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 怡
改革开放30年,商品粮户口的盛衰,让人们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嫁个吃商品粮的男人
为母亲出口气
20年前,母亲和邻居为琐事争吵,邻居仗着她儿女都是吃商品粮的,出言不逊:“你命不好,活该在农村受罪。我丈夫是商品粮户口,我的儿女也是。看看你,丈夫是个种田的,儿女皆是农民。我怀疑你的女儿都嫁不出去,要嫁也只能嫁个土包子,若能嫁个吃商品粮的那就算有本领……”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19岁的我虽然不能出面和她争吵,但在心里定下了目标:你等着,我一定要嫁个吃商品粮的男人为母亲出口气。这成了我后来择偶的主要标准。
21岁时,一个同龄的男孩走进我的心中,我们彼此志趣相近,情投意合。当他向我敞开心扉时,我却选择了拒绝和逃避,因为他不是商品粮户口。这期间,母亲也一直告诫我:“女孩子有两次选择投胎的机会,第一次是父母,第二次是嫁人。父母不能选择,嫁人一定要睁大眼睛了。我不奢望你怎样大富大贵,只要找个商品粮户口,有正式工作的男人就足够了。你有缝纫技术,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只要你能脱离农村,我也就安心了。”
1991年,有人来说媒,对方是商品粮户口,在镇供销社上班,我马上应允见面看看。他是一个很木讷的男人,长相一般,不善言辞,都26岁了还没对象呢。第一眼见了,我是一百个不喜欢,没感觉。可为了打破那个咒语,为了母亲的面子,为了赌赢这口气,同时为了日后有个好的依靠,我答应了这门亲事。当时婆婆还不太乐意我做她儿媳,可她儿子看中了我。
1992年,一场买卖户口的风暴席卷我市,当时按1.5万元/人的收费标准“卖”商品粮户口。开始还是暗箱操作,一些人托亲拜友,拉关系走后门,花巨资将自己的农村户口改买为商品粮户口,梦想以买户口来改变人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在这些买户口的人群中,有的是农村富裕户,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借钱买户口的。我父母就是东挪西凑,到处借钱,才给家中唯一男丁——弟弟,买了商品粮户口,然后又托人把他安置在镇粮站上班。至此,家中已有两个商品粮户口的人,家人眉头渐渐舒展。
那几年,粮站和供销社很吃香。那时农民卖粮特别难,一板车稻子得在烈日下排队两三天才能轮上。供销社里的煤油、料素、化肥等紧缺物资都得凭票供应。多少没门路的人找到我父母,求我们家帮忙卖粮、弄票。“某某家的父母真有头脑,有远见,儿子女婿都吃商品粮的,好本事。”父母的声望和威信在村里慢慢传开,让人刮目相看。
商品粮户口不如农村户口了
1993年我结婚时,婆婆心有不甘:吃商品粮的儿子居然娶了个农村户口的媳妇,真是亏大了。也因此一直对我鸡蛋里挑骨头,横竖看不顺眼。我除了忍气吞声还能怎样?谁让我高攀了她老人家吃皇粮的儿子呢!
后来,“打破铁饭碗”的政策忽如一夜春风来,商品粮户口一文不值。1996年,老公和弟弟相继下岗,不再享有工作单位的社保、医保等待遇。他们在农村又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也就无法享受一系列惠农政策。
而我因为是个农村户口,不仅享受那一亩三分地;还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粮食补贴等。现在我们村里的土地都征用了,每年我还可以拿到土地分红,60岁后就能领到养老保险了。如果双方同时都是农村户口,第一胎是女孩的话还可以生第二胎呢。而那些背债买了户口成为城镇居民的人都在后悔,因为没有工作,没有单位依靠,仅凭一双手自谋职业,有的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哪里有钱买医保、社保呢?
我对上初二的女儿说:幸亏当初你爸爸是个商品粮户口,要不我就不会有你这样可爱的丫头了。女儿奇怪:商品粮户口是什么?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清楚什么是吃商品粮了,什么是粮本更是没有听说过的事情。
那天弟弟抱怨道:“现在是做城镇户口简单,做农村户口很难。毕竟农村户口有分红,少的几百几千,多的上万。我如今想花钱找关系重回农村户口都不行了,村里不接受。说是户口迁出十多年,没给农村做贡献。现在的商品粮户口,真不如农业户口了。”
编后
80后及再往后出生的孩子,或许读不懂关于户口的故事。而此前出生的每一个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对户口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就如文中这个故事所说的,那时的城乡差别之大,那时农村生活的艰辛,使很多人梦寐以求地期盼着能吃上商品粮。30年的光阴改变了人们,户口就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尺。
zhaozhen1996@sina.com
(编辑:赵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