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芦苇

2008-10-16 09:09
中学生优秀作文·中考专刊 2008年6期
关键词:倩影品性字里行间

张 弛

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与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一分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芊芊芦苇,于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静候白霜降临,待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松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画上生命的句号。(用广阔的背景来衬托芦苇的美丽。抓住“摇曳的倩影”与“蓬松的张力”,突出了芦苇独特的形象特征。)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意气风发的少年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芦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描写细腻逼真,芦苇的形象跃然纸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苇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作者在挖掘芦苇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抒发情感,自然贴切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认识,也表明了自己“一路向前”的美好志向。)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摘自《中国当代散文经典阅读》,略有删节)

阅读赏析

人们常常提及竹子的高风亮节,却很少有人想到芦苇的柔韧与坚强。这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将情与景、事与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熔现实与历史于一炉,表现了芦苇非凡的品性与气节。表面上句句写芦苇,实际上字字写人,字里行间洋溢的正是作者对芦苇品性的赞美与崇尚。

猜你喜欢
倩影品性字里行间
爱上泉州南音的“字里行间”与“清雅韵质”
镜中叹
大雪里一枝月季走过的倩影
偶然
柳絮
品德教学须关注品性、悟性、灵性
施特劳斯字里行间阅读法的应用价值及存在的问题
“不同地域学生融和品性培育”研究领域现状和趋势分析
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