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重立意 阅读扬个性

2008-10-10 11:05林志强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8期
关键词:福建试卷命题

林志强

虽然从整体来说,2008年的福建语文高考试卷,无论从结构还是题量、赋分,与2007年比都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且还有《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约束,我们还是看到了今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试卷所呈现的一些新意。

首先是将自然科学类的文章阅读与语言表达运用的检测结合了起来,出现了现今阅读搜索中大力提倡、最流行的提取关键词的试题,并将这类文章阅读试题定型为表述题,使全卷的客观选择题少了二道,减了6分,而更能检测出学生在思维与表达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更接近语文学科检测的科学性。

其次是文化经典的阅读检测选文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某部经典了,而是从《论语》《孟子》中各选一小段,在理解翻译的基础上,对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进行简单的比较。这个变化看似很小,但它却对考生阅读文化经典提出了较深层次的要求,潜移默化地引导中学语文教学更加注意“比较”意识及“比较阅读”方法。

第三是将长篇小说的阅读检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多选题,检测考生对小说故事情节了解的情况;一是简答(选做)题,检测考生对名著选文语句的理解分析。首次引进长篇小说阅读检测的2007年福建语文高考试卷,只有单纯的小说情节的简述题,因此今年这一变化也是意料之中的,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考生阅读长篇小说的时间也相对充足,逐步提高名著、经典的阅读要求也是必然的。

第四是名句名篇识记默写的范围由古代诗文扩展到现代散文,虽然也让不少师生感到惊讶,但并没有超出全国《考试大纲》的要求,只是因为有些老师们根据往年的复习迎考的经验,在高三总复习教学中常常将《考试大纲》中“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要求狭隘而错误地理解为默写常见的古代诗文的名句名篇。就连《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第18页第9行也对此做了这样的说明:“名句名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语言艺术的精华”,从而误导了复习教学中的广大高三师生。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也可以说2008年的福建高考语文试卷出现了超《说明》的试题;否则,就是命题人员没有认真地解读《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好在所命制的试题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也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材要求背诵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而且题分仅为1分,故没有引起太大的恐慌。但这样的教训本人以为备考者和命题者都是应该吸取的。

这份试卷在形式上最有新意的是语用题块。前面已经说过,2008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把自然科学类的文章阅读与语言表达运用结合起来考,单赋分语用题块就增加了6分。试题虽然只增加了两小题,但另外的三道题都与2007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不同。第15题要求考生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然后加以解释;第16题则要求考生阅读图表,而后就我国粮食问题写一条宣传标语;第17题让考生以主持人的身份为学校准备举办的“端午节晚会”写一段开场白。而2007年试卷的第15题则是改错题,第16题是仿写题,第17题是为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客观地说2007年的试题比较陈旧,改错题与拟写新闻标题在福建自行命题以来已出现过多次,而仿写题的内容与形式也多见于全国各地的试卷及本省各地的训练册中。所以08年语用题块的变化还是呈现出改革的新意的,尤其第17题所传达的信息,再一次启示大家要注意“说”的教学,只要条件成熟,福建语文高考一定会全面测试考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毕竟这是现代及未来社会对人才语文能力的必然要求。

而作文题的变化则更成亮点,广受欢迎。2007年的“季节”存在着明显的命题失误,既束缚了考生的思维,又逼使改卷失去公平,让偏离题意的考生得到了不该得到的宽容,而让自觉遵守“文题相符”的考生失去了审题与正确行文的优势,更严重的是使得教学一线的教师失去了作文指导的标准,扰乱了语文教学的秩序。而2008年的作文真正呈现出开放的姿态。首先没有审题的障碍,无论是材料还是题干及要求的表述,文字通俗且简明清晰;其次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的要求,看似对作文的限制,实则它既是给考生松绑,即所写作文只需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之内就可以了,又是对考生善意的提醒,因为这个范围很宽,角度很多,所以考生读了材料及要求后,就能依照自身积累与思维的优势,基本无障碍地行文于心灵浩翰的时空。试题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它再次给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一个明确的导向:即应试作文必然是带着镣铐跳舞,自由与限制永远要统一在试题中,学会立意始终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令人遗憾的是今年的语文试卷还是不能尽如人意。除了上面所说的名句名篇的默写要么是超《说明》要么是命题人员没有认真领会《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精神外,还有一些试题值得商榷。如第14题第⑴小题提取关键词,到目前为止,语文界并未对“关键词”做出明确的界定。有的认为关键词指的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提取的目的是便于检索;但也有人认为关键词指的是能表达文章核心内容的词;还有人认为提取关键词应该综合考虑这两种理解。2008年福建语文高考试卷的命题者尽管在拟参考答案时也多少参考了词的使用频率,可他们显然持第二种观点,否则参考的词汇应当是“地幔”而非“调查”。其实,如果取第二种观点,即将关键词理解为表达文章核心内容的词,那么行政公文交流中有一个更为明确的概念——“主题词”,相信如果出现的是这个概念,那么,不论考生还是一线教师都会鼓掌欢迎的。因为将一个尚有争议不能明确界定的概念引入考试,是违背命题科学性原则的。

第15题是续写成语并要求考生加以解释的试题,表面上看形式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但分析其实质,命题者缺乏“能力立意”的意识。根据语境的提示续写成语可以考察学生知识的积累、联想以及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可以算作好题型。但要求学生解释就偏离了“能力立意”的方向,毕竟这样的解释必须准确,而在没有工具书可参考的情况下做出准确的解释,那只有去背成语词典了。2002年全国高考试卷仅仅让学生判断选项所提供的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与否就导致不少学校将背诵成语词典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从而遭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而我们这道试题却要学生动手解释,这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吗?语言积累重在阅读与写作的应用,虽然应用需要以理解为前提,但这种理解是不同于考题的解释的,它只须有大体的轮廓性的理解就可以了。这样的导向是可怕的,解释的结果必然是读书死!这道题的导向问题还不仅体现在这里,命题者将“明人不做暗事”作为褒义成语的参考示例,更是让中学师生模糊了成语与俗语的界线。其实含有“明”字的褒义的成语多的是,像“明察秋毫”“明镜高悬”“光明正大”“明眸皓齿”“明辨是非”“窗明几净”等等,命题者故意回避它们,而选了一个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成语“明人不做暗事”为示例,这不是明摆着要求中学语文教学不必明确区分成语与俗语吗?用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学做出如此具体地指挥,是不利于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的。

第16题阅读图表拟写宣传标语,形式很有新意,相信也获得广大师生的认同。但是,所拟的参考答案与图表基本没有联系,也就是说只要考生读了题干的文字“今年4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就全球粮食价格飙升可能引发的后果发出预警”“请你就我国粮食问题写一条宣传标语”即可写出与参考答案“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保护耕地,珍惜粮食”“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安全问题应当警钟长鸣”等没有多大区别的文字,毕竟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又有“民以食为天”的古训,粮食问题始终是任何一届政府都必须予以关注的。既是这样,那么图表还有何意义呢?更何况图表的两条曲线中表示耕地面积的灰线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表示粮食产量的黑线虽有曲折但却于最后呈献坚挺的上升趋势,所显示的意义似乎是“尽管我国耕地面积正逐年减少,但粮食产量却年年递增,根本没必要为粮食问题而担心”,与命题者的旨意背道而驰。没有意义却让考生阅读,这就是审题干扰,而图表显示的意义与题旨相背离,这就是设陷阱,就是诱导考生犯错误,说严重一些这就是将考生假想为敌手,把愚弄学生、刁难学生、考倒学生当成考试的目的。当然我们相信他们绝无上述恶意,因为试卷的作文题充分显示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但如果命题者没有认识到“一份试卷乃到一道试题,要测试的不是学生审题的能力,而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者不该让学生倒在未能展示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前”,一不小心就会在命题操作中违反命题的人文性原则。

总的说来,2008年福建语文高考试卷的命题者带着结束一个时代、开启未来曙光的复杂心境,小心翼翼地于平实中寻求着命题的新意,多多少少给我们一线老师带来了一些复习教学上的启示。所以,尽管2009年福建省第一届进入新课程学习的高中生就要毕业,而新一年的福建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也还没有出台,但我们完全可以从2008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中体会到2009年高三复习迎考的方向。

首先是作文教学要以教会学生自行立意为高中作文教学的中心。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是议论文教学,因为高中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把学生送进高一层的学校——大学学习,而大学的学习课程总体上摆脱了感性的知觉,而进入理性的自觉,因此高中生必须在高中阶段为此做准备。而作为具体的语文课程自然要服从于高中教育的大目标,为构建学生的理性思维在认知析理方面打下牢靠的基础。这种认知析理在作文教学上就表现为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万象,能否从中提炼出自身对事物合乎逻辑的判断,并由此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探讨,并最终发现并揭示其规律。而对自己内心中错综复杂的感受能否提炼出情感和逻辑的单纯线索,在有效推动思维层层深入的同时,保持着从容与理智。许多高中学生常常会问老师,为什么我的作文材料贫乏,我的作文语言苍白,我的作文作文空洞无物?有的甚至干脆就问为什么我常常感到无物可写?这些问题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没有思想。因为没有思想,所有面对芜杂的社会现象他无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更无法道出自己要阐述的意;而在这样“无意”可谈的情况下,他还会有什么词汇、还会有什么材料、还会有什么可写之物呢?不将“立意”作为我们作文教学的头等任务来抓,我们的教学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奔命而又无效的尴尬的局面。2008年的作文题就有不少的学生认为很难写,这实在是他们不知道“立意”是自己的事,或习惯于在老师帮忙下立意,或习惯于写材料出观点学生做扩展的题目,看到材料无明显的立意导向,现场又没有老师点拨,就不知所措。

其次是扩展记诵的内容与范围。要以全国考试大纲为总指导,将《考试大纲》《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以及高中必修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全部列为总复习记诵的范围,从而保证我们的考生在花了时间就能保证得分的试题上不失一分。

第三是要扩大语用的外延。在语用题块的复习上既要注意各式各样的题型,又要与现代文阅读联系起来,让学生自觉地建立阅读就是语用的意识,从而从容应对试题的变化。另一方面,对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阅读我们的复习训练还是要把重点放在阅读能力上,切不可因为08年试卷的变化而错误地将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置于语用训练上,从而淡化了文章阅读的意识。

第四要深入学习文化经典。在通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对文化经典的内涵的学习体会上,尤其要善于比较三部文化经典中对同一个话题或同一事物所做的异同分析,认识孔子到孟子的发展与变化,认识儒家与道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异同,从更深层次上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五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自主表达的胆量与习惯。老师们在平常教学与批改试卷时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要有足够的宽容。客观地说自从有了新课程的通识培训,老师们对学生所犯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已经有了很大的宽容。但这种宽容往往只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即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不论与教师预设的答案有多么遥远的距离,都会得到教师及时而又适度夸饰的肯定。而在批改试卷中则仿佛变了一副面孔,常常视参考答案为唯一的标准答案,只要不符合这一标准答案的就口诛笔伐,严厉扣分,从而让学生畏惧害怕,将原来在课堂上培养出的勇于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自主表达的好习惯付之东流,最终在考场上变得唯唯诺诺,变得不敢表达。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与现代考试的发展方向也是背道而驰的。2008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的诗歌鉴赏题,要求考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三)》,虽然其在参考答案中所列的表现手法只有景中含情,但对主旨及情感的表达却列出了两种相反的答案:一是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心情,一是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同样的诗句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受,这正是诗歌作品见仁见智的特点,我们又何必要求我们的学生只能取其一种呢?而这样开放性的题目是最具新课改意义也是今年最具特色的试题,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它一定会逐渐增加,我们的教学在开拓、宏扬学生阅读个性方面,一定要紧紧跟上时代的要求。

在研究高考时,除了研究近几年教育部的《考试大纲》和近几年省教育厅的《考试说明》外,老师们还要特别注意研究命题,尤其注意研究命题的科学性。一方面,知道如何命题,指导复习自然更有力;另一方面,知道如何命题,所编拟的试卷、所整合的训练材料更准确更有效。这样对学生来说,就可避免做无用功,节省时间,减轻负担,就是高考总复习的最大功效。

当然,随着教学的进行,研究的深入,今年高考试卷给我们的启示还有很多;但作文教学要重视立意,诗文阅读要张扬个性应该视作08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对09年福建中学语文教学、高考复习迎考教学的最大启示。

[作者通联:福州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福建试卷命题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