对《新编现代汉语》(张斌主编)语法章的几点认识

2008-11-04 08:59
新西部下半月 2008年8期

杨 静

【摘 要】 本文对《新编现代汉语》(张斌主编)的语法一章进行了评述。作者认为,《新编现代汉语》语法章展示了教学语法和专家语法的有效结合,注重语法事实的描写和解释,力求提高学生解决语法问题的实际能力,充分体现了新时期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

【关键词】 《新编现代汉语》(张斌主编);语法章オ

《新编现代汉语》(张斌先生主编)是一部立足21世纪语言学的新发展,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的新要求,充分展现新时期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的新教材。诚如吕叔湘先生所言“一种教材的优劣,主要看它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这部教材在这方面的用力颇深,表现了编写者勇于创新,力求真正提高学习者实际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远见卓识。

众所周知,在现代汉语教学中,语法一章几乎占了现代汉语教学总课时量的二分之一,因此,语法一章编写的成功与否,几乎决定着整个教材编写的成功与否,同时也几乎决定着这门课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较之与其他同类教材,《新编现代汉语》(以下简称《新编》)在这一章的编排上尤其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

一、教学语法和专家语法的有效结合,体现语法研究的新成果

由于对象不同,研究目的不同,便存在着各种语法,一般来说,专家语法是把语言作为一种规律的体系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通则,对语法的系统和语法的规律做出理论的概括和说明,它的特点是往往借助新的理论,刻意求新,力求发现语言中尚未发现的规律,以能指导人们对语言的更准确的运用为主旨。但同时又可能会出现陷于主观而只成为一家之言的倾向。教学语法又称“学校语法”,它是利用理论语法科学研究的成果,专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语法。因此,教学语法是为了有利于学生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其根本目的是在了解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语言技能。教学语法通常表现出较强的实用价值,但同时又可能因为缺乏创新和发展而表现出知识结构陈旧,无法适应新的语言现象的出现和语言现象的新变化的特点。由于现代汉语教材面对的是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对于他们的要求就不能仅仅限于《暂拟汉语教学系统语法》和《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中所要求掌握的内容。因此,针对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的现代汉语教材不仅应该体现教学语法中最精髓的部分,同时也应该有专家语法的新成果和新理论的支持。《新编》在这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给我们提供了良好范本。

《新编》在保留语法研究中最稳定、少变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语法研究中得到语言实践验证的新成果。在第一节语法概说中,《新编》不仅解释了语法的概念,说明语法性质,还详细介绍了语法学的种类和语法学的发展概况,为学生了解和学习现代汉语语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节和第三节说明词类划分的标准,描写各个词类的语法特点,但是与其他现代汉语教材明显不同的是,在确定词类的划分是以词的语法功能为标准的前提下,将当前语言学新理论、新成果运用到词类的解释和说明中,如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语法化理论说明词类划分不再是离散的截然区分的个体,而是一个连续体;解释副词归类难的原因,说明方位词和方位名词的区别,介词和动词的关系和区别;对动词的分类不再以传统的意义为主,而是着眼于动词不同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分类更细致、更科学,描写更全面;采用语义指向分析法分析副词的语义指向,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汉语表达的精细微妙之处;增加“表数助词、列举助词”等常用但以往没有归类的助词的语法特点;运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说明语气词的语义特点和语用特征等。第四节短语以结构分析和功能分类为主,注重区分短语和词、短语和句子的区别,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识别能力。第五节句法成分以“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大句法成分为主,在经典语义描写的基础上,新增了受事主语的使用条件和特点,区别了动词做主语时,指称性主语和陈述性主语的不同,细分了受事宾语的意义类型,增加双宾语使用条件和语义类别,详细说明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语义指向。第六节句型,解释句子的形式特点和内容特点,区分句子成分和句法成分,确定句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全面展示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第七节将句式作为独立的一节,除了介绍主谓谓语句、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存现句等常见的句式的结构特点、使用条件以及类型外,还增加了对可逆句这种特殊和常见句式的分析。第八节句类突破以往教材对这部分过于简略的介绍,对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等句类的类别、句法结构和运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融合了许多当前语法学界的新成果。最后一节复句则首先区分单句和复句的区别,解释关联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介绍复句的分类及其特点。纵观整个语法章,我们很容易看到,《新编》吸取了现代语言学的很多新理论和新方法,注重解释汉语语言分析中的实际问题,信息量大,知识结构新颖,知识层次分明,衔接紧密。我们知道一种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出现必然要接受语言实践的检验,而经受了语言实践检验的理论则不应该仅仅成为语言学家所掌握的语言研究和语言分析的工具,如何使它成为大众所掌握的工具就成为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的责任和任务之一。《新编》以切实提高汉语能力和汉语技能为己任,表现出了锐意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但是运用新理论、新成果和新的分析方法就不可避免地会接触新信息、新术语,尽管《新编》在这方面有意识的避免过量使用新术语,但是我们还是能从《新编》的各个章节中看到很多其他教材中所没有的新术语,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结构主义语法体系为纲,描写与解释并重

自二十世纪初,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著名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创立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以来,其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建国以后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国外有赵元任在《国语入门》中率先使用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汉语现象,国内则有丁声树等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首先运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分析汉语语法问题,并奠定了国内语法研究的基础和主流方向,从此使结构主义语法占据了50-8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半壁江山,这一点在50年代的主宾大讨论、词类大讨论中可得到有力证明,形式和意义之争最终以形式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尽管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汉语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形成了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研究汉语语法的局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景象,但在教学语法中,结构主义语法还是一以贯之,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多数教材重描写,轻解释,重句法,轻意义。因此,学生普遍认为现代汉语语法难学、没用,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我们认为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从教材的改革开始,《新编》敏锐的捕捉到新时期语言学习的新需要和新要求,在结构主义语法体系的基础上,成功融入新理论、新方法,在细致而全面描写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力度;在重视句法分析的同时,同样重视对语言现象的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例如在词类中打破名词和量词搭配仅仅是汉语的习惯的传统说法,解释名词和量词搭配语义上的相互选择关系;运用语法化理论解释汉语动介兼类产生的原因,方位名词到方位词的变化,使学生对汉语词类的发展变化的动程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否定了副词不能修饰名词的武断论断,说明当前语言现实中副词修饰名词的条件和限制。依据当前学界对动词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动词进行重新分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动词用法的能力。在词的分析中运用了配价理论、语义成分分析、语义指向分析、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语义的选择限制等语义平面的分析方法。同样,在句法分析和句子分析中,除了继续使用层次分析法之外,融入了主题和述题,句子的焦点,语气、口气,句型和句式的语境变化等语用分析方法,有助于学生区分具体句和抽象句的区别,区分句子层面的分析和句法层面的分析之间的差异。帮助教师深入领会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不仅是语法体系的教学,同时也是用法的教学,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更能知其所以然。

三、《新编现代汉语》语法章有待商榷的问题

教材的改革是为了更有力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领会最先进的研究方法,掌握语言的发展和运用规律,提高准确使用汉语的能力和水平。《新编》正是本着这种精神为努力提高国民的汉语能力和汉语水平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是即使是最应该客观反映语言事实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必定会表现出编写者的主观认识和主观看法,《新编》也不例外。

首先,在对待某些新的语法术语方面,《新编》的处理似乎有些草率,缺乏足够的解释,加重了学生理解语法术语的负担。如:能指和所指;粘着、定位和封闭;陈述和指称,构形和构词;相对程度副词和绝对程度副词;配价、伪定语;“体”和“时”;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表层句法结构和深层语义结构;有定和无定;认知平面等等。当然吸收新成果就不可避免地会使用新概念,但是怎样使新概念深入浅出并很快为学生所理解和运用则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新编》的解释似乎不够清晰和充分,学生很容易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同时也很可能使教师纠缠于新概念、新术语之中,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其次,区分句法层面和句子层面,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既区分又淡化,前后矛盾,不能一以贯之。如“词法”中解释副词修饰有序名词强调其必须在“入句”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即承认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在句子层面的,这一点在名词性主谓句中得到证明,但是在“短语”中却出现了如“刚星期二、才十一月、只三个人”等这样的偏正短语,这意味着将这种语言现象作为句法现象来看待,也就是说将其放入句法层面来处理。

第三,兼类词的处理模糊不清。兼类现象本来就是语法学界的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在教学语法中一般强调兼类的两大条件:其一词汇意义相通,其二句法特征、功能范畴不同。在《新编》中也体现了这一观点,但是由于有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语法化过程,那么动词和介词是否为兼类现象就出现一个复杂解释的局面,承认动介兼类就必须解释其语法化过程,因为现代汉语中很多介词缺乏词汇意义或者与它的前身——动词的词汇意义已经没有相通之处,同样肯定动词和与其读音相同、形体相同的介词不是兼类现象而是同音现象则在事实上否定了其语法化过程,《新编》对这个问题的处理稍嫌简略和不足,既承认动介是兼类现象却又缺乏对他们的词汇意义为什么不通的解释,同时又以上述两大条件作为区别兼类词和同音词以及活用现象的准绳,这就使得前后说明自相矛盾,使学生对兼类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模糊不清。

第四,主谓谓语句究竟属于句型的哪个层次,《新编》的解释不够清楚。按照教材所说,主谓谓语句是主谓句的下位句型,那么,它应该处于句型的第三个层次,但是在现代汉语句型系统表中以及后面的句型分析中,并没有将主谓谓语句列在主谓句之中,而仅仅是将它作为特殊句式来处理,与第四层次的连动句、兼语句相提并论,出现句型和句式交叉的混乱现象,但又缺乏对这种现象的有力解释。句型系统的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这种模糊处理的方法客观上会引起学生理解的困难,难以达到对句型的层次性的充分认识。

最后,略去“修改病句”这一节重要内容似乎不妥。对于母语是汉语的中国学生来说的确可以凭借语感来判断句子的正确与否,但是却往往不能说明原因,缺乏解释能力,而修改病句正是对所学到的语法知识的一次巩固、检验和运用的机会,从而真正达到“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令人遗憾的是《新编》本着这种教学理念,却放弃了这样一个使学生得以实践和检验的平台。

然而,任何教材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编写者对语言现象的主观认识和和主观看法,《新编》在力求客观的基础上,展示、描写和解释新的语言现象和语言现象的新发展,符合当前对语言运用的新要求,走在了教材改革的最前列。尽管还存在一些尚需改进的问题,但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优秀的现代汉语教材。

【作者简介】

杨静(1971-),女,宁夏青铜峡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及方言语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