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鹏 贾聚辉
【摘要】美声唱法进入中国后对中国唱法的影响很大。中国的听众将怎样接受这种外来的唱法?本文将阐明美声唱法的起源、引进及在我国存在的现状,重点通过对其语言运用和独特审美观念对中国听众所产生的影响的论述,进一步研究如何将美声唱法带入我国大众的生活。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国听众;起源;现状
一、美声唱法的起源和引进
美声唱法源于欧洲,产生于17世纪,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歌剧,美声唱法也逐渐完善。佩里根写出意大利最早的歌剧《达芙妮》,1600年又写出了歌剧《犹丽狄茜》。作曲家的创作,使歌剧突破了以往的唱法。歌剧中要求咏叹调和宣叙调相结合;要求合唱和重唱相结合;宣叙调需要足够的气息支持,要求明亮优美的声音能穿透交响乐送到观众耳边。歌剧的出现,使美声唱法趋于完善。
美声唱法意大利原名:Belcanto.即:“美妙的歌唱”之意。美声唱法更确切的是叫欧洲传统唱法。美声唱法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应用在宗教场所的合唱、独唱以及歌剧和音乐会(交响乐、室内乐独唱)的演出中,在人民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美声唱法已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美声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圆润,富于金属色彩和丰富的共鸣音质。美声唱法强调气息的支持和声音连贯,主张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气息吐字清晰、准确。提倡胸、头腔混合共鸣,不仅流传意大利,也对欧洲的法、德、英和俄罗斯产生重大影响。
20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音乐也不例外地传入了我国,当时传入我国的两条途径:
(1)我国赴美、法、德、意、比利时等国的声乐留学生相继返回,声乐界不少老前辈出国留学归来,他们有赵梅伯、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等。他们把所学到的西洋唱法在各大院校传授和演唱。他们是我国吸收西洋唱法发展中国声乐唱法的先驱。
(2)十月革命后,一些俄籍歌唱家、声乐教师来到我国。著名的有男低音苏石林教授等。
美声唱法进入中国后,被中国的声乐工作者拿来丰富自己,其中以上海音乐学院的周小燕教授为代表,她至今还奋斗在祖国的教育战线的最前沿,学生屡获国际大奖,为发展中国的声乐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央音乐学院的喻宜萱、沈湘,都为在中国普及“美声唱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这代先驱的努力培养和影响下,中国民族声乐舞台上多了一种唱法“中国式美声唱法”,我国民族唱法大胆的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吸收了美声唱法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优点,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化。
二、美声唱法在我国的现状
美声唱法现在在中国的现状分为两种:一种是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随着大量优秀的中国美声作品的增多,很多作品受到老百姓喜爱,如《我为祖国献石油》《我爱你中国》《夕阳红》等等这一类脍炙人口的作品。另外一种就是演唱纯美声的作品,如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等。这些作品在演唱的时候多数都是用外国原文来演唱,只有学习本专业或对这一方面有很深了解的人士才能听懂,所以这一类不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现状虽然没有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但是在众多美声歌唱家长时间的努力下还是在走上坡路,不过中国听众现在所能接受并喜欢的还是用美声唱法唱中国歌曲。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绝大多数的演出都会有美声唱法登台,而用美声唱法演唱的中国歌曲更是受老百姓所喜爱,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歌唱家会经常活跃在舞台上。其代表的歌唱家有刘秉义、殷秀梅、戴玉强、廖昌永等等。但用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舞台上演唱外国歌剧或艺术歌曲就现在而言市场并不大。那是什么拉开了美声唱法(歌剧或艺术歌曲的演唱)和中国听众的距离?
三、美声唱法中的语言和独特审美观念的运用对我国听众的影响
美声唱法的音乐魅力是与他的语言密切相关的。一般歌曲大多用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来演唱。对于不熟悉欧洲语言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实在没有必要一定去听这种听不懂的歌声。有很多演员在台上演唱的时候声音非常的好,自己唱的也非常的投入,演出完以后台下的观众完全听不懂他唱的是什么?
美声唱法的独特审美观念是要具有自然优美的嗓音,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能将声音保持均匀与统一。然后通过严格训练后,达到对极为华丽的、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能够唱得毫不费力。最后通过聆听赏析意大利优秀歌唱家的歌唱并能融会贯通,充分掌握美声唱法的风格。我国普通的听众是不会用专业的角度去欣赏美声唱法的,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拉开了中国听众对美声的欣赏。
四、 如何将美声唱法带入我国大众生活?
1.加强美声唱法的歌者对中国歌曲的演唱
美声唱法要想在中国立足并发展,必须加强美声唱法的歌者对中国歌曲的演唱。现在许多的声乐大赛中美声唱法有很多歌手从初赛到决赛都没有唱过中国歌曲,在许多国内的演出中台上的歌唱演员唱起歌剧咏叹调唱的是兴致勃勃,而台下的观众丝毫不理解他在唱什么。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已在中国的歌唱园地中占领了大片的领域,在全国的音乐教育学府中都有美声专业,学习美声的青年越来越多,足见这种艺术生命力的强盛。近些年来中国的教育家,美声歌唱家所取得的成就渐渐令世界对中国美声唱法的歌者刮目相看。可是在国内和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相比,他就未曾征服今日大多数的青年。让现在的中国青年接受这种高雅的艺术是完全可能的,美声唱法的歌者必须重视唱好中国歌的主题。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但自己本民族的艺术是大家应该了解和发扬光大的。美声唱法之所以在中国生根、发芽、结果,就是因为一辈辈的歌唱家和教育家以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为中心,以“洋为中用”的原则,坚持在使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歌这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才会使美声唱法逐渐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今日,随着社会的开放,人民群众对艺术样式、门类、品种的选择,有着新的标准。学习美声唱法的歌者要学好国外科学的发声方法唱好中国歌曲为中国百姓服务,若不把唱好中国歌这件事当做今后主要的发展趋向来对待,总有一天会被中国的观众淘汰和忘却的。所以坚持“以中国文化为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个“继承与借鉴”的原则来探索和发展中国声乐艺术。
2.培养我国听众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中国的听众听美声唱法存在一个门槛的问题,不同的艺术是有不同的门槛的。有的艺术门类门槛高,欣赏水平就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跨进。中国现在的人口有14亿以上,但是真正听的懂美声唱法的又有多少人?一般古典的作品不一定是经典,而经典的作品由于年代久远,不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现代人最容易接受的还是与本年代相符的音乐比较多一些,所以时代也拉开了声乐的距离。正是因为文化的不同,所以导致欣赏观念的不同。有时候别人会对学习美声专业的说“那种艺术太高雅,我们欣赏不了”。美声唱法尽管受到提倡和扶持,但由于喜欢它的人太少,再加上一种欣赏习惯要受到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准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艺术的雅俗是由欣赏者欣赏水平的高低来决定的,正如中国人的京剧艺术,许多外国人就听不懂,也听不出门道来,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们的文化,不知道该从什么样的角度去欣赏。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文化,所以总是不明白怎样去欣赏这种经典的艺术,并不是说高雅艺术我们欣赏不了,关键是我们没有去了解这种艺术。刚开始学习声乐的爱好者大部分不愿意选择美声唱法,而多数会选择通俗唱法,在老师强烈要求下才学习美声,由于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艺术所以心里会有抵触情绪,通过对这种艺术长时间的接触,渐渐对它产生了兴趣。所以培养我国的听众去了解西方文化也是把美声唱法带入大众生活的方法之一。
3.创作大量有中国特色的声乐作品
美声唱法若要在中国和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大量的中国特色的作品出现。目前中国的声乐教育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几乎成为美声唱法歌手生产大国。但是我国在世界声乐舞台上仍然成为不了重要的角色。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大量声乐作品和歌剧作品在中国和世界的舞台上呈现出来,引起声乐界重视。因为艺术歌曲、歌剧作品是一种文化,歌手只是表达和体现这种文化的一种工具。当一个国家的歌曲、歌剧作品无论从量到质都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时,表明这个国家的文化被各国接受和认同。所以我国一定要有大量的、表现民族特色的作品出现,把中国的作品呈现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五.结论
美声唱法在我国所获得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它已成了我国演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中国已成了世界上生产美声唱法歌唱家的大国。本文阐明了美声唱法的起源、引进及在我国存在现状,重点通过对其语言运用和独特审美观念对中国听众所产生的影响的陈述,通过加强美声唱法的歌者对中国歌曲的演唱,培养我国听众对西方文化的接受能力,创作大量有中国特色的声乐作品。进一步研究了如何将美声唱法带入我国大众生活,探讨其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美声唱法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传情达意的方式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替代不了的,是独具魅力的。让中国老百姓真正的去了解和欣赏美声唱法,关键是在人民群众中种下它,浇灌它,相信这朵奇葩在中国大众的生活中将会开放的更加绚丽夺目!
参考文献:
[1](意)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郎毓秀,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英)卢齐厄.马南.歌唱艺术手册[M].汪启璋,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5] 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6] 邹长海.声乐基础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7]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8]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9]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高鹏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贾聚辉 河北赵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