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祥
中国古代诗歌教育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与之相关联的对联之类的试题也屡屡出现。但是,纵观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诗人数不胜数,诗歌作品浩如烟海,艺术手法花样繁杂,当前要想完满地完成诗歌教学任务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一是目前语文课本和读本中选取的古代诗歌比较少、比较散,学生很难在有限的篇幅和时间里达到对古代诗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二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局限于课本,很难把握古代诗歌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大多处在就诗论诗的层面;三是目前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状态与古代诗歌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高考复习的角度看,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课本教学进度很快,古代诗歌教学前松后紧。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诗并不难懂,但从训练及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答非所问、寻章摘句等问题比比皆是,得分不理想。究其原因,既有学生自身鉴赏能力不足、教师教学不得其法的因素,更有现行教材与复习资料的严重脱节、复习资料编写本身又很散乱造成的因素。
鉴于以上情况,古代诗歌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就应时而生并引起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许多人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现将本人的一些做法和反思呈现如下,请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开发原则
1.继承性原则。建国以来,语文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而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古代诗歌,也是常改常新。多少年来,无数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为提取古代诗歌的精华,传承古代诗歌的教育,呕心沥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形成了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课程体系。因此,作为刚刚起步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这笔丰厚的财富,也就是说要严格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努力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
2.创新性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肯定了课程模式创新、教材编写多样、教学方式灵活等方面所取得的改革成绩,提出了改革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具体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力求在古代诗歌教学的内容、结构、方式上有所创新。
3.实用性原则。当今古代诗歌的教与学,很多时候是教师苦讲、学生苦听、作业苦做、考试苦蒙。“出力不讨好”,成了许多师生的共同感受。课本、读本、配套练习、复习资料各成一体,教与学都难以把握。据此,本人编写了上、下两册的《高中古代诗歌鉴赏读本》,试图在内容编排上全面、系统;在训练上有提示、有解析、有考查标准,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进而成为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参考书和学生应对考试的好帮手、终身学习的好资料。
二、开发内容
1.加大古代诗歌诵读鉴赏的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目前,人教版《教科书》和《读本》选用了约100首古代诗歌,内容丰富,诗人众多。可是,从实际教学和考试来看,这些还远远不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努力拓展——一堂课、一黑板、一身灰,有的老师寄希望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实际上,大多数学生“赏”到的古代诗歌也就是摆在眼前的那些而已。所以,应该把能够反映时代特征,代表诗人风格,在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上具有可比性的诗歌选入到校本课程中来,给师生提供可供拓展的丰富材料。当然,这里所说的“量”,不是“滥”,而是根据一定的鉴赏目的、鉴赏主题、训练要求所进行的既典型又广泛的选用。
2.理顺古代诗歌发展的脉络,知人论世探究诗人思想感情的成因。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不够理想,症结还是在于没能把握住时代变化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要适当引入诗歌发展简史,使学生能够在社会的大背景中看那个时代的诗歌。了解了某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诗人的性情、主要经历,就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在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的思想情感,以及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所具有的思想情感。
3.加大经典诗评的容量。就目前的课本而言,多数是注释,少数是诗评。就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方法、表达内容而言,都很缺乏。尽管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时已下了大量的功夫,学生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情趣和体味,但要他们表达出来,也常常是只言片语。所以,就应该给学生提供经典的诗歌鉴赏范文。一则可以在课下静心玩味,体悟诗意;二则可以学会用“行话”来表达自己的鉴赏心得。诗评的选用,可以针对某个时代,也可以针对某一诗人、某类诗或者某首诗。
4.精心设计鉴赏练习题。听而不写为白,学而不练为空。练习题的设计要灵活多样,要有针对性。除传统的练习形式外,可加强朗诵、讲述、改写等审美性训练;有针对性地设置鉴赏选择题,使学生在练习中增长鉴赏知识;充分利用名家诗评来设题,如“怎样理解《唐诗训解》和《唐诗别裁》中对李白《越中览古》诗格的‘不可多得和‘独创”之类;对于传统篇目的设题同样可以别出心裁,比如大家熟知的《蜀相》,一般重在鉴赏一“空”一“好”,但也可以设此一题:“对诸葛亮的称呼可谓很多,而此诗开篇为何要独称‘丞相?”
5.高三复习阶段,注重针对性训练。本人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一是注重了近年来高考试题的研究,将高考试题从试卷省份、诗选数量、 体裁、作者、出题量、分值、考点分布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并予以综合分析。同时,根据考察的角度——关键词语、意象、语句、想象和联想、思想感情、景与情、表达技巧分门别类,解析回答,进而明了高考题的命题意图,使学生能够把握答题的一般要求,做到一语中的、表达到位。二是将常用的意象、艺术手法、鉴赏术语和常见的思想感情、答题程序等进行归纳整理,并配以大量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既可以将它作为资料来查询对照,又可以通过练习熟悉相关鉴赏知识。三是从收集来的往年联考、模拟等题中精选一些试题,来检测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开发反思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师生提供了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广阔空间,但它毕竟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促进机制,还需要开发者做出积极的努力。
第一,要有一个积极肯干、团结协作的开发团队,营造一个较为有利的开发环境。一方面,我们自身的条件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巨大的升学压力,使得我们尽管对统一订制的教材和资料心有不满,可真正改起来却感到力不从心,所以,找几个志趣相投、善于协作的同事来共同完成就变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缺乏经验,虽然较之以前有所提高,给了一些理论指导,提供了一些物质条件,但我们还是要尽量多争取一些有利条件——一定的课程自主权、相关的硬件条件、有效的合作机制、校内外的交流学习等,营造一个良好的开发环境。
第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促进学生有个性、有创建地成长为宗旨,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课程的开发,必须注重实际效果。从编写的内容上讲,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又要考虑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在传统课程之外的拓展提高;在引入课堂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时时有反思、常常有改进,最终形成一本受师生欢迎的校本教材。
第三,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现行教材的编写有其科学性与系统性,如果另起炉灶、求新求异,效果未必就好。前人的研究成果要充分利用,一心超越典范的赏析,很可能出力不讨好,而应该充分吸取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独特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手法,加以提炼和整合,应用到本课题的开发中。编写出的资料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师生使用,以征求广泛意见,不断地改进完善,一蹴而就的想法万万要不得。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一旦干起来,就得全身心投入。面对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仍要尽心尽力地干,争取条件地干,注重成效地干——“天道酬勤”,相信我们定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作者通联:甘肃永昌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