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的渲染烘托艺术

2008-10-16 09:09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8年9期
关键词:秋声秋意欧阳修

席 红

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永恒题材,欧阳修的《秋声赋》便是其中的名篇。此文运用了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其中渲染烘托手法的巧妙使用又是其诸多技巧中的亮点。

文章首先对秋声进行正面渲染。从欧阳修夜间读书听见秋声的惊异感受入笔,通过灯下夜读的静态和声音破空而来的动态的对比,为下文秋风的登场蓄势。秋风初起时如淅淅沥沥的细雨,忽然间奔腾汹涌,犹如波涛在黑夜翻滚。它碰到物体,像互相撞击的金铁“(钅从)(钅从)铮铮”;又像行军战士“衔枚疾走”,悄无声息。从“初”到“忽”再到“触于物”,作者写出了秋风由远及近,由小到大,时隐时显,变化急剧的特点及其来势的凶猛。文章化无形为有形,借一连串的比喻、对比,把难以捉摸的声音刻画得“形态宛然,变态百出”,让读者感到秋声盈耳,秋意无边。声、色的渲染,雕琢了秋声之形,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秋声“悚然”、秋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图画。

接着,欧阳修又从三个方面来侧面烘托渲染秋声,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对秋声进行细致描摹。

1.借“秋状”侧面烘托渲染秋声

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言:“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为了凸显秋声的特点,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正面渲染,而是转换了角度,借助秋色、秋容、秋气、秋意,用“秋之为状”来烘托渲染秋声之神。那秋色,色调是惨淡忧郁的;那秋容,即使是晴天也显得凄清明朗;那秋气,凛冽刺骨,致使“丰草”、“佳木”遇之都会“色变”、“叶脱”;至于那秋意则更是萧条寂寥,仿佛万物已无生机。因为秋声来源于秋风,秋风来源于秋意,所以作者追本溯源,抓住了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描绘了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秋状图,借对秋状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奋发”,渲染了秋之萧条,为下文抒情言志储蓄了一池秋水。

2.借“秋心”烘托渲染秋声

为了进一步突出秋声的萧条肃杀,欧阳修又由“秋之为状”写到了“秋之为心”。透过秋声的表象来抓秋声的本质,在巧妙变换笔意之后,文章由描写转入议论。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在《周礼》中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为刑官;而按照《礼记》中的说法,战争征伐之事要与天道的运行谐调,也应该在秋天进行;就季节而言,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因此“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五声音阶中与秋相对的是“商”,为西方。作者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从秋在时令和乐音的角度揭示了秋声的萧条的本性,铺张渲染出秋对万物强大的生命力,进而说明了万物盛衰的道理。

3.借自然界的秋声烘托渲染人生的秋天

前两段对秋声、秋状、秋气的描写,点破了秋之质,抓住了秋之魂,形成了一种凄怆的基调。但纵观全文,文章景与物的大肆渲染,其目的并不是仅仅展现秋之神,更为重要的是借萧条的景色烘托影射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写作此文时,欧阳修53岁,回顾他的一生,29岁贬官夷陵,39岁再贬滁州,48岁又贬同州。入仕二十多年,可谓历经坎坷,备尝艰辛。50多岁的欧阳修,身心疲惫,进入了生命的秋天,也步入了仕途的秋天。多舛的命运使他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奈,因此他对四季中的秋天更为敏感。文中作者由秋声到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卒章显志,借景物来烘托情感,点明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旨,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欧阳修的《秋声赋》骈散结合,极尽渲染烘托之能事,从新的角度再现了作者独特的心灵感悟,不愧为宋代散文的典范之作。

附原文: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钅从)(钅从)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选自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秋声秋意欧阳修
秋意浓
情 话
快乐的“长工”
班门弄斧 唇亡齿寒
秋声
游走的温暖秋意
勤奋的欧阳修
杨立惠
冷月无声
欧阳修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