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高考作文写作的新思路

2008-10-10 11:05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8期
关键词:表象寓意意境

宗 华

微型小说,又叫小小说、一分钟小说,是19世纪中后期跻身于小说家族的一种独立文体。因其高度“浓缩”的文体特征同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颇为相似,近年来,倍受广大考生青睐。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高考微型小说呢?归纳一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种写作模式入手,进行具体的构思与写作。

第一种:传统情节型写作模式

传统情节型写作模式是当代微型小说写作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所写的微型小说必须包含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而且要求情节还必须具备必要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传统情节型微型小说就是这样一种类型,所以,写作此种类型文章,要求作者有较强的写作功底,语言要凝练,立意要新颖,情节要紧凑,结构要严谨。

俄国著名作家伊凡·蒲宁在这种写作模式方面堪称大师。他的作品玲珑剔透、精工巧作,有人物的塑造,有完整的情节,结构与语言技巧也异常高超。如他1940年写成的文章《傻妞儿》,既有教堂辅祭新厨娘傻妞儿形象的细致刻画,又有傻妞儿悲惨遭遇的生动叙写,文质兼优,情感动人。

第二种:优美意境型写作模式

此种写作模式与传统情节型写作模式不同,它不求惊人离奇的矛盾冲突,不求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而是以意境取胜,追求内涵深邃的意蕴。在这种模式写作中,一切场景的安排、人物的设计都要以营造美的意境为中心,不拘泥传统,为了意境,甚至可以不惜牺牲情节。

这种写作模式的创造者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这位日本著名小说家早期以创作微型小说为主,是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人物,他的最大特点是一反传统微型小说的写作模式,用凝练而有旋律的语言,营造一种清新自然而又朦胧玄妙的意境。如《秋雨》一篇,作家开篇就以很大的篇幅写自己眼中的美妙幻景,写得如痴如醉,似乎早已忘了自己要叙述的事件。即使后来作家谈及和小女孩的两次邂逅,但自始至终也没忘记“秋雨”意境的营造,好像文章要叙述的时间是多余的。

第三种:开放心理型写作模式

开放心理型写作模式也是对传统情节写作模式的一种反叛。传统微型小说模式以情节为框架,心理描写只是在这一大框架内展开,而在开放心理型微型小说中,人物心理深层的描写则构成了小说的框架,情节淡化甚至被消除。

意大利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焦耳焦·曼加内利是这种模式的实验者。在他的微型小说中,他着力表现的是人物内心的真实,他企图准确地书写出人物的心理流程,让人物心理的逻辑取代情节成为文章的框架,统领起整篇文章。曼加内利1979年出版的《微型小说百篇》最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一创作特点。例如其中的第23篇,文章描写了一个梦中之梦,故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情节平淡、简单且不完整,有的只是人物恐惧的自由联想与梦幻。

第四种:哲理寓意型写作模式

此种写作模式同样与传统情节型写作模式相去甚远,它叙事不求情节的严密,往往通过象征、荒诞等艺术手法,朴素而简单地描写一些生活的表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不同,这种生活的表象是经过作者精心加工过的艺术表象,它不单薄浅陋,它有着深层的哲学寓意,通过这外层的表象,作者企图揭示的是人物内在的灵魂和生活深处的真理。

哲理寓意型写作模式的探索者代表是匈牙利著名作家厄尔凯尼·伊斯特万。在他的微型小说《有新鲜事吗?》中,主人公突然在一天下午随着公墓墓碑的轰然倒下复活了,复活者走出土坑,状似常人,问周围人近来有没有什么新鲜事,结果大家都予以否定回答,复活者很失望,没说什么,又重新走回了土坑。这篇文章写得平淡而荒诞,毫无传统意义上的逻辑可言:死人先是莫名其妙地复活,再又莫名其妙地问周围人话,最后又莫名其妙地走回土坑重做死人等等。但仔细咀嚼品味一番后,则会发现这篇文章是一篇佳作,这看似荒唐无味的故事不正表现了现代社会的无聊和没有意义吗?人活着不如死去!

特别要提醒的是,在上述四种写作模式中,后三种是颇具实验性的,它们都对传统情节型写作模式进行了较为直接的反叛。因此,我们广大考生在学习借鉴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可以从意境、心理和哲理寓意方面选择一个入手,但必要的情节还是要有的。否则,文章过于艰涩了,反而会影响阅卷老师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容易导致误判。

[作者通联:江苏姜堰市蒋垛中学]

猜你喜欢
表象寓意意境
美好寓意品芝麻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盛放的寓意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模仿老鹰的乌鸦
透过表象看公式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