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2008年高考十八道作文题

2008-10-10 11:05李仁甫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8期
关键词:命题题目作文

李仁甫

1.上海卷

“他们时代”来临的标志

世界是由“我们”、“他们”组成的,“我们”、“他们”原本是互相依存着的,当人们意识到“他们”时也便意识到了“我们”,反过来,当人们意识到“我们”时也便意识到了“他们”。只是在过去,很多人,特别是优越感特强的都市人(尤其是都市中的80后、90后),往往一切都从“我们”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并竭力表达自己的欲望、激情和见解,而仅仅把“他们”当作衬托自己优越感的外围人或看客,甚至如果没有什么突发的国际国内大事(如伊拉克战争、汶川地震),这些“我们”简直是要忘掉偌大的世界和偌大的中国,忘掉“他们”。在这样的背景下,很有必要让这些“我们”克服心理定势,进行换位思考,即也从“他们”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和理解问题,然后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可以说,世界上的大慈悲、大包容、大理解、大眼光、大境界,就是这样产生的。

也许是基于上述的考虑,上海命题人推出了作文题“他们”。无论是题目本身,还是前面的附言,都显得既简洁又明确,既寻常又奇崛。应该说,“他们”这一词语,存在着巨大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就数量来说,可指很多人,也可仅指两个人(如自己的父母);就生活空间来说,可指身边的人,也可指远方的人(如汶川灾民、非洲黑人);就时代来说,可指现实中的人,也可指过去或历史上的人物(如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们),还可指子孙后代(被当今透支能源而面临生存危机的未来人类);就文化文明来说,可指城市人(如服务员、啃老族)或乡村人(如失学儿童、留守老人),也可指欧洲中心主义者(如傲慢的法国人)或稀有族群中的土人(如印第安人)。当然,这只是“可能性”,至于考生能否意识到、联想到,无疑会因个体差异而存在巨大的差别。所以,我们觉得,这一命题,富有时代气息,具有人文色彩,既普查了当今青少年生活外延的广度,又探明了当今中学生精神矿藏的厚度,对年轻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写作观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卷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题目,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命题理念,即作文命题要把中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引向世界。

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影响到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标志一个作文时代的来临。这个时代,不妨以上海题“他们”作为共名吧,就称之“他们时代”。那种以“我们”为中心的时代,确实应该转向了——转向“他们”、转向社会、转向生活、转向世界。事实上,在今年的十八道作文题中,已有不少道题目开始了这种转向,如全国卷Ⅰ把视线转向了受灾的“汶川”,天津卷把视线转向了“人之常情”。

学上海卷,我要问每一个高考作文命题人: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我要告诉你,你会看到生活多美,社会真大,世界太奇,你会想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上海杂志《语文学习》封面语)。

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考作文在跨入“他们时代”以后,我们的命题人,我们的老师,将会发现——具有“好奇心”(江苏卷题)的中学生,“带着感动出发”(安徽卷题),去“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浙江卷题),向“他们”(上海卷题)走去……

2.广东卷

题目大于思想

有人说,文学创作就是联想和想象。同样,我要说,学生作文也是联想和想象。好的作文题就应该激发考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显然,今年广东卷作文题就真正地发挥了这种“激发”功能,比如其中的一个副词“不”就需要考生仔细思量。“不”是简单的口语,只有被还原到一定的语境中,它才能生成明确的意味。从联想和想象的可能性来看,考生也许会联想、想象到当下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曲折、低潮、挫折、困难和未来面临的种种不利因素和严峻挑战,而对积极、美好的结果作出“不可能”的轻率的推测或预见,这时“不”就会生成“不可能”(成功、胜利、实现、达到、做到等等)的意味;考生也许会联想、想象到谈判桌上双方的较量、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利益博弈,而在态度上进行了“不能够”、“不答应”、“不愿意”这些果断然而轻率的表达,这时“不”就生成出“不能够”、“不答应”、“不愿意”(低头、妥协、接受某种条件等等)的意味。一言以蔽之,“不”有两个方向的意思——推测结果和表明态度,而在每一个方向上都有巨大的联想、想象空间,包含着不同生活领域中的无数具体的事件。

有人说,形象大于思想。同样,我要说,题目也大于思想。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广东卷命题人试图利用“不要轻易说‘不”这题目给目前中国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浇浇冷水。这当然是“题中之义”,但如果仅仅作如此解读,恐怕就未免过于狭窄了,因为当作文与政治划等号时,作文就成为政治了。其实,这不过是从“表明态度”这一方向上立意的,考生如果对政治不感兴趣,或愿意超越狭隘的理解,则大可以沿“推测结果”这一方向去立意,比如写对理想的执著,写对生命奇迹的信心,写科学无止境、一切皆可能。由此我想到,最佳的作文题最起码应该符合“题目大于思想”的原则,而今年全国卷Ⅰ显然就偏离这一原则——它似乎什么都说尽了,为考生服务过了头,但又确实束缚了一些考生的手脚,使之不敢多想负面、多写反面,如地震中的“豆腐渣工程”。

有人说,对世界可以说“不”。模仿这口吻,命题人提醒人们,不要轻易说“不”。两种说法,两种角度,孰是孰非?很多人对后者的命意推敲得过了头,似乎命题人非要选择后者不可,似乎当下的中国现实只支持这一角度。其实,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因为就是在当下,也确实存在需要说“不”的时候,如在实力相当甚至强大之时坐在谈判桌上难道还能一味迁就?面对明显的不可能事件或行不通的死胡同,难道仍然要说不抛弃、不放弃?只是,“对世界可以说‘不”这一角度突出的更多是激情,而“不要轻易说‘不”这一角度强调的更多是理性。“不要轻易说‘不”,特别是“轻易”二字,容易考查出考生的辩证思维,看出考生在分寸上有多大的拿捏感。不过,命题人究竟有何用意,我们不能妄下定论,我还是用“题目大于思想”这句话作为结束语吧。

3.安徽卷

让题目本身言说

设若题目是“感动”,如何?太泛了,没区分度,这是命题的大忌。于是,前面添加“带着”二字,这样“感动”就成了一种已然的情感状态,这是命题上的一种巧妙的限制。在其后又配上一个动作“出发”,这说明“感动”关涉着远方或未来,也就是说,“感动”的情感冲出了自我,突破了眼前,而不是眼前的自生自灭。这也是命题上的限制艺术。除了简洁而明确、非常宽泛又有所限制的题目本身,前面没有任何提示语,不过确实也不需要提示。让题目本身言说,让题目本身隐含或显示相关的信息,这是命题的最高智慧。不过,如果效果适得其反,还是有所提示为好,像山东卷“春来草自青”就遭遇到这种尴尬。

再看区分度。首先,“感动”一词本身就有多义性,可指激动而引起同情,也可指激动而引起向往、思慕。考生最起码应该理解到“激动、同情”这一层意思,况且“同情”也有两种理解:一是对别人的遭遇(如汶川人民处于灾难之中)在感情上发生共鸣;二是对别人的行动(如环保活动、志愿者行动、集会、罢工、运动等)表示赞成,考生最起码应该理解到前一层意思。其次,“出发”也可有多种理解,其本义是离开某地到别的地方(就连“别的地方”也有两种理解:与“同情”相匹配,可理解为“贫困、受灾的地方”;与“向往、思慕”相匹配,可理解为“美好的地方”、“风景区”)去,但也可引申为(在旧年、旧的世纪结束之际,带着向往之情,从现在)朝着或面向美好的未来,考生最起码应该想到前者的意思。在上述各种理解中,每一种其他的理解都意味着一次创新的机会,意味着写作高手有种种选择的可能性。能够满足各种层次考生,这也是安徽卷作文题成功的原因。

4.天津卷

从“一人之心”走向“千万人之心”

前面我说高考作文进入“他们时代”,已提及天津卷的“人之常情”。确实,命题人在积极引导考生突破自我,让考生把视线转向“他们”,从他们的身上发现共同、共通的人性人情。樊川先生在《阿房宫赋》中不是说“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么?我想,如果不能理解“千万人之心”,那么国君就容易成为“独夫”,普通人就容易成为恶人。所以,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千万人”,了解“千万人之心”,非常有必要。

“人之常情”这一题目,题材空间广阔,立意点很多。其中“常”是关键词,用它限制“情”,使“情”的内涵具体化。“人之常情”的反面,是不近人情——不合人之常情。比如,英雄没有儿女情长,学生毕业不准留言,就不近人情;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豪杰丈夫有亲子之爱,才是人之常情;古人在临别时常有临别赠言,如韩愈有《送董邵南序》,宋濂有《送东阳马生序》,如今同窗三年甚至多年的好友即将分别搞点留言,正是人之常情,何必禁绝呢?除此之外,野人怀土,落叶归根,知恩图报,乌鸟私情,每逢佳节倍思亲,礼节上崇尚有往有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都属于“人之常情”。

当然,上述的“常情”都是正面的,是人性人情中好的方面。其实,也有一些共同、共通的人性人情不太积极的方面,如有句古语说:“慕富贵者,人之常情也。”再如有种说法叫:“得人钱财,替人消灾。”可惜,由于这是命题作文,考生不便如此立意。如果把命题作文改成话题作文,以“人之常情”为话题来写作,就可以弥补这一遗憾。

5.浙江卷

同在一个母题下

看起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是两个不同的题目,似乎像2006年的福建卷(在“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戈多来了/留一点空白”中任选其一),其实它们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同属一个母题,是互相联系着的,而后者是互相独立的话题。城乡文明文化,向来是对应着讨论的,都市本来就是乡村演进而来的,都市人本来就是脱胎于乡村人,所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同属一个母题。这样,无论是选“触摸都巿”,还是选“感受乡村”,心中都要有大的母题,在这母题之中才有独特的认识。就一般而言,来自都市的考生最适合写“感受乡村”,来自乡村的考生最适合写“触摸都巿”,因为人的情怀似乎更适合拥抱异域风物,人的眼光往往因异域而变得更加好奇、敏锐,人平素的阅读兴趣更是愿意放在反映异域特点的作品上。当然,都市人反观都市,乡村人反思乡村,也会有独到的发现和意外的收获,这实际上是纵向上的比较,是把眼前的一切跟童年的记忆进行对比。有人说,以前有人指责高考作文往往有利于城市学生而不利于农村学生,现在他们的机会均等了:一半是城市,一半是乡村。我赞同这样的说法。

当然,浙江题也有遗憾处,就是本来“让题目本身言说”就显得非常明确了,不知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一段引言,在后面加上对写作思路的提示语。

6.福建卷

兼采材料类和比喻类之长

福建题走的是全国卷的路子,属于人们所说的新材料作文。其材料本身就包含着若干含义,考生可从宏观的角度立意,也可从任意一个可能的角度介入材料,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各取所需,按需作文”,正是新材料作文的特点。从这个意义来看,这则材料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代表一种生活态度,而三种态度合在一起,又能体现一种多元化、差异性的哲学态度。选择任意一种生活态度,大多数考生都会有话可写,而上升到哲学高度,则是少数高手可能要首选的。立意点多,让人人有话说,这正是福建人所一贯追求的目标。

福建题也走了比喻类的路子,它只是写三个人买饮料,而没有直接言明其寓意,但我想,没有哪个考生会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或领会不到自己能够领会的含义。同样是比喻类,福建题显然要比全国卷Ⅱ“海龟和老鹰”、宁夏海南题“养鸟”来得明白。喻体的选择,是有高下之分的,命题人不可不慎取之也。

7.湖北卷

一次成功的综合测试

首先指出两个瑕疵:一是引言中前面三个选择问句,从语言连贯的角度来看,读起来有点别扭,最好把第一句改成“你是弯身而过,还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二是题目不是文章本身,不能加书名号(影印版就是这样),而应该加引号。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湖北题是很不错的。

“举手投足”,就是一抬手、一踏步,泛指一举一动,即每一个举动。后面加了一个词语“之间”,就使题目变得非常妙,妙在它暗含一个语境:“在人的某一个举动中,反映(体现)出了……”也就是说,小中可见大,细微处可见人的精神。这个题目,兼有观察和思考两个方面的要求,既考查出考生平时对人包括自己的“一举一动”的观察力,也考查出考生对外在行为的理解力,对具体生活的思考力。在这考查之中,还可见考生的道德修养、品质学识等精神内涵。由此看来,这是对考生观察能力、思考水平、精神内涵的一次综合测试。

命题人还在区分度上动了脑筋。前面加上的一段引言,是为了降低审题难度,让一般考生都能有话可写,但同时也提出了高于寻常的要求——“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对待自己?”相信写作高手会认真考虑这一信息的。

8.重庆卷

以诠释降低难度,以限制提高门槛

一个题目,至少三种理解:一是涉及生态环境问题,即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二是涉及人才培养问题,即人(尤其是青少年)应该得到健康成长;三是涉及言谈举止的问题,即态度大方而不拘束。为了降低审题难度,题目前面加上了一段引言,实际上是工具书对“自然”的诠释。应该说,提示到这个份上,每一个考生都会很乐意。当然,比较而言,第二种理解容易往深处挖掘,更适合写作高手发挥。

也许为了防止考生就“自然”进行大而无当的空谈,命题人在这一概念上添加了“在……中”,表示不要仅仅写自然本身,而要把重心放在“在自然中”的人身上,而“生活”一词更是明白地告诉考生,不能忽视人的生活或活动。这样,题目重点便突出了人,突出了人与生态环境、人与自身和谐发展、人与自身行为态度等三个系列的问题。这说明,在一定情况下,对题目加以必要的限制,是一种智慧。对比之下,江苏题“好奇心”就缺乏一定的限制,以致被人们讥笑为“低幼化”;也许对此加以一定的限制,难度就会从“低幼化”飞跃到“成人化”。

9.湖南卷

一道平稳的作文题

这是2007年北京卷作文题“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仿真版。同样以唐人诗句为由头,引出作文的命意,但显然稍逊于北京题,因为材料中列举的几个方面的感点,偏重于理性思考而不便于感性体验,而且感点之间没有根本的区别,缺乏思想的PK(记得北京题中的话“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就有意挑动考生斗考生)。

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这道题不比其他很多地区的题目差。因为这道题出得还算比较平稳,韩愈诗句的本义和联想义都很明确,为考生降低了审题难度,为一般考生提供了现成的话头,同时以“……”的形式,为另外一些考生超范围、超水平的发挥提供了暗示和契机。“实际生活”、“联系实际”,命题人两次提醒考生不要空谈哲理,激励考生要把文章写得具有现实感和生活气息,这跟目前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10.江苏卷

回归生活,但不要回归到“低幼化”的生活

当“好奇心”三个字扑入考生眼帘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并非“好奇”,而是惊诧,因为江苏自单独命题以来,一直追求含蓄和雅致的风格,所出之题“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凤头、猪肚、豹尾”、“人与路”、“怀想天空”人文味特浓,而现在一下子来了个大“变脸”,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平平常常。这个题目的第一个好处就是,成功地教训了那些一味跟风的人——据考证,有些学校的模拟考试一直都在模拟2007年题“怀想天空”,以致克隆出“脚踏大地”、“倾听潮声”、“凝眸天边”、“俯瞰奔流”、“穿越隧道”、“涉足海滩”等一系列题目。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好处:它拦住了一批好古者,使之不能轻易地滑入历史的通道,于是今年很多考生只好遗憾地跟屈子、史迁、五柳、东坡、西施、昭君等人说声拜拜,而乖乖地落入现实的大地,回归人间的生活。

当然,这些好处都是从打击投机者的角度来说的。要说好处,最大的好处还是在于:这个题目狠狠地将了中国教育的一军,点中了中国教育的死穴。虽然说知识源于好奇心,可是好奇心早已不是求知的第一推动力,它在青少年的学习过程中远远没有甘于寂寞的呆气、一心读书的傻劲、无比强大的意志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违师训的接受能力、不出校门的内敛功夫等等因素来得重要,甚而至于在当今跟应试教育的快节奏严重不合拍。年级段越高,应试教育搞得越狠,非好奇因素就变得越重要,于是好奇心逐渐淡化乃至失落。江苏命题人敢于碰触这一敏感话题,敢于电击中国教育的中枢神经,其勇气难能可贵。

不过,这个题目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低幼化。由于命题人安排的提示语“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属于并列结构,而没有突出后者的现实针对性;又由于后面的补充文字只是提供选择的立意空间,而没有有意地凸显思辨性,所以考生对当下中国教育困境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好奇心”激发不起来,于是他们选择一种低幼化的写法,可能更容易获得满意的分数。事实上,高考后《扬子晚报》搞的不同年龄段者写同题作文的活动,就证明了这一点:南京市力学小学六(7)班于睿青的作文获得66分的高分,而初中生、高中生、本科生、研究生大致次第减低到不及格。也就说,适合低幼人群写的题目,思维低幼化的考生往往会感到如鱼得水。这就如同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想象力的测试,如果给以一个简简单单的图画“O”,成人想到的往往只是圆,而儿童想到的答案却真正是丰富多彩,这是因为成人的抽象思维在一个直觉的图画上不大容易被唤醒;但以语言表达的形式问儿童“由圆想到什么”,他们当然就联想不过成人了,因为他们的抽象思维在此时就难以被刺激起来。那么,如何避免考生思维低幼化,或避免考生取巧而选择低幼化的路子呢?可以恰当地定位,即定位于这批十八九岁的高中毕业生,为他们提供特定的观察点、思考点,把“好奇心”这个大而无当的题目具体化、内涵化,比如“失落的好奇心”、“归来吧,好奇心”、“永久的好奇心”、“与好奇心重逢”、“与好奇心同行”、“带着好奇心上路”等等。果真如是,小学生们看到题目的第一反应恐怕就是“好奇”了,然后“带着好奇心上路”,在若干年后才能写出成人化的文章来。

11.北京卷

新材料作文要凸显“罗马规则”

北京题跟福建题很相似,都含有比喻义,都有几个不同的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但显然前者要比后者复杂难懂些,需要考生作出一定的逻辑思考才能获取寓意,因而不利于一般考生发挥。当然,与福建题也有不同之处,就是其对话的前面还有具体的课堂情境,而推敲命题人的要求,这课堂情境同样也可以成为一个写作的联想点,这实际上又扩大了立意空间。这样,就立意来看,可以把材料当作一则隐含哲理的故事来读,也可以把材料当作一则成功的教育案例来读。

先看“哲理故事”,从第一个人的角度可以感悟到学习、工作、事业上要挑战极限,而不能自满,因为一切事物都有提升的空间,或处于危险之中的人要有活下去的信心,力争突破生命的极限,从而创造生命奇迹;从第二个人的角度可以感悟到做事要讲究顺序,才能达得最佳效果,如学习上的循序渐进;从第三个和第四个人的角度可以感悟到什么东西最有分量,对不同分量的东西如何安排,如学生的学习与恋爱、网络游戏等,谁应该放在首位。

再看“教育案例”,可以想到理想的课堂、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习状态等等,如向往生动、活跃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孔子式循循善诱的教风,提倡讨论、争辩的学风,主张以形象的演示取代抽象的说教。

然而,实际上考生更多的是考虑后面的几个人的对话,而对材料的整体性指向可能缺乏自觉的把握和大胆的联想,看来命题人还是在题干中把要求说清楚为好,如“这既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也是一则成功的教育案例,你读后有何联想,会感悟到什么,会思考到什么”。据说“新材料作文”有一条“罗马规则”,就是所供材料相当于“罗马”,能够通往“罗马”的“大道”一般有很多,即对其中每一种合理的选择甚至略带勉强的选择都是包容的。为了体现这条规则,材料后一般有“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的明确要求。但如果命题人缺乏适度的提示或激励,我们的考生能够真正大胆、果断地迈开自己的脚步吗?所以,建议命题人在搞新材料作文时,千万要凸显“罗马规则”。

12.江西卷

有悖“多样选择”的潜规则

如果要给高考命题人颁发创新奖,恐怕非江西题莫属了。让考生模拟动物的身份给人类写信,写信的角度可以自由选择——田鼠或田鼠的天敌,而田鼠的天敌可以是蛇、猫头鹰和黄鼠狼中的任一种,也可以是他们的共名“天敌”。为了唤醒考生童话般的感觉,还附了一幅漫画。漫画的出处、作者都有,连同前面材料中真实的时间(2007年)、地点(洞庭湖),增强了写作对象的真实性和现实性。这些都是创新的元素,值得我们肯定。

不过,创新归创新,却有点为难考生了。书信体的硬性要求,尽管有语文教学大纲的支持,但事实上这种应用文体在网络时代、电子时代逐渐失去了实用的价值,失去了现实需要的支持;况且,把不是人人擅长的文体在面上提出要求,是不是违背了“多样选择”的命题潜规则?既然几乎没有哪个地区的作文题胆敢只考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而容许各种文体(一般除诗歌),从而体现“多样选择”的潜规则,那么江西命题人硬性规定只能写书信,是否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再说,以田鼠或田鼠的天敌的名义给人类写信,实际上是叫考生发挥童话思维或寓言思维,这不仅有艺术构思上把握的难度,而且有语言风格上模拟动物心态和口吻的难度——因为生活在城市中的考生可能从来没有见过材料中涉及的一些动物。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难度,但考生还是要写文章的。考生别无选择。所以顺便谈谈文章的立意。如果代田鼠写信,那么既可感谢人类帮一臂之力对付自己的天敌,也可面对天敌的埋怨和人类专家的指责而为自己的罪行辩护,或兼具感谢和辩护的口吻;如果代田鼠的天敌写信,那么自然要以埋怨、愤怒的语气,控诉人类的罪行和田鼠利用人类对付自己的无耻。但无论以哪一种身份来写信,都不能光是表达强烈的感情,而还要善于分析理由,摆出事实。无疑一般考生都能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加以分析,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摆出世界构成(或动物种类)的多样性、自然界自由竞争的天然法则(人类不应该加以干预)等,那就更显深刻了。从文体来看,除了注明是“书信”外,命题人未作任何其他规定,但事实上,大多数考生可能会把书信写得更像议论文;而一旦在议论的框架上撞车,考生基本上都要说到“生态平衡”、“动物保护”的理由,或者多半只能说到这一层意思,这样题目的区分度就成问题了。

13.全国卷Ⅱ

是不是使用了摇号机?

这是全国卷命题人最擅长的命题形式。自从他们改造出了所谓的新材料作文,并配之以“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等要求后,这种新形式被别的地区卷模仿,同时也被自己不断复制。在要求前面加上一段材料,给人的感觉是,要求年年不变,只是材料变化。似乎随意找来一段材料加在要求前面就行了,这就使人怀疑他们是不是使用了摇号机,摇到哪号材料就把哪号材料换到要求前面。今年的这号题,又是讲述了一则小故事,只是立意难度有点大。但仔细思考,还是能够找出一些立意的:不要被假象所迷惑(从海龟角度)、好心办坏事(从游客角度)、等待机会(从老鹰角度)。

14.宁夏、海南卷

立意空间窄

跟福建题、北京题比起来,同是材料作文,福建、北京的题中有对不同人的态度或观点进行平行叙述的内容,因而根据新材料作文的“罗马规则”,考生很容易找到“通往罗马的大道”,从而确定适合自己写作的立意;但是这道题,分写的三次养鸟事件非平行叙述,而是渐次发展的线性叙述,这样考生的思考点容易放在第三次养鸟事件上,而对第三次养鸟事件的分析、理解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如果掉进逻辑分析中,容易被放生者被投机商欺骗、投机商大发昧心财、慈善行为亟待完善等问题绕住头,而把作文写成政治试题中的论述题;如果泛泛而谈人与自然的和谐或保护鸟类等等,文章显然有点空;如果由材料获得启发,写好的动机与坏的结果的关系,也许最容易展开思路(尤其是对议论文来说),但有多少考生能想到这一点呢?看来,这道题的立意空间窄得很,缺乏福建题和北京题那样的多样选择性。网友评题时称之为“最难”之一,确实是有道理的。

15.四川卷

大而无当

这一作文题,好处有四:一是简洁不啰嗦,不像全国卷Ⅰ作文题把大家都知道的内容以综合新闻的形式和盘托出;二是话题虽古旧但用于震后的四川考生,又显得鲜活,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三是体现了命题人的人文关怀,震后心灵受到创伤的考生看到“坚强”二字,无疑受到鼓舞,感到抚慰;四是考前复习受到一定影响的四川考生,不需要为审题而伤透脑筋。

但是所有的好处,抵消不了一个坏处:题目实在大而无当,缺乏任何限制,因而丢掉了作文命题的一般原则。

16.山东卷

难在对“春”内涵的理解

据网上评价,这是今年18道题中最难的一道。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作为比喻类话题,虽然具有多义性,但如果凭考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理解起来非常吃力,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确实,“春来草自青”读起来还算顺,但平时并不在社会上或生活中流行,这完全要依赖于考生自己现场的独立分析。

字面理解其实并不难,无非就是草原本不青,但如果春来了,就自然会变青的。但一旦联想、感悟开来,就有很大的难度了。这里,难就难在对“春”内涵的理解。从时间上看,草希望变青,草有一段未青而黄的时光,春显然是迟来却又将来而且一定会来,正是因为存在这种时间差,才有“自会”说法。于是,“自会”就成为关键词。有人据此感悟出“功到自然成”的道理,我觉得此说谬矣,因为“功到自然成”强调的是“功”,而“功”指的是努力的过程或努力本身,这如何能对应于实际上尚未到来的“春”呢?我觉得,“春”可指“机会”、“机遇”,比如说人要相信未来(食指曾以此为题写过诗),因为届时一切自会改变;“春”可指“未来”、“前途”、“理想”,比如说在未来的吸引下或在理想招引下,新生事物自会成长起来;“春”可指“条件”、“前提”,比如说有合适的条件或合理的前提,才会取得成功;“春”可指“原因”,比如说找到了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自然会取得胜利。

17.辽宁卷

是不是在看政治试卷上的表述题?

语言是符号,接受符号实际上是接受刺激,有的刺激能使人的大脑兴奋,有的刺激容易起催眠作用。一直到我写这文字,都没有好好地看上一遍,觉得始终提不起兴趣,我有点怀疑我是不是在看政治试卷上的表述题。

从材料来看,更适合写评论性的议论文,而不利于擅长记叙的考生,有点不公平。立意空间看起来广,但实际上都必须围绕青少年的价值观来想,而青少年的价值观问题,似乎切近考生实际思想,但考生可能会有“骑在马上找马”的感觉,这就像去年重庆卷让考生写“酸甜苦辣说高考”,本来是考生熟悉的内容却使他们难以发现什么“伟大的真谛”。

18.全国卷Ⅰ

要以独特的路径通向现实生活

其实也可以把这道题的排名往前靠一点,但之所以如此,乃是为了强调作文命题不是时事报道。设想二十年以后回眸这道题,这跟我们今天回眸文革时期“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我投身到祖国的怀抱”、“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我”等类似的题目,究竟有多大区别?作文应回归现实、回归生活,我举双手赞成,事实上在前面的评价中也表达了这一理念,但是我坚决反对以这种形式介入现实生活,因为这样会糟蹋语文的,因为语文向来有自己独特的路径通向现实生活。

另外,从立意空间看,有点窄,未鼓励或容忍考生作复杂(反面、负面)观;有点明,考生随意写“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等等即可。

附:2008年高考作文题汇编

1.上海卷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广东卷

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3.安徽卷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天津卷

请以“人之常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主确定文体(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800字。

5.浙江卷

都巿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巿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6.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8.重庆卷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①自然界。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9.湖南卷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温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草色,走近之后,却只看到稀疏的草芽。诗句的意境是美的,蕴含的哲理也是丰富的,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事物之中往往看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事物,有时必须跳出事物来看。人们对于事物的把握和对于美的感受,是与距离有一定关系的……其实,实际生活中,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包含这两句诗的意境和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你自己阅读诗所体会到的意境和哲理,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要简单照抄或扩写材料;③所写文章符合文体的要求。

10.江苏卷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11.北京卷

课堂上,老师说:“我们今天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杯,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过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题目,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12.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与漫画,按要求作文。

2007年,洞庭湖大水导致20亿只田鼠大迁徙,所过之处农田一片狼藉。专家认为,田鼠为害之烈,原因之一是人类热衷于吃野味,致使田鼠的天敌(蛇、猫头鹰、黄鼠狼等)数量急剧下降。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

要求:①必须按书信格式作文;②题目自拟;③所有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助鼠为患”,刊发于深圳《晶报》,作者:颜庆雄。

13.全国卷Ⅱ

(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4.宁夏、海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兰和妈妈都喜欢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母女俩第一次养鸟,母亲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要好好对待小鸟,这次养了一个月,小鸟长得很好。但是朋友说,你们残忍地剥夺了小鸟自由歌唱、自由飞翔的权力,母女俩依依不舍地把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又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的有好几百人,一声礼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虔诚合十。母女下山后,听见花鸟市场的老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鸟儿的需求量大增,要每天起早摸黑捉鸟才能供得上。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5.四川卷

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16.山东卷

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17.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杂志刊登了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其中一些数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例如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7.2%,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2.8%,对“过马路闯红灯”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5.2%,对“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8.6%,对“诚实意味着吃亏”表示难以评价的为33.8%。有人认为,这些数据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有人认为,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出多数青少年思想仍然很健康、很阳光。有人认为,“难以评价”就是因为不想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恰好表现出当代青少年思想的多元化、个性化。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8.全国卷Ⅰ

(河北、河南、山西、广西)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从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 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 小时播报。19 日14 时28 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中学南校区]

猜你喜欢
命题题目作文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追根求源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