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在2000年提出“新语文教育”,在今天,虽然时间已经久远,但其中的一些思想还是能让人感到震撼。在韩军那里,语文教育像经历了一次大颠覆,习以为常的倒了下来,被遗忘、被忽略的却被高高举起。
概括来说,韩军主要在下面几个层面对语文教育做了发人深省的辨析。
“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之辨析,强调语文学科本质的人文属性
科学主义是一种以大自然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本质上注重分解和抽象描述,总体特征趋向于静态化、规则化、序列化、外显和明晰;而“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体验,总体特征倾向于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
由此,韩军认为,语文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属性。因此,好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在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中,学会语言本领。
而强调其人文属性,并不是说,语文教学一定就不能用科学理性的方法进行量化,比如许多教师总结的几课型、几步法、几“主”几“式”等。这种理性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现语文教学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但值得注意的是,量化不能过度,因为,语文教学一旦仅仅停留在 “理性”逻辑的教学程序上,语文自身独有的气韵与灵动必将被大打折扣,语文将不成其为语文。
“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之辨析,强调语文教学方法的积累原则
“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在操作上的总体思路,就是4个字——“举一反三”,即对一个例子进行细致的“拆解”、深入的“鉴赏”、精心的“把玩”、反复的“历练”,以此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
韩军认为,这种“举一反三”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完全科学化的方法,是从具体的“一”中研读出共性,进而衍生出“多”来,这对于数学、物理等讲究科学、探究规律、追求共性的学科来说,会是一种好方法。但对语文学习却不然。
因为语言的学习规律是需要“举三反一”的,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偷”。它只有“举三”才能“反一”。因此,语文教育不是仅凭一本教材、在一个封闭的教室中、在一位语文教师的“苦心调教”下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引导学生增大阅读量,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由阅读一本小书到阅读众多大书,纵身跃入语言的汪洋大海。
“文言”与“白话”之辨析,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文言含量
“新语文教育”要突出强调文言教育。在韩军看来,汉语的精华,一多半在文言之中;汉语的美妙,一多半体现在文言之中。
文言之妙,妙在何处?书中例举了林语堂《论趣》的开头:“记得那里笔记一段,说乾隆游江南,有一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张帆往来,或往北,或往南,颇形热闹。”寥寥数语,洗练纯粹,却神肖毕现。换一无古文功底的人写来,只怕冗长繁琐,也难现其意趣。此即文言文字之妙处。
因此,通常来说,一个人文言若学得好,其文学底蕴则厚,其白话文往往也写得好。这一方面得益于古文在形式上的典雅、精美、练达。像古代的典故、成语、诗词至今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笔下,并且是我们文字中最动人、最有灵性的部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古文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
基于此,韩军坚决主张,文言教育理当复归。小学时期就应当琅琅背诵文言,先从诗入手;到高中阶段,文言篇目数量应当超过高中语文课本总篇目数量的50%,达到60%为适宜。□
编辑 杜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