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磊 伍思涛 彭 渝
摘 要:拿破仑统治法兰西的十余年中,法兰西经历了辉煌和衰落的时期。通过对拿破仑统治的建立和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拿破仑的独裁统治是源于法国大革命的客观要求,而他的穷兵黩武则更多来自于个人意志。并由此说明,国家环境决定了领导人的类型,领导人个人意志则对国家命运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拿破仑;法兰西帝国
1 拿破仑的统治
拿破仑于一七九九年十月到达巴黎后,就致力于推翻督政府的活动。他联合督政官罗歇杜科和西耶士,取得军队的支持。在被任命为巴黎卫戍司令官后,于1799年11月19日,即法国共和历雾月十八日发动军事政变。他驱散议会两院,推翻督政府,国家的政权交给以拿破仑为首的三人临时执政(三头政治),而实际上拿破仑却一人独占了政权,拿破仑自1799年的雾月政变至其于1814年被推翻期间,始终保持着军事独裁这一事实。
在拿破仑建立帝国的十年中,他仅有955天留在巴黎。虽然在这段时间内,他重建了法国:亲自主持一星期两次的谘议院会议,选拔一流的人才,制定法典。但拿破仑统治的主旋律依然是战争——无休止的战争。正是战争使得拿破仑和法兰西达到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同样是战争,也摧毁了法兰西帝国和它的皇帝。
1805年8月,奥地利、英国、俄国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于9月24日离开巴黎,亲自挥军东进,到10月12日法军已经占领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兰西共和国和奥地利帝国在乌尔姆激战后,反法同盟投降。之后法兰西共和国又取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并且迫使奥地利帝国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拿破仑随后联合了德国境内各诸侯国组成“莱茵邦联”,把它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次年秋天,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国、普鲁士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军同时在耶拿和奥尔斯塔特击溃敌军,普鲁士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拿破仑因此取得了德国大部分地区。1807年6月法军又在波兰大败俄国军队,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在此前一年拿破仑颁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陆封锁政策,禁止欧洲大陆与英伦的任何贸易往来。自此,法兰西共和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确立。拿破仑一世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并分别封他的兄弟约瑟夫、路易、热罗姆为那不勒斯、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国王。此时是拿破仑与法兰西最辉煌的时刻,然而自此以后,法兰西帝国就随着战争走向衰落。
1807年末西班牙爆发内部动乱,西班牙国王遭到人民的唾弃。拿破仑于是乘机入侵了西班牙,并让其长兄约瑟夫·波拿巴成为西班牙国王。但是这个举动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对,拿破仑根本无法平息当地的暴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争端,英军8月8日登陆蒙得戈湾,8月30日占领了整个葡萄牙。之后他们在当地民族主义者的支持下,逐步将法军赶出了伊比利亚半岛。正当拿破仑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际,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组成。奥地利帝国在背后偷袭法在德国的领土,拿破仑被迫退出西班牙,率军东征。奥地利帝国军队虽然一开始取得优势,但是拿破仑很快就转败为胜,迫使奥地利帝国签订维也纳和约,再次割让土地。次年,拿破仑娶奥地利帝国公主玛丽·路易莎为妻,法奥结成同盟。到了1811年末,法俄关系已经开始恶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拒绝继续与法兰西共和国合作抗英,最后战争爆发。拿破仑率领操12种语言的50万大军进入俄罗斯。俄军采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战术,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军历经博罗金诺战役(法军有7万人阵亡和重伤)后,进入莫斯科。拿破仑本以为亚历山大一世将会妥协,未料到迎接他的却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时在国内又有人策划了一次失败的政变,令他不得不赶回法兰西共和国,最后回到法兰西共和国的只有1万人。
1813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帝国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直到10月的莱比锡战役法军被击溃,各附庸国也纷纷脱离法兰西共和国独立,同盟军开始向巴黎挺进。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领,同盟军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无条件投降,同时拿破仑必须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此前两天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然而他于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岛,率领1000人于3月1日回到法兰西共和国时,本来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兰西共和国军队转而继续支持拿破仑。3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此时他已经拥有一个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开始。但是好景不长,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滑铁卢战役中全军覆没,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路易十八再度复辟。拿破仑被流放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
2 拿破仑统治的警示
从拿破仑的统治及法兰西的兴衰中,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国家的状况决定了它需要什么样的领导人,而领导人的个人意志又会对国家命运产生重大影响。
虽然拿破仑建立了看似与法国大革命格格不入的军事独裁统治,但它却是与法国大革命一脉相承的:法国革命转向建立起独裁统治决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一种内在的需求驱使它这样做。自从内战和对外战争开始以来,就已存在一种趋势,要把革命推向设立一名常任的并拥有绝对权力的行政长官,即向着独裁统治前进。因为法国革命是一场社会革命,而被推翻的贵族的反抗决不止于掀起叛乱而已。依靠敌人资助的贵族,利用战争造成的种种困难,特别是利用货币和经济危机,企图煽动人民起来反对政府。法国人民并不想恢复旧制度,但他们在遭受苦难,他们要自己的领导人对此负责。利用这种心理,反革命总是希望在新的选举中重新上台。山岳党人于1793年意识到这种危机,因而宣布延长国民公会任期。热月党人曾经打算恢复民选政府,但他们随即恢复了雅各宾派时期的政策。但是,只要法国还遵循着1793年宪法的民选条例,这种统治就必须不断的接受考验。因此,只有长期贯彻独裁原则,直到重新建立起稳定的秩序。那时反革命才愿意接受新秩序,革命的成果才得以保存。同时,由于长期战乱对法国经济的打击,法国人民逐渐厌倦革命和战争,怀疑每一位领导者。由此产生了一种情况,即不要政治手腕而要政治才能,不要盛大议会中的悠闲的民主辩论而要独裁统治。因此,法国需要一位独裁者,拿破仑的独裁统治与法国革命史紧密联系。由此可见,国家的境况决定了领导人的种类。
而拿破仑个人的性格和经历,又使得法国的命运向专制和无休止的战争倾斜。虽然法兰西要求一位独裁者,但独裁本身并不意味着必须重建世袭君主政体,更无需另立新贵族阶层,捍卫疆界也不必然要求向反法联盟国家进攻和征服。那些对外的征服可以看做拿破仑自身的意图,而这种意图既使得法兰西得到前所未有的荣耀,也最终导致法兰西在反法同盟面前的溃败。
另外,虽然领导者的个人意志会对国家命运造成重大影响,但与客观环境相悖的意志最终也会受到挫败,进而危害到国家和个人。拿破仑最后的失败就是如此。以个人而论,拿破仑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家,但他的野心又远远超过了他的能力。他早该知道,各国的强权绝不会允许法国长久地统治半个欧洲。虽然他成功地组织起了莱茵邦联,但要把这块在传统和信仰上四分五裂的土地整合为一个稳固的邦联,却不是当时任何人办得到的。他征服了大半的欧洲,但却没有办法建立长期稳固的统治。他任命自己的亲信和兄弟为当地的统治者,却不曾考虑他们是否有相应的能力。再说,拿破仑如何把他征服的44个行省与法国的48个行省合为一体呢?不同的传统、语言、风俗、信仰注定了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击败了拿破仑的幻想,也警示着后来的领导人。
参考文献
[1]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米涅.法国革命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