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伟国
摘要:财政投入日益成为引导和激励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重要因素,这一做法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中小企业研发的边际收益,从而成为影响中小企业技术研发的内部诱因和改善技术研发的外部环境。以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实证分析为佐证,对财政投入促进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着重于中小企业自主研发财政投入的应用分析,评价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为激发中小企业自主研发提供根本性制度保障。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研发;财政投入;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29-03
在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格局之中,企业作为自主研发的主体,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是各国经济发展之中最为活跃的创新因素,科技研发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内生动力。根据目前的统计结果,我国中小企业的R&D;(科技研发)支出2007年达到1254亿元,占全国R&D;(非政府科技研发)支出的52.1%,而且近年中小企业占全社会R&D;投入的比重迅速上升,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的R&D;投入强度(占销售额的比例)总体水平偏底,长期徘徊在0.4%左右。中小企业科技投入比重“超常”增长反衬出政府总体科技投入严重“滞后”于发展要求,达到国务院按照2000年《科技进步法》要求提出的R&D;占GDP1.5%的目标相去甚远,与国际差距还有不断拉大的趋势。我国企业总体研发水平不高,黑龙江中小企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要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只有走自主研发之路。中央与地方政府必须以财政投入作为引导和激励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主要引擎,为中小企业自主研发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以全面激发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潜力。
一、中小企业研发财政激励的机理
许多技术研发成果被推广应用,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社会成员共同分享,而技术研发成果的创造者所得到的收益只是所有这些收益中的极小一部分。自主研发本身的公共性和外部性也使得研发活动本身难以通过市场有效收回成本,政府必须介入中小企业自主研发,公共物品特征及市场缺陷的存在,成为政府作用于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有效理由。
财政投资对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促进作用,可以利用“研发”的生产函数进行分析。根据“研发”生产函数,我们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来衡量一国研发活动的水平,政府的财政政策是否有效,就是观察这两个指标前后是否发生变化。这里选用R&D;投入作为衡量中小企业或其他微观主体研发活动的指标,利用比较分析探讨财政政策对于微观主体的激励作用。(见图1)
图1中横轴为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R&D;投入,纵轴为其他资本要素投入。财政投入没有作用到该中小企业R&D;之前,等成本线为LM,等产量线为Q1,点c为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要素组合。在财政投入作用后,该中小企业所面对的等成本线向外发生移动,财政优惠的存在使得自主研发的R&D;投入价格下降,等成本线为LN,均衡点也从C点变为D,在新的均衡形成后,R&D;投入从A点上升到B点,R&D;支出增加。分析激励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财政投入,主要应用于解决自主研发过程中所面临成本、效益和风险等三方面的问题,实现财政投入降低研发成本、化解研发风险、增加研发收益的目标,从而内在化了盈利组织研发收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黑龙江省所得税优惠的实证验证
政府激励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财政投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税负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税基式优惠和税额式优惠两种;从设计的税种来看,几乎涵盖现行税制的各个税种。根据财政部的统计,我国现行开征的税种中,有20个税种有财政优惠条款(约600项)。其中科技财政投入流转税类48项、所得税类58项、财产税类12项,合计118项。自1994年税改以来。国家及省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科技财政扶持政策,从优惠对象领域划分角度看,科技财政投入数目在民政之后排位第二,科技财政减免额也位居前列。现行的财政投入虽然类型较多,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制约了财政政策促进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效应发挥。具体到黑龙江省,可以用中小企业R&D;支出变化率与中小企业所得税变化率关系来说明当前财政投入的激励效果。中小企业R&D;投入增长变化率反映中小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假设其与中小企业当期收益以及未来收益增长率保持正相关,中小企业所得税增长率反映政府从中小企业获得收益的变化情况。如果所得税增长率大于中小企业收益增长率(无论是由于征管能力加强还是中小企业财政优惠减少),政府从中小企业获得的收益份额增加。根据假设则中小企业R&D;投入增长率将会减少。因此实证检验黑龙江省财政激励政策是否有效,转化成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这种负相关关系,黑龙江省具体数据指标见表1。
从以表1数据为基础制作的变化率散点图上看到,黑龙江省中小企业R&D;投入增长变化率与中小企业所得税增长变化率并未显示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不过,将2002年的异常点排除之后,部分样本点还是表现出这种关系,这说明在黑龙江省使用所得税优惠政策存在对R&D;的支出激励效应,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说明黑龙江省缺乏促进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系统性财政政策,财政投入鼓励目标不清晰,政策协调性差,存在的投资效率低、资金投入方向难以控制等种种问题,实效难以体现。从所得税角度来看,一是内外资中小企业所得税合并后,雖然财政投入对于中小企业自主研发有很大的倾斜,但是对于核心自主研发的能力界定不明确;二是劳动力消耗补偿不足。除了个别行业如软件中小企业外,实行按计税工资额进行税前扣除的所得税政策,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要缴纳中小企业所得税,这项规定对高技术中小企业特别不公平,加大了高技术中小企业的财政负担。三是中小企业技术消耗补偿也不足。例如,我国税法对无形资产实行按照收益年限与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的年限摊销的办法,一般按照不超过lO年的年限摊销,和中小企业技术更新速度较快的特点相比,摊销年限过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吸收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的积极性。四是个人所得税对鼓励人力资本投资和激励研发型科技人才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较小,缺乏对高科技人才的财政投入。另外,财政投入和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其他相关政策在促进中小企业自主研发方面相互配合,协调方面不到位,没有从战略高度共同为激励中小企业自主研发提供一个完整的政策环境。
三、黑龙江省财政投入政策的效果验证
中小企业自主研发作为一项从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规模生产、经营销售到取得市场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具有多种投入和多种产出的复杂系统。我们主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来对促进中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科研投入的效果
进行评估。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以黑龙江省的实际为例,对1998--2006年科技投入产出进行测度。首先,依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如下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假设将科技投入中各要素归纳为两类:以X1代表黑龙江省R&D;支出额,X2代表黑龙江中小企业R&D;投入额;假设科技投入产出可以用技术市场成交额进行衡量,基于此,选取市场成交额(yt)作为下列产出指标。以下数据均可在相應年份《黑龙江省统计年鉴》获得,具体如下见表3。
用Excel软件对上述数据作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估计得回归系数如下见表2:
可得到回归方程为:Y=1.720-0.01X1+2.216X2
统计检验:R=0.777,R2=0.604,F=5.34。给定显著水平a=5%,F0.05(2,7)=4.74且F=5.34>F0.05(2,7)=4.74说明回归方程可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证明财政科技投入与中小企业自主研发有着显著的线性关系,即回归方程显著。
另外,我们得出两个解释变量X1、X2前的参数估计值分别为-0.01和2.216,前的参数估计值为负数,但是负值不是很大,说明财政科技投入对于中小企业自主研发是有效果的,但是由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决定了它的发展比其他省份需要更多的财政资金的投入。
目前。科技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需要,科技投入不足,财政科技投入未能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因此需要政府持续加大黑龙江省的科技投入,增强财政支持力度。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通过大量数据的核算,以及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制作的散点图的具体分析,实证检验了财政投入对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促进作用。黑龙江财政投入不规范还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缺乏明确的科技投入战略,产业优惠不突出;第二,科技投入总量仍然不足,优惠力度偏小;第三,科技投入结构亟需优化,带有较多地区性色彩。第四,缺乏统筹规划,条块分割严重;第五,方式选择不科学,财政投入实际执行效率低。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德国、日本等核心研发型国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重都在15%~20%之间,而试验与开发活动又都占50%以上,其余为应用研究。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发展战略和研发目标的要求,在未来10年,黑龙江R&D;投入强度应提升到GDP的2.0%,再进而达到2.5%,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至少应提升并稳定在全社会R&D;投入的10%~15%。进而不断完善鼓励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财政投入体系。科技研发成果需要有中小企业把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把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进行规模化生产。财税作用于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政策取、向技术研发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是自主研发的最终目标。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强有力的研发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政府必须对现行各种与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相关的政策进行整理。结合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发展实际,加强政策之间的配套与协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财政制度对研发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研发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形成较为完整的财政投入体系。
[责任编辑柯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