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孝铭
【引言】
苹果,红红的、圆圆的、甜甜的、香香的,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水果。咀嚼苹果,能让你品尝到甜蜜的幸福,感受到温馨的亲情,领悟出人生的哲理,思索着教育的智慧……细细品味,原来苹果里珍藏着一个缤纷的世界!
【美文一】
一个苹果
那时,我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教一年级的数学。
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从年龄与智力发育水平来说,让七八岁的孩子回答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
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这样,这道题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所以这道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了。
但阅卷时,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那道题下写出了答案。
其中有一个答案震撼着我的心灵:每个人能分到1个苹果。后面接着写了原因——假如爷爷买来一个苹果,他一定不会吃了它,因为他知道有病的奶奶一定很想吃,他会留给奶奶;但奶奶也不会吃,她通常会把苹果送给她最疼爱的孙女——我;但我也不会吃这个苹果,我会把它送给每天在街上卖报纸的妈妈,因为妈妈每天在太阳下晒着,口渴的她一定需要这个苹果;但是妈妈也不会吃的,她一定会送给爸爸,因为爸爸进城这一年来每天都在工地上干很累很累的活,却从没吃过苹果。所以,我们家每个人都会得到一个苹果。
我含着眼泪,给这个孩子的答案打了满分。
(选自《读者》2005年第24期)
【评点】
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由于打字员的疏忽而演绎成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错,小小孩童已深深地感受到生活的艰辛——爸爸在工地上很累,妈妈在街上卖报纸很苦,而奶奶又体弱多病,一家人在“爱”中顽强地生活着,尊老爱幼,相敬如宾。这样的家庭虽然物质上一时是贫穷的,但是精神上是富裕的,生活是美满幸福的。
【美文二】
种子法则
邵维维 编译
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每棵苹果树上大概有500个苹果,每个苹果里平均有10颗种子,通过简单的乘法,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棵苹果树大约有5000颗种子。你也许会问:“既然种子数目如此可观,为什么苹果树的增加不是那么快呢?”
原因很简单,并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生根发芽,它们中的大部分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夭折。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实现理想,就必须经历多次的尝试。这就是“种子法则”。
参加20次面试,你才可能得到一份工作;组织40次面试,你才可能找到一个满意的雇员;跟50个人逐个洽谈后,你才可能卖掉一辆车,一台吸尘器,或者一栋房子;交友过百,运气好的话,你才可能找到一个知心的好友。
记住:最成功的人,往往就是那些播撒种子最多的人。
(选自《青年文摘》2007年第23期)
【评点】
种子的数量之多而成树的数量之少,不仅仅只有苹果。作家张晓风发现湖边有几棵柳树正在飞絮,大团大团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到湖水里,于是写到:“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可以成茎干,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可见,要有所作为,就要不断地播种,如此,总有一颗种子会遇见一片土地,生根发芽,蔚然成荫,硕果累累。从反面看,少播种和不播种意味着什么?这样一对比,我们便会深信“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和“老天不负苦心人”。
【美文三】
苹果里的星星
占梅姿
一个人的错误,有可能侥幸地成为另一个人的发现。
儿子走上前来,向我报告幼儿园里的新闻,说他又学会了新东西,想在我面前显摆显摆。他打开抽屉,拿出一把还不该他用的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一个苹果,说:“爸爸,我要让您看看里头藏着什么。”
“我知道苹果里是什么。”我说。
“来,还是让我切给您看看吧。”他说着把苹果一切两半——切错了。我们都知道,正确的切法应该是从茎部切到底部窝凹处。而他呢,却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然后把切好的苹果递到我的面前:“爸爸,看,里头有颗星星呢!”
真的,从横切面看,苹果核果然显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状。我一生不知吃过多少苹果,总规规矩矩地按正确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想过还有什么隐藏的图案我尚未发现!于是,在那么一天,我的孩子把消息带回家来,彻底改变了冥顽不化的我。
不论是谁,第一次切“错”苹果,大都出于好奇,或由于疏忽所致,使我深受触动的是,这深藏其中、不为人知的图案竟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它先从不知什么地方传到我儿子的幼儿园,接着便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大家。
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切错苹果。
(选自《智慧背囊》第5辑)
【评点】
因为怕错,我们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从来如此,习惯了大家都这样,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创造力。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了,就会毁灭进步。尝试可能出错,也可能有风险,没有尝试,什么错也不会出,却犯了最大的错,那就是失去了创造力。失去了创造力就失去了竞争力,这样的个人前途渺茫,这样的民族毫无希望。创造就是打破常规,发现人所未见之奇。父母、师长要善待孩子、学生的错误,呵护一颗好奇心;更要引导他们在错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长才干。
【美文四】
苏格拉底的苹果
鲁先圣
2300多年前一个秋日的下午,苏格拉底穿着他那件常年不换、皱皱巴巴的短袍,优哉游哉地穿过雅典城中心的广场。他对于动荡不安的时局充耳不闻,对于当局的作为也不评论,他在广场一角坐下来。
这个时候,有很多年轻人围拢到他的身边来,有柏拉图和亚西比德那样的阔少,有安提西尼那样的清贫和淡泊之士,也有亚里斯卜提那样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们每天都到这里来,他们虔诚地拜苏格拉底为自己的导师,他们喜欢听老师对雅典民主制度所做的分析,也羡慕老师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很多时候,苏格拉底给他们出题目,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回答出来,但是苏格拉底并不满意。他发现他的这些学生太依赖他的思想,太依赖他的学说,太没有主见了。
但是今天不同了。学生们都围拢过来以后,苏格拉底从他皱皱巴巴的短袍里面掏出了一只苹果。他站起来,目光深沉地对青年们说,这是我刚刚从果园里摘下的一只苹果,你们闻闻它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他拿着苹果走到每一个同学面前让他们闻。最后,他问靠他最近的学生闻到了什么味道。这个学生回答,闻到了苹果的香味。他又问第二个学生,这个学生同样回答是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柏拉图今天坐在距离老师最远的地方,到了他回答的时候,前面的几十个人都回答完了,而且答案是一致的,都是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老师示意他站起来回答。他站起来,看了看同学们,然后慢慢地对老师说:“老师,我什么也没闻到。”
同学们万分诧异:怎么可能呢?我们明明闻到了苹果的香味,一只熟透的苹果怎么会什么味道都没有呢?一向聪明的柏拉图今天怎么了?苏格拉底把柏拉图拉到自己的身边,然后告诉所有的学生:只有柏拉图是对的。其他的学生都十分疑惑。苏格拉底这个时候把那只苹果交给学生们传看。学生们一个个如坠雾里,这竟然是一只蜡做的苹果!可是,他们都问自己:刚才怎么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呢?
苏格拉底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柏拉图,对学生们说:“永远不要用成见下结论,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更不要人云亦云。我拿来一只苹果,你们为什么不先怀疑苹果的真伪呢?不要相信所谓的经验,只有怀疑开始的时候,哲学和思想才会产生。”
苏格拉底的学生明白了,他们知道了老师的用意。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这些学生学会了用脑子去思考,一直到他们帮助苏格拉底创造了伟大的欧洲哲学!也正因为柏拉图的与众不同,他成了苏格拉底最有成就的门徒。
(选自《智慧背囊》银卷第20辑)
【评点】
苏格拉底送给了学生一个智慧的苹果,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怀疑才能产生学问和思想,人云亦云常常让人盲从而迷失自我。怀疑不仅是治学的需要,也是处世的哲学。我们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自己的头脑不要变成别人的跑马场,任何时候都要有自己的主见,都要有勇气力排众议,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旗帜。这样,你才能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