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诗词的几个切入点

2008-10-10 11:05李继朋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8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解读高考

【摘要】古诗鉴赏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属于最高级(E级)能力的考查题,因而有着较强的区分度。特别是近几年来,古诗鉴赏由过去的客观题变为主观题,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对有关古诗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更增加了答题的难度。但不管哪个层面的鉴赏,都应以“读懂”诗歌为前提,本文从诗歌“题目”、“作者”、“内容”、“注释”、“题干”等五个方面为同学们介绍古诗词的解题要领。

【关键词】古诗词 解读 诗歌鉴赏 高考 语文教学

解答诗歌鉴赏题,最根本的方法是从感性(多阅读)和理性(了解诗歌理论)两方面着手不断提高鉴赏水平。除此之外,在做题实践中不断总结解题技巧也很重要。笔者以为,以下五个方面可作为解读古代诗词的切入点。

一、看标题,明确写作重点

诗歌的标题是一首诗歌的灵魂,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诗歌主旨的理解至关重要,解读诗歌不能忽视对题目的分析与研究。

[例1]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分析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首边塞诗,我们知道边塞诗的风格一般是高亢悲壮的,表达的感情大多为建功立业、保家卫国、思念家乡,……有了这样的分析,再联系诗歌内容,我们便不难看出这首诗里所表现出的思念家乡的情感以及保卫祖国的坚定意志。

二、看作者,联系背景材料

从诗歌作者人手,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广义语境。这是同学们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诗歌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要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我们有时还需要借助特定的背景知识。

[例2]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要正确解读这首诗,我们不能不联系杜甫一生的遭遇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征,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全浓缩于“闻”、“逢”之间。而诗中的“落花时节”,既是写实,又让人联想到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三、看内容,感受诗中形象

诗歌大多是借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我们通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自然形象、人物形象,便可以把握作者思想内容的核心。具体可把握下面三个方面的原则。

1.诗歌中写景一定为抒情

[例3]华 子 岗

裴 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希。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作者通过落日、松风、草露、云光、山翠等连缀成的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相宜的艺术画面,表达了对华子岗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2.诗歌中咏物一定为言志

[例4]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诗中的寒梅便是诗人陆游的写照,写梅花的孤独寂寞与倍受摧残就是写诗人的饱受摧残,说梅花的节操高尚就是说诗人品格的高尚和节操的坚贞。

3.诗歌中咏古一定为喻今

[例5]咏史

左 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首诗名为“咏史”,实为“感事”,批判了一种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四、看注释,了解冷僻常识

高考古诗鉴赏所遵循的原则是:一般不会有太多的背景障碍,不需要读大量的注释,题与题之间有一定的梯度。如果诗歌中出现了非常冷僻的知识,一般会在下面注明,我们便可以利用这些注释来增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里不再举例。

特别提醒同学们一点:面对诗歌鉴赏题,同学们最易忽视的是题面上关于诗歌的注释、注音。不可小视这些注释、注音,它们有的交待该诗的写作背景,有的交待了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的因破音异读显示出有关字的特定含义。而所设题目,往往与这些注释、注音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把注释、注音当作解题的拐杖。

五、看问题,利用题干的提示作用

题干既是对我们答题的规范与限制,有时又是一种提示或暗示,运用恰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6]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题:在唐人赠别诗中,大多是凄清缠绵、徘徊留连的作品,然而本诗却别具一格,于中,带有一种。

我们如果注意到了问题中“大多”/“然而”等词语的强烈的提示作用,便不难填出所缺的内容:慷慨悲歌,豪放健美色彩。

再如:

[例7]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这是2007年高考试题(全国卷I)的一道诗歌鉴赏题。试题的第一问让回答词中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在此之前试题给我们提供了三个词语——“咨嗟”、“休对”、“且将”,只要我们结合已有知识弄懂了这三个词的意思,再结合词重要句子“休对故人思故国”以及诗后注释,就不难看出词中“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有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总之,古诗鉴赏是一道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我们如果能够在平时的训练中注意总结,就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解读诗歌的技巧,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已鉴赏诗歌的能力。

★作者简介:李继朋,河南省濮阳县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解读高考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