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两代人的心桥

2008-09-28 11:36徐尘远
中学生天地(B版) 2008年7期
关键词:陈冲妈妈同学

徐尘远 蔡 佩

发现“伪沟通”的小名人

德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过:在与父母的关系之中,子女要面对付出和接受之间巨大的失衡,很多时候就算想去平衡它,也会觉得无能为力。的确,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因为关系的不对等而带来的冲撞、矛盾、困惑,正是很多高中生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讨厌父母开口闭口都是考试和升学,讨厌他们限制自己的上网和出游时间,讨厌他们防贼似的防着“早恋”……

获得父母的理解、与他们保持朋友式的关系,难道真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吗?高中生与父母的沟通现状究竟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的女生陈冲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调查了上海市8个区12所中学的近千名同学,最后完成了题为“守望两代人的心桥——上海市区高中生与父母沟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研究报告。

在这篇长达40页、共计3万字的报告里,陈冲首次提出了“伪沟通”的普遍存在——一些家庭两代之间看似有了沟通,但事实上并无深层思想交流,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真实的想法。这个全新的发现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先后报道了陈冲的研究过程,新浪、搜狐等60多家网站也加以转载。此外,陈冲在报告中制订的改善“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的方案也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连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都把她请进演播室进行了专访。不经意间,陈冲成了一位“小名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陈冲,和她一起聊聊有关父母、有关沟通的永恒话题。

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好不容易等陈冲考完了最后一门,记者在电话里和她约好碰面的时间地点后,追问了一句:“你有手机吗?留个号码吧,方便联络。”电话那头突然有些迟疑,陈冲咯咯笑了两声,挺不好意思地说道:“爸妈怕影响我考试,给没收了。”既然这样,也只能作罢。

谁知采访那天见到陈冲,她居然笑嘻嘻地从包里掏出一只崭新的手机来。“因为要见你,昨晚赶着去买的。”见我一脸惊讶的表情,她又补充道,“其实我初中的时候就有手机,不过那个时候不懂事,每天关在房间里没完没了地跟同学发短信聊天,还用手机听音乐,所以初三的时候我妈一生气就给收走了。现在他们也该对我放心了。”

“初三这么关键的时候,干吗不好好学习?”我问。

“可能正好在叛逆期吧,非要和爸妈对着干,他们想让我好好读书,我就偏不这么做。那段日子妈妈让我觉得特别烦。”陈冲说,平时在家和父母闹别扭,八成以上都是为了学习的事。“身边同学也是这样的情况,成绩往往是矛盾的焦点。比如我的同桌,有次期中考试失利,她爸爸便紧盯她的学习,妈妈则去电信局调查她的通讯记录——看她是不是在谈恋爱。为此,她气得跟父母大吵了一场。”

说到当初为什么想做这样一个调查,陈冲坦言,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激发了她对两代人沟通问题的好奇,而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则为她创造了一个契机。在“西方美术史”“上海历史建筑”“民营企业文化”这三个“宏大”选题被自己相继否定后,陈冲开始反省,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什么样的研究课题才是合适的呢?陈冲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妈妈的好朋友李林川老师。李老师问她:“你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有切身的感受?”陈冲一下子明白过来,只有自己对一个问题真正产生好奇,这样的研究才有价值。她上网找了半天,发现所有关于家庭亲子沟通的论文,都是专业人员或教师从成人角度撰写的。这下她有了目标——就从高中生的角度来研究一下两代人的沟通问题。

一丝不苟的研究者

在采访陈冲之前,记者认真地看完了陈冲的课题报告:从研究的方法、思路到过程、结论都有条有理,绝对称得上是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看法要深刻,视角要独特,这是陈冲对自己论文的要求。

正是对自己有了这样的要求,陈冲利用高一课余时间“啃”了不少相关主题的文献资料,什么Fitzpatrick家庭沟通图式理论、资源交换理论,Olson的曲线理论模型,McMaster的家庭功能理论模型……听得我云里雾里,一惊一咋。陈冲吐吐舌头说:“其实我也不能完全读懂,但多少能学到一点别人做研究的方法。无论做什么事情,方法最重要。”

除了对上海市十余所不同类型的高中(分市重点、区重点、普通高中、民办高中、职业高中5种)近千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外,为了获得更直接细腻的调查体验,陈冲还利用课余时间深入采访了数位学生及他们的家长,将访谈的内容作为个案研究。这还不够,陈冲又通过在英国当老师的妈妈的朋友,得到了诺丁汉地区高中家庭沟通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以便比较研究……这么多事要她一个人完成,同时还得兼顾学业,难度可想而知。陈冲边学边做边琢磨,前后磨了一年多时间。

说陈冲“一丝不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就知道并非夸大其词。为了让那些接受调查的同学都能认真地回答问卷,反映自己最真实的状况,她对每位热心相助的老师都会反复交代:“如果同学们正忙于准备考试,问卷就先搁一下;最好让大家当堂完成,不要带回家去以免弄丢;还有,最好别在男生们刚上完体育课的时候让他们答卷,又热又累的很难静下心来……”连这些都考虑到了,真是服了!

很多学者在解答完陈冲的问题后,除了赞扬她的选题具有现实意义外,还特别欣赏她的钻研精神。陈冲忘不了上海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对她的鼓励:“我的研究生也不一定有你做得深入。”

从“冲突”到“和谐”的转变

在进行课题研究之前,陈冲形容自己家的沟通是处于“隐抑式和谐”和“摩擦式冲突”之间。几乎每天的晚餐桌上,父母都要问她在学校的情况。有时陈冲听烦了,不是沉默不语,就是顶撞他们。她更不适应的是父母的做法:考好了,上网时间就翻倍;反之,连电视也别想看……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陈冲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明显增多了。她欣喜地看到,父母不仅十分赞成她的研究,还给她提供很多帮助:父亲会整整一天开着车陪她去各个学校发放调查问卷,母亲会帮她输入数目庞大的资料,他们还动用了所有的关系去帮她联系有关专家……不知不觉中,陈冲与父母交谈的内容变得广泛了,本来不愿多说的事也会和他们一起讨论了。

从调查问卷和访谈个案中,陈冲了解了不同家庭的亲子沟通状况。作为独生子女,陈冲以前从来不知道拥有兄弟姐妹的生活会带来怎样的烦恼,但现在她知道了,同龄人中也会有人由于妈妈又生了一个孩子而倍感失宠,因此几年不和妈妈说话;而在一个单亲家庭中,爸爸为了能和儿子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花大力气与单位里的年轻人玩在一起,费尽心思学习儿子喜欢的一切东西——流行歌曲,电脑游戏,网络用语……陈冲遗憾地看到,这样殷勤的讨好却让儿子感到了莫大的压力,反而不愿意和他沟通。

“看到别人家里的问题,我会联想到自己家,我要做得更好!”陈冲一边研究,一边检讨自己的行为。同样的,父母也经常看她找来的研究文献,以此对照自己的行为,他们不再整天唠叨学习,开始关心陈冲的兴趣爱好,不仅同意了她在课余时间学习网球、吉他的要求,还主动联系了闵行区的一所敬老院,让陈冲实现做义工的愿望。参加这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不仅没有使她的学习受影响,反而比以前更好。

现在,陈冲高兴地说,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亲和式和谐”,彼此都感受到了沟通带来的理解与快乐。

向“伪沟通”说不

“伪沟通”现象是陈冲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时偶然发现的。她看到,有几组数据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比如有86%的同学表示,父母非常愿意或愿意与自己交流,60%的同学表示自己和父母“每天或两三天进行交流”,43%认为父母“从没看过”自己日记、手机之类的隐私……这些数字让她感到上海市高中生与父母沟通状况还不错。

但同时,另一些统计数据又让她感到困惑不解:50%的同学认为父母“不太了解自己”,69%的同学认为“沟通有障碍”。而问卷的开放题和随后的访谈中,更是不断有人提到父母经常“把他们的观点强加给我”,和父母“有代沟”……

为什么会有这些看似矛盾的数据或说法呢?陈冲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思考,还和身边的同学进行探讨,最后她豁然开朗——原来沟通中有“水分”。陈冲称它为“伪沟通”。

陈冲所理解的“伪沟通”是那种蜻蜓点水式的沟通,只停留在对生活琐事的了解,却没有真正的思想交流,这样的沟通是没有质量的。事实上,陈冲以及她身边的同学就存在着不少“伪沟通”现象。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选物理拓展班的人数很多,老师决定以考试淘汰部分学生。这次涉及高考选科的考试使同学小琳大为紧张。当父母问她学习近况时,她说起了要考试的事儿,但没说淘汰的真相与自己的担忧。父母听后没在意,但小琳却一直很焦虑,后来小琳发挥得并不好,得知分数后她就急哭了,还好最后过了分数线,她仍留在了物理拓展班。自始至终,小琳的父母对此次波折毫不知情。

陈冲认为要克服“伪沟通”,我们必须相信父母,对他们敞开心扉。不要老认为父母不懂,其实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往往大大超过你的预计。无论子女还是父母,“换位思考”与“互相体谅”总是正确的。比如说,当子女考了一个不好的分数时,家长常常不是叹气责骂就是过分鼓励,面对父母的做法,孩子的心情会更差,难免出现烦躁等反应,这又会被父母说成不真心悔过。这时我们应抛开“伪沟通”的面具,真诚地对话交流,谈谈体会与打算,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对于家长来说,最触动神经的问题莫过于子女早恋。陈冲说,妈妈曾经旁敲侧击地问过她:“怎么就没人追求你呢?”她也很诚实地回答:“不是没有,是我不理他们。一个巴掌拍不响。”有次陈冲和妈妈一起看电视,电视剧里有个女孩因为早恋偷食了禁果,最后不得不一个人去做人流。看到这里,妈妈对她说:“我们不希望你在大学毕业以前发生这样的关系。但是万一发生了,你一定要马上告诉我们,我们会想办法保护你的,千万别独自承受。”陈冲说:“你们只看到现象,没看到本质。独生子女大多比较寂寞,需要有人陪伴。”“怎样才能解除这样的寂寞呢?”……事后双方都对那次交流感到特别满意,陈冲说只要“将心比心”,父母和子女间的沟通一定会更顺畅、更有成效。

做了那么多调查,研究了那么多个案,陈冲自己眼中理想的家庭沟通状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她给了我类似外交方针的八字答案——宽容理解,求同存异。“父母和我们有不同的观点是很正常的,大家应该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很多时候家长生气是因为子女说得太狠,让他们感到没面子。”有一次,父母本打算妥协了,但占理的陈冲觉得还不够出气,硬是要再说两句,结果 “战斗”升级了——这就是“冲动的代价”。陈冲说,有时与家长的冲突可以用幽默来化解,比如她有个朋友的弟弟,每次妈妈气急了想打他,他就尖叫,叫“巨无霸发威了”,愣是让妈妈笑得打不动他了。另外,陈冲特别提到了“礼物”的作用。其实父母也像小孩子,有时需要一些“甜头”尝尝,你可以挑一些实用的、又不很贵重的东西送给他们,保证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暑假里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和父母在一起。让我们和陈冲一起,向“伪沟通”说不!

猜你喜欢
陈冲妈妈同学
HYBRID REGULARIZED CONE-BEAM RECONSTRUCTION FOR AXIALLY SYMMETRIC OBJECT TOMOGRAPHY*
月夜曲
陈冲 腹有诗书气自华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the code for automatic generating of multi-temperature continuous-energy neutron cross section libraries∗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