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泽润华夏 诗文启后人

2008-11-04 08:59姬瑞环
新西部下半月 2008年8期
关键词:诗文毛泽东

【摘 要】 毛泽东诗文是华夏文明宝库中的一座历史丰碑。他赋诗填词,寄托宏伟志向,印证心路历程,包容情感空间;他谋篇为文,始终为人民大众着想,为中国革命服务,为改变几亿中国人的命运服务,这是毛泽东著述生涯的根本立脚点。毛泽东的诗文,承载着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其数量之宏大,种类之繁多,影响之深远,无人企及,然而相当一些年青人对此却知之不多。学习、继承和弘扬毛泽东思想,不能离开对他的诗文的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 毛泽东;诗文;写作艺术オ

笔者在讲授《毛泽东的写作艺术》这门选修课时,曾作过一个课堂调查,试图掌握大学生们对伟人毛泽东写作篇目的了解情况。令我惊愕的是,近80名学生所写出的篇名,除去重复之外,不过十余篇。再次了解后我不安地感到,现在相当一些青年人对毛泽东的了解很空泛,甚至仅限于概念化层面。这使我愈发感到宣传和弘扬毛泽东诗文,对于年青的一代,对于这些中华民族文明薪火的传递者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伟人毛泽东,一生读书,一生思索,一生笔耕不辍。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为指挥作战,拟就的战略部署、作战方针、战前命令、战后总结等文字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创新的真实记录。为加强党的建设,为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他撰写了诸如会议讲话、会议决议、会议致辞、调查报告、对策主张,情况通报、新闻消息、编者按语、时局评论、报刊社论等大量实用性文章,这些文章勾勒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进历程,具有二十世纪中国编年史的价值。他的哲学专著,如《矛盾论》、《实践论》等更是中国思想史和世界思想史的宝贵财富。至于读书笔记、信札便签、书评眉批等也都独具风采——作为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毛泽东所写的文章,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影响之深远,无人企及!

如果说文章写作是毛泽东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赋诗填词则是他在人生长河中掀起的绚丽多姿的浪花。毛泽东酷爱中国古典诗词,也擅长以旧体诗词格律创作新篇。他的诗词作品,想象丰富、意境高远,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契合交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恒久的艺术魅力。阅读欣赏毛泽东诗词,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篇篇佳作引领你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仿佛他正敞开心扉与你交谈,他既能用如椽大笔描绘风云变幻的世界和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也能用通俗而艺术的方式傾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他的诗词作品不拘一格,说大气,大到无涯;说纤细,细赛毫末,正可谓——雄浑豪放的气势让你热血沸腾,潇洒细腻的情感让你潸然泪下,睿智幽默的文字让你回味再三……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二十世纪特有的、光彩四溢的语言文学现象。流传于世的毛泽东诗词有七、八十首,数量并不算多,但这些诗词,每一首都是毛泽东心路历程上富有灵性的花朵,汇聚着浓郁的情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总揽毛泽东诗词作品,大多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堪称传世之作。倾心品读,无不使人感受到史诗般的恢宏气势,但每首作品又有与创作背景息息相关的特色。

《贺新郎•别友》是毛泽东1923年12月底与杨开慧在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分别,去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写成的。此前,毛泽东与杨开慧已结婚三载。作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常年东奔西走,忽略了妻子的感受。杨开慧担负起全部家务,繁忙之余经常面对孤灯幼子,难免产生一些惆怅之情和些许误会,此次分别不知何时再见。诗人百感交集,填词以表心迹。词的上阕是地地道道的“儿女语”,还有夫妻之间难舍难分的知己情,甚至将一些不快的误会和私房话也写了出来,希望妻子把误会化作过眼滔滔的云和雾。而下阕则明确表示“不为昵昵儿女语”,[1]哪怕作为“天涯孤旅”,也要为革命大业奔波。真可谓健笔写柔情,婉约透豪放。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从韶山到长沙故地重游、触景生情的作品。独立在秋季的橘子洲头,面对风物依旧的长沙、奔腾北去的湘江和竞相前行的船只,昔日在此读书生活的场景历历在目,诗人倍感亲切,笔下的画面也分外瑰丽开阔。此时中国国民革命席卷南国,恰似“百舸争流”的竞技场,然而无产阶级能否掌握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仍是悬念。诗人意识到世势的严峻,于是在歌咏无限生机的同时,又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并通过追忆同学少年时的狂放砥砺志气,回忆与展望共存、现实与理想辉映,使《沁园春•长沙》成为“秋兴”词中的大匠之作。

《菩萨蛮•黄鹤楼》是一首政治诗。面对反革命政变的严酷形势,毛泽东思绪万千,苍凉、痛楚在心中蔓延。大革命的成败命运,已经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关口。于是,词中便涌出了沉重的询问,悲怆的呼喊……

这首词压抑、凝重,情感裸现,绝无矫饰。只要用心体会“茫茫”、“沉沉”和“苍苍”这几个叠词,还有“莽”、“锁”二字的选用,就不难体会诗人当时为革命担忧的沉重心情。不过,诗人内心深处依旧点燃着希望的火种,面对革命遭受的挫折和失败,他选择的是沉稳和坚忍,他思衬着革命的前途——“心潮逐浪高”——政治家诗人的特质尽在其中。

《七律•长征》记录的是红军翻越岷山之后,那种“豁然开朗”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境。在毛泽东确认陕北有刘志丹的红军接应,那里将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时,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诗记述这一年来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于是,不用精心的雕琢,只是将红军的足迹串连起来,就铸成的一首大气磅礴的史诗。“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日月同辉,万古不朽!

在红军翻越岷山时,毛泽东伫立峰顶,眺望雪峰如海的昆仑山,脑海中闪现的神话世界中围绕这座神山的种种传说,与亲眼所见的现实世界中昆仑山的形貌气势和自然特征,渐渐地丰富了诗人对昆仑山的艺术构想。《念奴娇•昆仑》一词就应运而生了。在词中,他不仅评说昆仑山的千秋功罪,更展开了奇特的想象。他按照人类的意志和历史的需要,倚天抽剑将昆仑山剪裁成三截,分给世界各国,让人类寒暑相同,冷热共渡,实现民族平等的“大同世界”。政治家对世界和平理想的不懈追求和诗人自身的浪漫主义情怀高度融合在一起。

《清平乐•六盘山》是红军翻越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高山,即将结束长征时写下的。诗中寄托着毛泽东的怀念、牵挂、期待、回顾等太多太重的情感,更充盈着成竹在胸的胜利豪情。毛泽东满怀信心地期待着“长缨在手”,“缚住苍龙”的胜利时刻。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读到“南京解放”的号外后的即兴之作。全诗集诗人的感情、才气、智慧之大成,气势磅礴,酣畅淋漓。诗中不仅抒发了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之情,更告诫人们,不要重蹈西楚霸王息兵罢战的覆辙,要“宜将剩勇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此诗卷走了一个旧时代,高歌迎迓一个新的人民政权时代的到来。

《忆秦娥•娄山关》散发的战场悲壮与心情沉郁,《沁园春•雪》显现的自信豪迈与天骄情怀,《采桑子•重阳》对战地人生的礼赞,《卜算子•咏梅》称颂的铮铮傲骨与真情理想,《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涌动的坚毅超迈,《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喷发的壮志豪情……

毛泽东诗词不仅是诗坛奇葩,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精神文化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珍。毛泽东对弘扬中国古典诗词所作出的贡献举足轻重。欣赏、评说毛泽东诗词,必然成为时代绵延不绝的文学现象。1964年1月,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发表了该校中文系教授高亨先生写的一首《水调歌头》,概括了毛泽东诗词创作的特点,并且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唤醒蛰龙飞起,扫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

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天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情。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隹什,未有此奇雄。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

“文章须有益于天下”[2]。写文章要为人民大众着想,为中国革命服务,为改变几亿中国人的命运服务,这是毛泽东著述生涯的根本立脚点。

建党初期至土地革命中期,毛泽东文章关注的焦点,已经锁定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上。例如,毛泽东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实际上是交给共产党人一把灵验的解剖刀,即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深刻剖析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待革命的态度。他告诉我们,共产党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区分敌、我、友。这些思想为党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據。又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调查报告中的经典之作,他把中国革命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农村和农民革命运动上,为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高唱赞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毛泽东一生情系“三农”(农民、农村、农业)、关注“三农”情结的根基。

研读毛泽东的文章,是真正领会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途径。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一系列重要文章,他根据中国国情,对中国革命道路和斗争形式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论证了在军阀割据之时,在敌人控制薄弱之地,红色政权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得出了依靠武装斗争,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结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正确抉择。这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最伟大的贡献,也是几亿中国人民的最大福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理。”

抗战爆发后,“打日本,救中国”的强烈使命感,激励着毛泽东,他的写作活动进入到巅峰状态,一大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直接指导抗战进程、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经典篇章,如《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论持久战》、《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等,在延水河畔,在窑洞窗前,先后应运而生。这些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名篇佳作,围绕抗日战争的特点、指导思想、战略战术、斗争策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证,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纲领、路线、政策和策略,为中华民族摆脱灭顶之灾,增添了勇气、力量、智慧和信心。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殚精竭虑,运筹帷幄,精心谋划,辛勤笔耕,写下了一大批说理透彻、气势豪迈、刚柔相济、具有高超斗争艺术的重要作品,例如《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关于重庆谈判》、《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将革命进行到底》、《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论人民民主专政》、《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友谊”,还是侵略?》等。在中国革命最后胜利的前夜,毛泽东以妙手妙笔制定了一系列英明战略,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绘制了一幅壮美崭新的蓝图。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搞改天换地的革命,离不开党的领导,否则,革命不可能成功。毛泽东关于建党学说方面的文章,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

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即红军创建初期,毛泽东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就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重要纲领。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的建党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这集中体现在毛泽东写成的整风文献当中。《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以反对主观主义,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为目的,向全党提出了改造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的要求,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革命的现状和问题。这突出地反映了毛泽东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宗派主义作风和党八股文风而写的。它们是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篇整风文献,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毛泽东文章中的名篇佳作难以计数,《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新民主主义论》、《致徐特立》等,对于青年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

毛泽东的文章,给中国人民提供了不竭的智慧、勇气、信心和力量。对于他的文章,我们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查考,因为它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也可以当作政治理论来阅读,因为它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载体;还可以当作哲学教材来研修,因为它囊括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探索和贡献;当然还可以把它作为党的政策和策略以供凭据和参考,因为有许多篇章是毛泽东为党中央起草的大政方针、指示文件。毛泽东的文章语言,深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可谓篇篇经纶、字字珠玑、致精致美!他的语言气吞山河,势如破竹;他运用格言警句,妙语连篇;他善用典故,雅俗共赏;他应用古语,言简意赅,情趣盎然;他运用口语,亦庄亦谐,平中见奇;他娴熟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其语言越发显得匠心独运,超凡脱俗,令人过目难忘。所以他的许多篇文章又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品味。

此外,毛泽东文章中显现的丰富的哲学思想,经天纬地的思维艺术,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艺术,撼人心魄的逻辑力量及其真实、质朴、平易、简洁、幽默等种种特质,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细心体察。

恩泽润华夏,诗文启后人。毛泽东虽然走了,但是,他的思想依然活着,活在他的诗文当中,像滴滴甘露,绵绵不绝地滋润着中国人民的心田。生活在毛泽东时代的人们,无不喜爱毛泽东的诗文;继往开来的年青一代,更不能忘记对毛泽东诗文的学习和研究。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份历史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1973年毛泽东将上阕结尾“重感慨,泪如雨”,改为“人有病,天知否?”下阕结尾“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坠,云横翥”,改为“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2] 顾炎武(清).《日知录》.

ァ咀髡呒蚪椤开

姬瑞环(1958-),北京市人,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诗文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走遍万水千山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
雪儿
那些男孩,教会我爱与被爱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千金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