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级中学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

2008-10-10 11:05余爱姣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7期
关键词:格律平仄现代汉语

余爱姣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的古典诗歌伴随中华古典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历代的教育体系都重视中国古典诗歌的教育。中国先秦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可见,在先秦时期,以《诗》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诗歌教育,经汉、魏、晋、南北朝,至唐达到巅峰。虽然词、曲在唐、宋、元等朝兴起,但诗歌的地位莫能替代。清蘅塘退士“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选编了《唐诗三百首》,从此,“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成了俗谚。

初级中学阶段的学习是学生人生的重要阶段,它上承六年小学教育,下启三年高中教育,同时也正值学生的青春期。这一时期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都有重大影响。作为中华文明精粹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这一阶段应该如何实现它的教学目的和发挥它在教育中的作用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初级中学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继承文明传统,弘扬民族文化。

近二十多年来饱受战争苦难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前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只有历史和文化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这是一句极富哲理和现实意义的话语。它告诉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不可丢。如果我们的学生外文说得呱呱叫,却说不好普通话;如果我们的孩子对日韩港台名星如数家珍,却不知道中国的诗仙、诗圣和诗史;如果我们的年轻一代要通过流行歌曲《在水一方》才能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我们又何谈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亡国固然可怕,但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灭亡。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杨叔子院士曾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杨先生的话令人警醒。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古典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佳作迭出,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二)加强人文教育,塑造健康人格。

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类的普遍关怀,这些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应该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将这些问题同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有助于扩大视野,树立远大目标,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标准。

中国古典诗歌,能折射出前人的伟大人格。陶渊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人格,李纲“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情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舍身取义精神,时至今日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他们对初级中学学生的为人处世一定有深远的影响。

(三)培养创新精神,激发个人潜能。

人文教育对科技活动中灵感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孕育也有着很大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知识是有限的,但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1981年,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因研究人脑而获诺贝尔医学奖。他发现左脑是理性脑,同逻辑思维紧密联系;而右脑是感情脑,同形象思维紧密联系。在学习古典诗歌等的过程中,眼睛通过视觉作用来刺激右脑,而诵读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整理辨字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所以整个过程,恰好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动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发生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提高2至5倍。如此可使人类的智能尽可能地得到发挥。素质教育,关键是开发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但是,对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仅靠数理化、外语等学科的教学是难以完成的。这一点对初级中学阶段学习的学生至关重要。

二、初级中学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一)初级中学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与社会和教师的期望相去甚远。从学生的中国古典诗歌积累来说,按照教育部开出的小学“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80篇,一个小学毕业生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积累已经不少,而且这些篇目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相当不理想。

笔者曾对自己承担初级中学语文课教学任务的七个班做过一次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很好的,占3.8%;认为较差和很差的占45.6%;认为较好和一般的占50.6%。从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和同其他同行交流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初级中学的古典诗歌难教。从笔者的教学感受及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在考试总结中普遍反映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在考试中古典诗歌学习能力题失分很多。

目前,初级中学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模式一般按照下列方式进行:一,诗歌作者生平;二,诗歌创作时代背景;三,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四,诗歌中的造句及用字。

从教学内容来看,以上这四项应该讲,但由于讲的方法不当,以致千篇一律,学生听后毫无兴趣导致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厌学现象。对于前二者来说,作者生平和诗歌创作时代背景对于诗歌内容、诗歌流派及诗歌鉴赏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但由于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管它们与诗歌教学内容是否有关,一味盲目地将教学参考书上的相关内容加以灌输。结果是提供的信息量不少,但教学效果却不明显,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对于主题和结构来说,大多数老师在讲解时过于注重它们的共性而忽略了其个性,结果导致学生感觉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点,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有很多共性,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一脉相承、卷帙浩繁的表现,但针对每一篇具体作品来说,我们更应注重讲解它的个性。造句和用字在今天这个以创新精神为主体的信息时代,老生常谈、人云亦云当然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初级中学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1.客观原因。在当今快餐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古典诗歌阅读空间被侵占,阅读品位在逐步下降。现在的初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影视文化和其他流行文化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相当有限,花在中国古典诗歌阅读上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只喜欢看一些卡通、漫画和武侠等类别的口袋书。由于现在就业方面的压力,新一轮的重理轻文的现象悄然出现,学生们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兴趣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吟词背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些“口袋书”中。这些书装帧精美、图文并茂、短小精悍、携带方便,在学生中有相当的市场。同时由于教学条件等的限制,不少教师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课单调呆板,无论什么题材、无论什么篇目,都一以贯之地从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主题和结构及造句和用字等方面逐一讲解。老师不管学生的感受满堂灌,结果学生毫无兴趣可言,而对像《鹿鼎记》中的“我对您的敬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等台词却倒背如流了。

2.主观原因。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功能的弱化和异化,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有的学生认为学习古典诗歌老土。他们喜欢有点韵味的流行歌曲,如“在水一方”,却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乃琼瑶将《诗经》中的《蒹葭》篇意译而来。有的学生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困难,难就难在学生们学习它的态度和热情不够。受这个浮躁社会的影响,他们的功利心太重,不喜欢积累,讨厌记诵,这些都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大敌。有的学生为了考分愿意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古典诗歌,但在课外他们从来不看这些作品。

三、改进初级中学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

好的行动必须依托正确的认识。如前所述,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意义深远。基于这一点,教育部在指定的相关教材上也逐步加大初级中学阶段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语文课中的比重。要将这种精神贯彻下去,必须提高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热情源于学习兴趣。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应当从注重特色——诗律教育来加强和改进初级中学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声律教育等的缺失直接导致我们的古典诗歌教育没有突出特色,也无法调动广大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到了初级中学阶段,我们的学生虽然在古典诗歌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却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毫不了解。结果一方面导致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没有特色;另一方面,他们也丧失了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

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教育在初级中学阶段应该突出两个方面:古典诗歌的种类和平仄。

(一)中国古典诗歌的种类

虽然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相当复杂,但我们可避繁就简,仅从字数和格律上去进行总结归纳。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从格律上看,诗又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为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作今体诗或格律诗。从字数上看,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因此一般诗集里只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类。近体诗的格律又从唐代臻于成熟,而且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高峰,是诗歌的朝代,所以唐代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尤为重要。

由于格律诗仅限于五言和七言,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不是五言和七言的诗,都可以归为古体诗。在五言和七言诗中,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也是古体诗:其一,押仄声韵,如柳宗元的《江雪》、孟浩然的《春晓》等;其二,诗句不是律句。

格律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仅四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一般为八句,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另有不限长短的排律,但它必须是偶数句。

(二)中国古典诗歌格律的平仄

虽然平仄并非中国古典诗歌格律的全部,但它却是古典诗歌格律的重心。因为构成古典诗歌格律的内容即用韵、粘对、律句等都必须以平仄为基础。

平仄源于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即四声:平、上、去、入。现代汉语除轻声外,也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它们的对应关系如下:

1.平声,分化为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

2.上声,分化为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

3.去声,仍为现代汉语的去声。

4.入声,分化为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古代汉语的声调与平仄的关系为:平——平声,仄——上、去、入三声。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之后,变化最大和最复杂的声调为入声。为了平仄知识的普及,我们不妨将现代汉语声调和平仄关系作如下归纳:把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归纳为平;把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归纳为仄。尽管这种归纳不科学,原因就是入声字发展到现代汉语阶段后分别分化到了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之中。但作为初级中学的平仄普及教育依然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平仄问题。这也给学生们以后在这方面的发展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解决了平仄问题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上面所说的符合古体诗条件之一的规定:押仄声韵。《江雪》中的韵脚为:绝(入声字)、灭、雪——仄声韵;《春晓》中的韵脚为:晓、鸟、少——仄声韵。

粘对指的是古典格律诗的行句原则。对要求在一联之内的平仄要相对,即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之间等;粘要求在相邻两联之间的平仄要一致,即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之间等。以五言为例,律句有四:(1)仄仄平平仄;(2)平平仄仄平;(3)平平平仄仄;(4)仄仄仄平平。并规定:(1)(2)、(3)(4)互为对句,而(1)(4)、(2)(3)之间互为粘句。还有以下特殊情况:如以(2)或(4)为全诗的起句,则它们互为对句,以下不变。它告诉我们,中国古典格律诗中的五言,无论多少篇目,无不是由这四句按照格律诗的粘对原则组合而成。这种原则形成了格律诗的格式。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是初级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我们现阶段的教学一定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特色教育,使中国的古典诗歌教育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古典诗歌教育。它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古典文学修养,除了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了解诗歌的主题、修辞和格言警句外,还应该引导他们通过文面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美,这对于提高广大初级中学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通联: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第三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格律平仄现代汉语
简论格律思维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谈诗词格律的极端化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