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优
摘要:我国区域竞合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改革前两种极端政治对抗为主的区域竞合;二是改革后至20世纪90年代的以市场竞争为主的区域竞合;三是加入WTO后正在形成的以市场合作为主的区域竞合。一切竞合的必然结果是走向合作双赢或多赢,其中,政区政治及行政制度竞合是区域市场竞合的前提,区域市场竞合才是走向双赢或多赢的关键。
关键词:竞合;区域竞合;竞竞制度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49-03
尽管经济学界的竞合(competitive cooperation)是1996年由美国学者布兰登伯格和奈勒波夫提出的一个新名词,意在主张经济管理者应从单一鱼死网破的对抗性竞争思维,转向从竞争与合作双角度思考的双赢或多赢竞争。实质是一种主张既竞争又合作的竞争战略理念或竞合制度主张。而且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潮流和制度导向。但实际上,竞合既是一切生物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种古老而长期的基本行为方式,又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客观存在和发展着的一种博弈过程。博弈的结果,一方面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另一方面是形成一定的竞合制度。因此,一部区域文明发展史,实质就是一部区域竞合博弈变局与区域竞合制度变迁的历史。对国际区域竞合我已在《国际区域竞合实践的演变及其启示》中有了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区域竞合制度演变的分析得到进一步的启迪。
一、我国区域竞合制度的演变
综观我国区域竞合制度的演变过程,明显呈现三个阶段:一是改革前两种极端政治对抗为主的区域竞合;二是改革后至20世纪90年代的以市场竞争为主的区域竞合;三是加入WTO后正在形成的以合作为主的双赢或多赢区域竞合。
(一)两种极端政治对抗为主的区域竞合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建国初,我国形成了两种极端政治对抗为主的区域竞合制度: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政治军事全面对抗为主的区域竞合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本国内部则实行高度合作为主的区域竞合制。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改革以前,实质是近代中国卷入国际上以对抗性竞争为主的战略竞合的产物:
1近代西方势力的入侵,拉开了中西制度激烈碰撞竞合的序幕。近代以前的中国,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立属国体系的封闭的封建帝国。只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用洋枪洋炮强硬地打开了中国国门,才被迫卷入西方乃至整个国际区域竞合潮流之中,而且是以残酷的武装对抗为主的竞合博弈。不仅西方各国纷纷用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中国展开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全方位入侵。而且邻近的亚洲原有属国也因西方国家侵略而脱离了与中国的属国入贡关系。到19世紀70年代,中国区域竞合基本是与西方资本主义扩张战略对抗为主。
2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推动了中西制度的竞合与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奠定了两种极端政治区域对抗为主的制度基础。
首先,以湖南邵阳魏源为代表的一大批湖湘近代启蒙思想家(王夫之、陶澍、汤鹏、贺长龄、贺熙龄、唐鉴等),开启了经世兼容竞合的湖湘新学风。魏源不仅最先提出了开眼看世界,并于1843年出版了《海国图志》,详细地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和地区经济情况,而且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国际区域竞合观点。从此,中国开始走上了国际区域战略竞合博弈道路。
其次,以湖南湘乡曾国藩为首的一大批湘军将领(左宗棠、刘蓉、罗泽南等),不仅师承近代湖湘经世兼容竞合学风,而且还是其重要的倡导和实行者。他们不仅在平剿太平军战役中树立了国家对外军威,并激励着湖湘士人前仆后继地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并且首倡西学、办洋务。率先奏请选派幼童出国留学;率先创办了第一家近代军事企业——安庆内军械所。实质是推动中西制度竞合的率先实践者。
再次,以湖南浏阳谭嗣同为代表的大批湖南维新变革人士(陈宝箴、江标、徐仁铸、黄遵宪、熊希龄、唐才常等),从传统文化的封闭氛围中完全挣脱出来,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湖南维新运动,开创了湖湘文化近代兼容竞合的新局面,不仅推动中国最终走上了中西制度竞合的民主革命道路,而且。还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培育出了一大批民主革命人士。不仅出现了杨毓麟、陈天华、章士钊等一大批文字宣传家,而且也出现了为民主共和的实现而浴血奋战的黄兴、宋教仁、蔡锷等实干家。
最后,以湖南韶山毛泽东为代表的大批新民主革命人士(易白沙、杨昌济、蔡和森等)对湖南新文化运动方向的探索,最终决定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的胜利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由此奠定了建国初期两种极端政治对抗为主的区域竞合制度基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与中美苏的长期竞合博弈,最终导致两种极端政治从对抗性竞争为主更多地走向宽容与合作
建国初期中苏利益的高度一致性,使我国基本全盘照搬了苏联模式。但随着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和苏联政治经济的困局与竞合战略的改变,尤其是它想利用老大哥地位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称霸全球,使中国政府的竞合策略也不得不有所改变,开始了坚持独立自主与争取外援相结合的“一化三改”式社会主义和平改造道路的尝试。即以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以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为两翼的和平过渡道路。1956年,我国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由于没有完全照搬苏联模式,在苏共二十大时,中苏意识形态出现明显分歧。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苏关系的急剧恶化,使我国在国际区域竞合中处于极不利地位:与美对抗升级和与苏对抗升级同时并存,既要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制度进行独立的对抗为主的竞合,又要与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进行对抗为主的竞合。由此导致我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陷入了极度艰难的迷蒙与混乱:从1958年经济上狂热的大跃进到三年苦日子和国民经济调整,再到1966年政治上发动的文革十年动乱。国内区域经济走上了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备战畸形布局之路:在讲究地区经济自成体系的同时,不断加强了向内地大三线的均衡布局。这种不讲经济效益的长期备战建设结果,最终导致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频临崩溃的边沿。
70年代初,中苏关系的极度恶化与美国对中国的缓和战略,使中国决定与美国和解。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秘密访华,1972年2月,公开接受尼克松总统访华,开始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进程,国际上的两种极端政治对抗为主的区域格局出现松动。与此同时,我国还恢复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合法席位,国际区域竞合环境大大改善,国际交流合作机会明显增多,由此推动了我们对过去道路的反思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重新认识,最终推动了1978年的改革开放。从此,中美之间乃至与整个西方国家间的竞合从对抗为主更多地走向了宽容与合作。
(二)以市场竞争为主的区域竞合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是我国主动应对国际市场化竞争的新战略竞合,走的是渐进式市场化路子,逐步形成了以市场竞争为主的区域竞合制度:
1以市场竞争为主的区域竞合制度的形成(1978~1992)
首先,经济特区的率先对外开放和改革,不仅揭开了新一轮中西制度宽容的市场竞合序幕,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大一统的区域均衡发展格局,在四个特区间拉开了国内区域市场竞合的序幕。1984年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随后扩大到整个沿海地带。由此带来了20世纪80年代东部沿海经济的高速增长,进而激起了中西部地区为地方利益争取政策和理论支持的制度竞争冲动。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内明显形成了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区域市场竞合格局。由此推动我国区域制度朝以市场竞争为主的市场竞合方向深化。
其次,农村生产和价格管理体制的率先改革,极大地激活了农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带来了农村经济的持续高涨和村镇市场竞合格局的形成。进而扩展到城市工商业,逐步形成了城乡间、城市间和城市经济区间的以市场竞争为主的区域竞合格局。到90年代初,竞争已相当激烈。由此推动了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区域管理体制以及从农业到工商服务等各行业的系统制度改革。
再次,财政体制的率先改革,在激发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积极性的同时带来了政区竞争格局的形成,由此掀起了政区制度创新竞争的浪潮,并成功涌现了温州、苏南、珠三角等区域发展模式,到90年代初,地方间的制度竞争以及地方与中央间的制度竞争冲突日趋激烈化,逐步形成了政区间以竞争为主的竞合格局。从财政领域的地区间乱收费竞争和央地间的“费挤税”竞争,到商品领域的资源大战(诸如烟叶大战、羊毛大战、蚕茧大战等),到处战火连天。
2以市场竞争为主的区域竞合制度的全面升级(1992~2001)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向市场正式转型的开始,1994年分税制和专业银行商业化及汇率并軌等一系列重大的市场化改革,打响了向市场全面转型的攻坚战。由此也导致以市场竞争为主的区域竞合全面升级。自1995年开始中央就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但由于市场竞争规律和增长极化效应作用,区域悬殊矛盾仍越来越大,东西矛盾、城城矛盾、城乡矛盾与政区矛盾交织。尤其是政区间的经济利益之争和GDP增长政绩之争愈演愈烈,不断升级,各省区GDP普遍“掺水”现象和各种地方保护的政策制度对抗越来越严重。中央政府为此不仅几次修订完善宪法和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而且还出台了《公司法》、《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土地管理法》、《价格法》等一系列经济法规规范市场。
(三)加入WTO后正在形成以合作为主的多赢区域竞合制度
1加入WTO是我国全面融入国际市场和多赢区域竞合的开始。WTO本是一个以合作为主的最大的世界多边贸易竞合组织,由完整的市场化运作机构和一系列市场公平交易规则和协议组成。我国加入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会员国在多边贸易竞合中的权利和加快市场化改革开放步伐,其条件和责任就是必须逐步兑现遵守WTO规则的承诺,包括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壁垒、电信金融等服务行业的放开乃至整个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调整等,一切都得按加入时的承诺加快改革,逐步与国际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直至全面融入国际市场而形成多赢区域竞合格局。
2.中国加入wto既标志着全球区域竞合时代的到来,也推动了本国多赢区域竞合格局及其制度的形成。一方面。中国的加人,不仅使全球一体化合作在人口、面积、经济和政治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巨大进展,而且还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多边贸易合作领域和管理体制的发展深化,使世界区域日益走向融合。事实上,在21世纪的国际联合反恐和防止核扩散方面,中国就树立了维护地区和平和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和平发展和中美竞合的深化。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我国多赢区域竞合格局及其制度的形成:一是与国际上的区域合作范围和领域日益广泛深入,不仅与欧美日等会员国合作深化;而且与周边的俄罗斯、印度等国的合作也从经济领域深入到了政治军事领域;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得到巩固和发展;与拉美国家又建立了新朋友;在亚太经合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东盟的合作也向纵深的“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二是推动了国内以合作为主的多赢区域竞合浪潮的形成,尤其是城市区域一体化多赢竞合浪潮高涨:2003年泛珠三角签署CEPA协议,结束了小珠三角群龙无首、群雄纷争的局面。与此同时,“长三角"16城市一致通过了《以承办“世博会”为契机,加快长江三角洲城市联动发展的意见》,使其向更高层次的一体化竞合发展。2004年2月,京津冀地区借“奥运经济”这一超级引擎,也达成了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的《廊坊共识》,6月达成环渤海合作机制框架。
这一系列国际国内的区域合作,标志着中国正在朝以合作为主的多赢区域竞合格局和制度演变。
35年过渡期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国际市场和多赢区域竞合格局的深化。一方面,过渡期的结束意味着中国总体开放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面临新的挑战:一是进一步开放的压力和难度都增大;二是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农业、金融、能源等行业安全问题突显;三是随着国际贸易扩大和国际竞合格局的变化所带来的贸易摩擦大大增加。而化解挑战危机的对策唯有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区域竞合朝更高层次的以合作为主的多赢方向发展。事实上,2007年以来,我国不仅加大了开放合作的力度,而且也在深化国内各项改革,使国内区域竞合也向更高层次的规范化的以合作为主的新竞合格局深化:无序的政区竞争和三大地带竞争正在向四大功能区合理分工协作的规范有序化竞合;剥夺乡村的政策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竞合所替代。也就是说,城乡区域竞合都朝双赢或多赢的合理分工竞争与协作互促方向发展。
二、启示与对策建议
(一)走向双赢或多赢是国际国内区域竞合的必然结果
由上可知,我国区域竞合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国际区域竞合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既是参与国际区域竞合的必然产物,也是国际区域竞合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区域政治制度的对抗,还是区域市场制度的对抗,竞合的最终结果都是走向双赢或多赢的合作。为此,我们必须顺应和利用这个趋势。
(二)政区政治及行政制度竞合是区域市场竞合的前提
无论是从我国与国际的区域竞合看,还是从国内各区域间的竞合看,都是在政府一定的政治制度及行政制度控制之下进行的。这实质是由政区政治及行政制度是区域竞合制度形成和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性地位决定的。因为政区政治制度是特定政区社会中一切制度的基本行为准则,行政制度则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实施和管理体系。所以,政区政治及行政制度决定和支配着区域组织和个人的基本行为和价值取向,决定着个人、企业、家庭和其他决策单位作出行动路线的选择,从而成为决定区域竞合方向和进程的前题。也就是说,区域竞合首先是政治制度的竞合,只有区域政治以宽容和合作为主,区域经济和文化才能有较多市场竞合机会。为此,政府必须有策略地破除行政壁垒,积极推动区域市场竞合多赢。
(三)区域市场制度竞合才是走向多赢竞合的关键
无论是中西两种极端政治制度内部的高度合作与外部的极端对抗及由此带来的备战准备和武装冲突,还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中苏之间的战略理念对抗及由此带来的边境武装冲突,都证明:政治制度的对抗都是相互拆台的你死我活的争斗,其结果是严重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而政治制度的高度合作,则是为了坚持某种政治理论或战略而达成短暂一致,以便战胜或者扼杀另一种理论或战略,结果也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事实上,世界是多元的,与之相应的政治制度也应当是多元、多变的。短暂高度合作之后必然会产生分歧,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的高度合作,还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高度合作,都是短暂的,政治独裁的最终结果则是走向反动和经济崩溃。而我国区域市场制度竞合的实践则证明:市场竞合总体来讲是不断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尽管短期的区域市场恶性竞争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生产力破坏,但市场竞合的总结果会不断修正这种过度竞争,形成更加合理的竞合制度。而市场合作的本身和前提就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双赢或多赢。因此,只有区域市场制度的竞合才是走向多赢竞合的关键。为此,政府在推动区域竞合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市场机制的培育,大力推动区域市场制度的竞合多赢,形成合理的区域市场竞合制度。
[责任编辑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