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香
摘 要:在中国文化的诸种地域形态中,中原文化占据着主导性的位置,它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源泉。但是,正如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艰难的现代转型一样,中原文化作为一种起于家耕文明的文化形态,它的转型则不但决定着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形象的转变,而且也必然对建构当代形态的中华民族精神持续发挥着重要影响。据此,对于中原文化的研究,不仅具有整理历史遗产的学术价值,而且是为当代社会发展寻找精神动力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中原文化;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5—0184—03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内容。从近年来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现状看,论题大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如何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等。这些成果澄清了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理论问题,但由于没有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作为支撑,也往往容易失之疏阔。本文从中原文化发展角度考察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应是对这一问题的有益补充。
一、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
研究中华民族精神,首先要涉及中华文化,因为精神是文化的灵魂,文化是精神的现实表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决定了中华文化不是单一民族、单一地区的文化,而是多民族、多地域在相互交往、融合中形成的共有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也不是单一民族的精神,而是多民族融合中共同体现的精神。从这种民族精神的历史生成来看,首先是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的和谐共处,然后是多民族的和谐共处促生了对共有文化的认同,而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则进一步生成了民族精神内在本质的一致性。
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文化既体现出整体性的趋同特点,又表现出鲜明的地区差异。比较言之,文化的趋同是对中华文化整体特征的宏观概括,它为中华民族精神主流特征的强化和张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文化的趋异则表现为同一文化内部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为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孕育和生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和营养,并共同支撑起中华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就可分为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和荆楚文化;近代以来,文化的划分更是随着多民族国家的充分形成和地域文化研究的自觉而日益多元。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关东文化、陇右文化、西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两淮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等。这些地域文化形态,既内涵丰富,个性鲜明,但同时又是对统一的中国文化的某一局部特征的集中展示。也就是说,某一地域文化的个性特征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某些要素和特点的直接来源。所谓的中华民族精神,来自于地域文化的共同孕育和滋养。
但同时必须看到,在中华民族众多的地域文化形态中,有的是主导性的,有的是衍生性的;有的居于主流,有的处于边缘。中华文化的多元,是一元主导的多元,而不是各种文化形态的平行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发端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无疑在中华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作为源头和母体,它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大致相当于古希腊文化之于西方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民族,自殷周至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区域,它奠定了中国人的基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秦汉盛唐直至北宋,这里不仅发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最灿烂、最成熟的形态,而且在文化的不断扩张中使中原文化传播四方并发扬光大。正是基于这种文化核心位置的不可动摇性,中国历史上一直将“收复中原”作为爱国情感的最重要表现,将“逐鹿中原”作为谋取政治军事文化正统地位的必经过程,将“得中原者得天下”作为占据政治和文化核心地位的最重要标志。如果说中华民族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那么,中原文化则是生成这种核心和灵魂的母体或胚胎。在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建构的形形色色的关系中,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所建构的关系是根本性的。也就是说,研究中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建设的影响乃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形成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研究的核心环节。
二、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原文化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在我国中部地区形成的文化,它在中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那么,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它为中华文化提供了哪些值得珍视的思想资源呢?
我们认为,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10个方面:(1)在人与自然之间,中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自先秦以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一直是起于中原的各种思想流派共尊的思想。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精神传统。(2)在个体与社会之间,中原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这种文化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它在本质上依托于家族和村落,由此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是由家族血缘之爱向外的不断延伸和放大。首先是血缘之爱,即“亲亲”;然后是邻里之爱,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后是人类之爱,即“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种思想资源,不但铸成了中国人对情感价值的高度重视,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精神根源。对促进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3)在个体与国家之间,热爱故土、忠于国家是中原文化的基本观念。中原文化作为农业文化,它的典型特点就是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这种情感具体表现为安土重迁和强烈的故乡观念。爱国主义精神是这种观念的进一步升华。(4)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体、以道家为补充的文化形态。儒家的民本思想在现代的体现就是人本主义精神,道家的重生思想则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人的生命和生存权利的传统。(5)知行并重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士人阶层表现为追求知识的经世致用,在平民阶层表现为耕读传家,在理论层面表现为以实践检验真理、以是否可以付诸实践衡量知识价值。正是基于这一特点,中国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实用理性的传统,反对不着边际的空洞玄想、追求学以致用一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格调。(6)有所作为的思想。在中原文化中,虽然存在着老庄式的游世或避世思想,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却依然是其精神的主调。这种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7)重德守信、舍生取义的思想。中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也是知识分子主导的士人文化。士人尊德性、重然诺、守气节,代表了中华民族在人与人交往、大是大非面前的基本态度。(8)尚俭节用的思想。强调勤俭持家、艰苦朴素、赖力以生,这种美德培育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9)求真务实的思想。由农业文化发展起来的中原文化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本性,重视实际,讲求实用,由此滋生了以实用主义为内核的现实主义精神。(10)多元文化和谐统一的大同理想。中原文化自成形之日起,就不是将思维空间局限于特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广阔的文化胸襟不但使它对异域文化持一种包容的态度,而且在“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信念支撑下,提示给人建设一个和谐、公正、美好的大同社会的可能性。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讨论,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四点意见:(1)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于《周易》中的两个命题上,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①(2)方立天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即: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神。②(3)刘纲纪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即: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应变精神。③(4)有学者认为,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④从上段关于中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所体现的这些精神特点,大多来自中原文化的长期孕育、滋养和提炼。其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思想,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厚德载物”、宽容精神的具体体现;对土地、家国、人民的爱,舍生取义的人生信条,所提升的正是一种果决勇敢的爱国主义;有所作为、知行并重、节俭尚用、求真务实的思想,正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理性务实精神的具体体现。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思想,则以一种宏阔的气度,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兼容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从这种分析不难看出,中原文化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华民族文化,中原文化精神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华民族精神,但它却在最基本的层面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提供了土壤和源泉。
三、中原文化的现代转型
中原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我国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中部地区,至今保持着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这种建基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文化背景意味着,中原文化一方面为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基本的价值支撑,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它在当代社会必然面临巨大的挑战。自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伴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进入中国,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市场经济也和中国重农抑商的传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冲突。在这种背景下,中原文化如果不能完成从古典向现代的转换,如果不能实现和现代文化精神的兼容和对接,那么,它不但不能成为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促动力量,甚至会变成通向现代社会的包袱和障碍。
从中原文化的变迁看,这种古老的文化形态,既在激烈的现代社会变革中承受着发展的阵痛,又体现出强烈的应对变化、与时俱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强大动力的特点。如古老的愚公移山精神,正是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红旗渠精神,正是一种不怕困难、改天换地的奋斗精神;焦裕禄精神,正是当代共产党员所需要的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这些精神,以及在中原大地上出现的任长霞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既来自党的长期教育和领导,又是中原文化精神的当代体现。中原文化这种鲜明的当代性意味着,它源于传统,而又总是随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难转型,它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新的贡献。
从以上分析看,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它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既是传承和弘扬的对象,又是滋生和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土壤。就历史价值而言,它作为一种固本的力量,保证了中华文化的有机延续和薪火相传,有助于防止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在当代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发生断裂。从现代价值看,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原则,可以跨越历史的限制,继续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智慧、思想和精神的支持。同时,就人的本性而言,人对自身的文化渊源总是具有一种怀恋和归依的情感,这种文化情感就是对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国家、民族的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对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促进国家的完全统一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四、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的特性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有其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由这种文化所塑造的民族性格,即一般所谓的国民性,也必然有其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成为启蒙知识分子批判和反省的对象,这种批判最直接的指向就是国民劣根性。可以认为,如果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负面的东西,那么,这种负面的东西也必然最根本地表现在它的文化源头,即中原文化中。在当代,中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这不仅仅是因为地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长期形成的小农意识制约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并影响了人们的为人处世方式。依托于这种生产方式的中原文化必然要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三点考虑:
首先,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命脉,只有它充分克服了自身的负面因素,才能证明中华文化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最终成功。或者说,中原文化能否充分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能否成为促动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将是检验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最终指标。
其次,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具有价值二重性,但由此衍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却是特指其中具有正面价值的部分。在此,我们必须厘清国民性和民族精神的差异,前者像文化一样具有正负两种价值,后者则特指为社会发展、民族复兴提供促动力量的精神要素。基于这种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非对称性,我们关注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就必须更多关注中原文化中具有正面价值的精神实质。
最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关于国民劣根性的讨论,虽然有否定传统的倾向,但这种否定却构成了一种具有正面意义的文化传统,即自我批判和自我反省的传统。这种自省意识就是起于《周易》的“日新”精神。它有助于包括中原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变革图新、与时俱进,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表现出新的生命活力。
一般而言,文化孕育着精神,而精神又作为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反过来创造新的文化。从这种文化与精神的一般关系看,一方面,对中原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切实地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历史;另一方面,把握了中华民族精神,反过来也会对中原文化的正面意义和负面价值进行更恰切的评判,并为这种地域文化的现代发展指明方向。显然,研究中原文化,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这个宏大的背景,只有在这个大的背景之内,它才能获得它的身份、价值和存在意义。同时,研究中华文化也无法忽视中原文化这一主导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形态,否则这种研究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此,从中原文化研究到中华文化研究,再进一步上升为中华民族精神研究,就成为贯穿历史、现实与未来,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继往开来的重要工作。
注释
①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②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哲学研究》1991年第5期。
③刘刚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④罗国杰:《建设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中国教育报》2002年12月11日。
责任编辑:耦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