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莲
现在“财政刺激经济“的办法是通过减税把更多收入留在企业和老百姓手中、通过退税把钱送回到中低等收入家庭,以此增加民间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也推动经济转型
肇始于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危机已经持续一年。对于外贸依存度曾高达71%历史高位(2007年1~9月份)的中国经济来说,其微观和宏观经济受其影响不可避免。中国应如何应对这场金融危机,并使美国金融危机的副作用降到最小?为此,本刊专访了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陈志武长期致力于研究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是著名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
中国“两房”债券无需减持
中国新闻周刊:美国政府接管“两房”之后,中国持有的“两房”债券面临的风险降低,其盈利水平会否有相应变化?中国是否应该继续持有或减持“两房”债券?
陈志武: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对中国持有的“两房”债券是好消息。这让持有近8000亿美元债券的中国投资回报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没必要减持,因为由美国政府接手之后,“两房”今后不会出现赖账的局面,违约风险几乎为零。
“两房”持有的以及所担保的住房按揭贷款5万亿美元左右,占整个美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的一半,就因这一点,美国政府不会对“两房”债券放手不管,因为这是整个美国房地产行业、美国全社会的系统性问题。
只不过,由于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深化,雷曼兄弟、美林等华尔街公司倒闭或被迫低价出售,一些银行和保险公司也相继出问题,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美国的资金供应,信贷严重萎缩。继续深化的金融危机不仅使美国本土银行不敢多放贷,而且使中国、日本、西欧等国家的银行与投资者不再愿意为美国信贷市场、投资市场提供资金,这意味着美国今后的资金成本会继续上升。
所以,“两房”债券虽然不会出现违约,但是随着资金成本的上升,这些债券的长期价格走向可能是下降,使持有债券的中国各银行和外汇管理局出现一定的亏损。因此,短期内不一定减持,但也不妨在增持之前等一段时间。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的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中,目前大约有1万亿美元左右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这些资产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中国面临的外汇形势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陈志武:短期看,中国持有的这些美国国债和机构债会有少许升值,因为次贷危机的深化逼着投资者去找避风港,而政府公债又是公认最安全的地方,因此,中国会从已经持有的美国公债中受益。
但是,“两房”的接管使美国财政赤字增加,美联储接手的各类问题按揭贷款证券也会使美国政府负债增加,这就要求美国政府在未来发行更多公债,这自然对美元的长久走向不利。因此,从长远看,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量应该继续向其他币种和非美元资产配置,要继续增加其他币种资产的权重。
中国出口贸易好坏参半
中国新闻周刊:美国政府接管“两房”,以及美联储9月14日联合美国十大银行成立700亿美元平准基金,用来为存在破产风险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保障,这些举措将对中国出口贸易带来哪些影响?
陈志武:接管“两房”、由银行间成立互助性的平准基金,这些举措本身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是件好事。因为这些举措对稳定金融市场的信心、保证美国消费信贷供应不至于下降太多或太快,让美国经济不至于一下跌入深度危机,都是很积极的。只是次贷危机的影响还不止到此结束,现在的华尔街和整个金融业在重新洗牌,因此,仅仅救下“两房”也难以扭转次贷危机对美国靠“信贷驱动消费”的经济模式的冲击,虽然美国靠“信贷驱动消费”的经济模式不会终结,但其程度将会有实质性收敛。
从这个意义上,美国家庭的消费增长、企业业务拓展会受到打击,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会有一两年的下坡路,这会进一步打击中国的出口企业,特别是沿海省份的经济。也就是说,现在看来,次贷危机对美国消费经济的冲击过去被低估了,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比原来估计的要严重,这对中国出口经济不是好事。
估计美联储在未来几个月会继续降息,只是在银行不愿意再多贷、国际投资者不愿意再像以前那样提供资金的前提下,美联储降息对刺激美国经济所能起到的作用会比以前有限得多。
不过,欧洲经济受到的冲击会比美国低。原因是,过去两年欧洲为打击通胀而将银行利息上调不少,可是,随着全球经济衰退的到来,油价和资源价格都已下降,甚至会继续降一些,通胀压力在迅速减轻,因此,欧洲国家接下来会下调利率,刺激经济增长。那样,中国向欧洲的出口贸易可以得到补救。
另外,能源和资源价格因经济衰退的压力而下降之后,对中国经济又是件好事,这又帮了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转型已经是没有选择
中国新闻周刊: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会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陈志武:次贷危机的深化恰恰发生在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到尽头的时候。亦即,中国过去那种靠投资拉动增长、靠出口为快速增长的工业产能提供出路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到去年,即使没有次贷危机,这种增长模式也差不多走到尽头,WTO“红利”已经被用完,出口市场也难以继续扩大了。在这种时候又碰上次贷危机,两者加到一起,大大改变了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必要性,转型已经是没有选择,必须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强化国内需求增长的能力,让中国经济今后能靠国内民间消费的增长来带动。否则,中国经济和社会将面对比较大的挑战。
如果说次贷危机是美国自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至今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的话,那么,中国经济转型的挑战也是近30年最大的一次。过去30年中,中国经济每次面对挑战,包括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美国经济和西欧经济总体上还在靠信贷消费拉动着增长,更何况以前中国商品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还很低、出口空间还非常广阔,所以,以前中国都能靠增加投资、加速工业化、依赖出口来让经济走出困境,走出挑战。但是,这次情况正好相反,中国经济面对的挑战比前30年严重,这下得靠内需来解围了。
中国需要减税“刺激”经济
中国新闻周刊:美国政府接管“两房”的措施本身,对于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会否有相应的影响?应该怎么看待当前的“救市”呼声?
陈志武:中国的股市和房市不是因为政府“救市”不够,而是因为政府干预太多,才出现股市、房市被经常变化的政策所绑架的局面。房市前些年是因为土地供应以及开发商贷款的不断被政策压缩,进而使房产供应相对需求的落后,迫使房价不断上涨,这一年多又是通过压缩住房按揭的供应、增加二手房交易费用等政策来抑制需求,促使房价快跌。
政府的过多干预制造出价格的大起大落。比如,本来股市在今年4月前,涨跌基本由市场参与者对未来中国经济、对上市公司未来基本面的预期而决定,好不容易让中国股市与经济的基本面挂上钩,并一同涨跌。但是,突然间,“大小非”股票的交易规则被改变,接下来,从7、8月至今,关于进一步限制“大小非”的“第二次发售”等政策谣言和风声连续不断地传出来,等于是把“股改”要解决的非流通问题又请回来了。于是,股市关注的问题,不再是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基本面,左右股价涨跌的不再是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而是关于“大小非”政策谣言的新动向。“大小非”政策的不确定性重新绑架了股市,改变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看到这种不确定性,连那些本来不打算卖的“大小非”股东都被迫一解禁就马上要卖,先卖了走路再说!股市就是这样被政策的摇摆拖下水。
但是,中国经济在未来一两年需要“财政刺激”。过去在亚洲金融危机等时期,国家一贯采用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投资来刺激经济,那种通过投资来驱动增长的宏观调控手段过去起到过积极的效果,因为以前的基础设施差、工业基础需要快速发展。但是,到今天,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出口增长也越来越难,因此,由政府增加投资带动增长的做法已经不能再用了,现在更应该通过减税、退税刺激民间消费来带动经济,也就是说,现在“财政刺激经济“的办法是通过减税把更多收入留在企业和老百姓手中、通过退税把钱送回到中低等收入家庭,以此增加民间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也推动经济转型。
此外,就是将剩下的国有资产进行民有化改革,让“全民所有制”下的所有者具体落实到老百姓个人,这样,让老百姓以显性所有者身份直接分享国有企业的利润,直接享受到国有资产升值的好处。
换言之,通过将国有资产的民有化改革,老百姓才有增加“财产性收入”的产权基础。一旦老百姓也有了通过“财产性收入”分享经济增长好处的这条渠道,民间消费增长就有了更强的基础,中国经济靠内需推动增长才有可能。
中国老百姓不是不想增加消费,而是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中国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流入国家手中,而老百姓的收入来源完全以工资为主,没有什么资产性收入,于是民间消费难以增长、中国经济增长靠政府投资和出口带动,就不奇怪了。在眼前的经济转型压力下,民有化是一条根本性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