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毅军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始至80年代初期,以毛澤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实施的一项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周恩来总理作为三线建设的主要组织者,从决策到实施,始终关注和指导着三线建设,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发挥了巨大作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至80年代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实施了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即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我国中西部(西南云贵川和西北陕甘称为大三线,中部和沿海地区腹地称为小三线)地区进行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简称“三线建设”。
这项战略的特点,一是作为国家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基本经济建设,其决策和实施的主要目的却是军事及政治因素;二是其过程经历了“文革”到拨乱反正、再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计划商品经济再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转折;三是投资集中(2050多亿元人民币),地域辽阔(由东部转向西部再回移东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由民转军回到军转民)。
周恩来总理作为三线建设的主要组织者,从作出决策到指导实施,始终关注和指导着三线建设。特别是在“文革”十年中,他忍辱负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周恩来对毛泽东三线建设思想和决策的理解和思考
1964年我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经济形势已经好转。但是,国家周边地区却呈现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曾遇到过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局势,迫使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备战的角度对国家经济建设重新布局,以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
最早突出强调备战问题的是毛泽东。1964年4月,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在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方面还存在着相当严重问题的报告,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在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他从严重战争威胁的估计出发,向周恩来等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他特别强调应该在四川的攀枝花建立钢铁生产基地。6月,他进一步强调:只要有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危险。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快,但不要毛糙。攀枝花搞不起来,睡不着觉。后来,他又多次讲这些问题。
对此,周恩来表示赞成,说:为什么我们要备战、准备大打呢?因为战争总有战争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我们不准备好,就不好;如果我们准备好了,要么他不敢来,要么他来了我们就把他消灭。所谓准备大打,就是这样,并不是现在就岌岌不可终日了,还是有时间给我们准备的。
显然,毛泽东、周恩来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一致认为应在加强农业生产、解决人民吃穿用的同时,迅速开展三线建设,加强备战。自此,全国备战的气氛日趋浓厚。
周恩来这样解释毛泽东关于三线的界定:“除了攀枝花(位于西南川滇交界处)以外,我国周围各省都是第一线。东南沿海,舟山是最前边,东南几省是第一线。对东南亚来说,南边几省是第一线。对印度来说,西藏是第一线。对修正主义,西北、东北各省是第一线。但是各省相互来说又都是二线、三线。比如,西藏有事,内地都是三线。真正的三线是青海、陕南、甘南、攀枝花。”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就存在着不平衡问题,基于国家基本建设布局需要全面和长远的考虑,周恩来提出:“我觉得,主席提出这个战略思想,我们从中可以引申出许多认识来。中国过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人口不平衡,经济发展更不平衡,以后就是要逐步走向平衡。”“要走向平衡,那是一个大的经济斗争。我们这样一个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发展到平衡,非要到二十一世纪不可。但是,我们还是要有这样一个预见,这样一个方向。把主席提到的这个问题一引申,就可以看到许多问题。要看到第三线,还要看到一、二线;要看到军事,还要看到政治、经济、文化。既然要看到这些问题,从党的领导来说,在考虑整个布局的时候,那就更要全面地想一想。”他强调: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果不注意布局,发展下去更加不平衡。今年基本建设要重新排队。
对毛泽东关于备战“不能只注意东边,不注意北边,一切都要准备好”的指示,周恩来提醒西南局负责人:主席讲得很清楚,三线建设的部署,搞军事、抓军队、培养接班人,都是整个战略性的部署。同时,代表党中央部署了西南三线军事建设的原则性任务。在与华东局、上海市委负责人谈话时他指出:要加强沿海军队的训练,沿海党委要抓军事。因为到处都是前线,就可以锻炼我们,培养干部,培养军队。在建设三线时,各线都要有动员,要有一些工业。要后发制人,留有余地,将备战与长期计划相结合,如有矛盾,要服从备战。投资非加不可的应该追加,甚至有的要快一点,比如三线、军工生产,而有些投资要推迟。
毛泽东曾经提出:国民经济有“两个拳头—农业、国防工业;一个屁股——基础工业,要摆好。要把基础工业适当搞上去。其他方面不能太多,要相适应。”对此,周恩来认为:这实际上是要回答“到底基础工业放在什么地方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基础工业不安排好,国防尖端也突破不了,突破了也不能大量生产;支援农业只好还是靠双手,机械化、化肥等等都上不去。所以,屁股必须要坐得扎实,坐得稳。”“基础坐得稳,站得住,两个拳头才能伸缩自如。这是一个平衡问题,就是农轻重、吃穿用、国防跟基础工业的平衡问题、比例关系问题。”为此,不要因为强调三线而放松了一、二线工作。以上海为例:“一、二线的工作还是很重的”。“如何把一个上海变成三个、四个、五个,最后变成十七八个,用二分法把它分出去,上海的城市既不至于扩大,又能够帮助别的地方发展起来。”要搞生产、建设、备战,搞社会主义教育。同时对这些工作,要有一定控制,不能无限制地扩大。
毛泽东曾经说:“第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计划要考虑这三个因素。脱离老百姓,毫无出路,搞那么多,就会脱离群众。”周恩来将之概括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七字方针。他解释说:备战,备荒,首先要落实到为人民。要依靠人民,首先要为人民。为人民是最基本的观念。任何事情要想到为人民,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这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战略指导和经验概括。其次,备战是长期的,帝国主义一天不消灭,我们总是要备战的。不但搞备战计划,同时还要有备战体制、备战财政、备战国防和备战建设。总之,要有备战的思想。为什么要备荒?我们有五亿人口,又是农业大国,备荒是一个大问题,以农业为基础是长期的方针。农业是基础,从备战、备荒来看,都要把农业搞好。“这三个因素,不是暂时的,是长期的,安排计划要经常考虑这些问题。”
作为从长期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周恩来,亲身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前后,美国等操纵支持国内外反动势力对中国实行的武装进攻、战争威胁、经济封锁。坚持民族独立,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他心目中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他认为:我们爱好和平,不挑起战争,但如果美国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我们有准备、有决心,而且相信一定能把美国侵略者消灭在中国大陆上。要准备打仗,特别要防止敌人突袭,要严加戒备。他在和民主人士座谈的会上说:我们反对战争叫嚣,但我们不怕,所谓一反对、二不怕,就是说我们要有准备,不仅军事上有一、二、三线,经济上、思想上也有一、二、三线。他视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时题词:“高举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红旗,备战防边,生产建设,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努力革命,奋勇前进!”
周恩来会见外宾时谈到我国经濟建设经验时,提出首先要协调布局。从战争观点看,工业布局要设想一、二、三线,不但要摆在平原,也要摆在丘陵、山区和后方。工业太集中了,发生战争就不利,分散了就比较好。在安排次序时要先注意农业,解决吃穿用,先搞有助于农业发展的生产资料,要全面衡量考虑,要有步骤、轻重缓急。其次,强调 “三线的建设,必须充分依靠一、二线现有的工业基础。一、二线的工业固定资产约占全国的87%,财政收入约占全国的90%。一、二线应当为三线建设出人、出钱、出技术、出材料、出设备。一、二、三线要相互促进。”第三,不同行业的布局,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冶金部门等一定要把建设重点放在三线,而同人口、耕地等分布和出口有密切联系的工业,就应当根据原料、市场分散布点,不能片面强调在三线的比重。三线工业布局要充分利用西南地区丰富的水利资源发展水运,发挥成本低、投资少的特点。三线地区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要很快抓上去,化肥建设应该先走一步,增产粮食。归结起来,就是要重视一、二线地区农业、能源和原材料的建设,以此支援三线建设,否则三线建设也将搞不好。
周恩来说:“计划要抓重点,就是要发展农业,解决我们人民的吃穿用问题。”“从战略上讲,一旦有事,各省都要有余粮。我们要争取较长的和平时间,能争取10年到15年更好,但必须要5年一打算,粮食是首要问题。”他在全国计划、基建、财政专业会议期间更明确指出:“第一是农业,第二是国防,第三是援外,第四是大小三线,第五是基础工业。”“请大家千万不要忽视了农业。农业摆在前面主要是提醒大家注意。现在国防、备战和大小三线的建设项目定了,我担心忽视农业。国防、三线从表面上看,对七亿人口来说,还是少数人来做的。农业就是备战,备战和农业、备荒分不开。” 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农业问题是经济问题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农业搞不好,基础就不巩固。农业没有过关,不仅对农业,而且对工业也有影响,对备战和国家整个建设都不利。工交系统要支援农业。工业支援农业要支援在关键上。例如,备战、备荒问题,具体落实到华北,就是要建立战备体制,首先要改变南粮北调,不吃“进口粮”,做到队有余粮,国有储备。
准备打仗、搞三线建设并不是不重视农业,投资少一点,也要把农业继续搞上去。周恩来在中共中央起草转发《纲要》的批语时强调:“1966年必须从‘备战、备荒、为人民出发,加快国防工业和大小三线的建设,抓紧农业和工业的生产”。《纲要》指出:“省、地、县、社四级党委,要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地位,要调动农民积极性,认真同群众商量,切实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增加粮食生产和储备,积极抗灾备荒。”为此,只有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然,搞农业机械化应该实事求是,而不是主观主义;应该因地制宜,而不是千篇一律;要及时而不是拖沓,慎重而不是轻率。实现农业机械化,还要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学校,一定要办好。这些观点反映了周恩来在三线建设决策确定以后对如何实施的多次思考。
周恩来还提出“四保”,即:保备战,保援外,保三线,保重点。怎样才能做到“四保”?他认为,第一,“你来也是这样,不来也是这样。你干你的,我干我的”。第二,“能搞多少事就搞多少事,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第三,“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一个一个行业排队”。要把计划搞落实,就要到前线,要组织工作组到主要的建设方面去,还可以挖掘潜力搞节约。 他强调:“安排项目时,要从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是要不要列这个项目?应不应该摆在这个地区?规模定得是否合适?速度如何?协作关系有无问题?无论是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都要分析项目,要注意布局、规模、进度和协作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计划的执行有完成和完不成两种可能。为此,应该处理好六个关系:即和与战、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积极性与科学态度、今年建设与长期建设的结合、劳动力同技术工人的结合。
作为三线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周恩来亲自领导了各项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
1964年10月,毛泽东批阅广东省委《关于国防工业和备战工作的请示报告》,并“请总理约瑞卿谈一下,或者周、罗和邓、彭一起谈一下,”“可以解决一个长远的战略性的大问题。现在不为,后悔无及。”
三天后,周恩来即邀请有关负责人开会讨论。大家认为,抓紧一、二线各省、市、自治区的后方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同意把这个报告和毛主席的指示转发给一、二线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请他们根据具体情况,尽快地于十二月提出明年和今后三年加强后方建设和备战工作的具体规划,以便统筹安排,逐步实现。这种一、二线的后方建设,当时称作“小三线”。
会后,周恩来和罗瑞卿向毛泽东和党中央报告,提出一、二线建设和备战工作的七项主要内容:一、建设一批地方军工厂;二、从大城市搬迁一些必要的配套工厂到各省、区自己后方;三、搞好现有的公路、桥梁、渡口和通讯线路;四、修建一批储备粮食、原盐、汽油等战略物资的仓库;五、加强一、二两线后方地区的农业建设;六、迁建或者新建一些必需的医院和学校;七、搞好省委和军区领导机关的防护工程。随后,由国家计委、经委和财贸办抽调干部,组成四个工作组,分别到中南、华东、华北、东北,一面会同大区计委和省、市、自治区负责人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一面协助各省、市、自治区进行规划。周恩来还代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加强一、二线的后方建设和战备工作的指示》,转发上述报告,要求各地“抓紧进行”。
10月29日 ,周恩来批阅《一九六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在纲要草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一段中增写:“各省、市、自治区要抓紧一线、二线省、区的后方建设和三线省、区的战略后方建设的部署和规划。”在吕正操《关于西南铁路建设初步部署的报告》上批示:“(一)修路进度,请计委、经委和铁道部李富春、薄一波、吕正操三同志亲往西南,与井泉同志和西南局切实计算一下,看可否争取1965年二季度川黔线通车,1966年滇黔线通车,1968年成昆线南段直达攀枝花通车,1969年成昆线北段通车,1970年湘黔线通车。(二)指挥部驻地,初期在西昌颇不便,应到西南后与总指挥井泉同志当面商定。”随后,批示同意李井泉、吕正操《关于川汉线选线的请示报告》,并在报告介绍第一方案所经地段“其他资源也较丰富”一句旁批注:“有哪些地下资源,望先与地质部、冶金部联系研究后标图送阅,以便在现地勘察线路时,进行矿藏勘察。”为加强对西南三线建设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上述重大措施,保证了三线建设决策的迅速落实。
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时,特别强调要加快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并要周恩来直接主管这件事。为此,周恩来多次召集国家计委和冶金、地质、铁道、交通等部门负责人进行研究。特别指明和强调毛泽东讲的“攀枝花建设要快,但不要毛糙”的方针。他要求尽快组织攀枝花建设专家考察组,尽早到实地调查资源、交通等情况,考察配套建设冶金、煤炭、电力及各矿山、工厂的条件,提出建设方案和厂址选择建议。要求他们在一个半月内完成调查研究。考察组回到北京后,周恩来立刻听取汇报。根据汇报情况,提出意见:一、同意将攀钢、六盘水煤矿和成昆铁路作为配套项目同时上马,同时列入国家计划。二、同意把攀钢的厂址放在弄弄坪。三、同意即速建设试验厂。四、攀钢的设计规模第一期可以定为一百五十万吨。五、先请四川省建委尽快派一支建筑队在弄弄坪厂址附近盖一批房子,供居住和办公。同时,他同意把攀枝花铁矿的开发放在首位的意见,并在国家计委《关于鄂西地区铁矿资源情况的简报》上批示:“开发攀枝花的战略方针早定,错在推迟了战役部署。现在西南三线第一个战役已经开始,不应再有动摇,至于鄂西铁矿应与豫西和湘西以及武汉的工业联在一起,另组成一个战略单位,几方面进行勘察和部署,不要拿它与开发攀枝花作比较。”还提议:“这一战略方面由王任重挂帅,计、经委抽一人为副。” “攀枝花成立特区政府仿大庆例,政企合一,成立党委,由冶金部党委为主,四川省委为辅实行双重领导。”会后,各部门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分头进行准备。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攀枝花钢铁基地终于在1970年7月1日建成出铁,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基地。
1965年1月,根据毛泽东意见,由余秋里等成立一个“计划参谋部”,又称“小计委”,指定由周恩来领导负责。主要任务是专心拟定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方针和任务,研究战略问题。根据周恩来建议确定了“小计委”的人选后,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及时听取了汇报,并对计划工作进行讨论。随后,周恩来亲自约有关负责人研究国家计委和“小计委”的工作,连续听取汇报 ,他在插话时说:无论是长期计划还是年度计划,都要分析项目,注意布局、规模、进展和协作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最后,他要求余秋里、谷牧分别到西南、西北,调查大三线究竟应该上哪些项目,根据调查情况修改方案,讨论后再上报中央。当余秋里等到各地调查研究回来后,他及时听取情况汇报,组织有关负责人进行认真讨论。在余秋里关于编制长期计划工作初步议定的报告上批示:“拟予同意,送请主席批示,可否再复秋里,并报常委、书记处。”对于国家计委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他认为“比较来说,搞得落实一些,更实际一些。同时,也把过去这十多年的建设初步总结了一下。所以,这个计划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计划。”
周恩来殚精竭虑,挺身而出,尽力保卫三线建设的巨大成果
李先念、薄一波、李井泉、粟裕、程子华、余秋里、李富春、刘澜涛、罗瑞卿、王任重、吕正操、彭德怀、谷牧等都是三线建设中央和地方的负责人,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但是,“文革”之初就横遭揪斗批判,严重干扰破坏了三线建设顺利进行。周恩来殚精竭虑,挺身而出,尽力保护他们,把干扰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他不同意造反派成立“批李先念联络站”,说先念同志是人民内部矛盾嘛!看人不仅看一时,还要看他的整个历史。他指示劝阻工交系统开大会批判薄一波,批示:只能由工交政治部派人去列席,并声明未做准备,不能发言。可以告诉学生,薄一波有病,经中央批准到外地治疗,不在北京,不能参加会议。11月,就刘澜涛出狱问题为党中央起草给西北局的电报:请向红卫兵和战斗队说明,“他们揭发的刘澜涛同志出狱的问题,中央是知道的。如果他们有新的材料,可派代表送来中央查处,不要在大会上公布和追查。”在将电报稿送毛泽东审批时,又附信说明:刘澜涛等同志出狱一事七大、八大均已审查过,“故中央必须承认知道此事”。毛泽东当天批示:“照办”。
12月,周恩来就红卫兵揪彭德怀进京一事电告西南局(并嘱秘书电话告成都军区):(一)由成都军区派部队与红卫兵一道护送彭德怀同志到北京,沿途不许任何人截留,不得对他有任何侮辱性的言行,绝对保证他的安全。(二)不坐飞机,由成都军区联系火车来京。(三)由北京卫戍区派部队在北京站等候,并负责安排彭德怀同志的住宿和学习。后来,就造反派将前往广州揪薄一波到北京一事批示:电告广东注意,应由军区派部队按护送彭德怀的三条,乘火车护送薄来京。还嘱告总参作战部:路上要注意,防止发生意外事故。他派人向“赴广州专揪王任重造反团”传达毛泽东的意见:不要把王任重揪到北京来,让王就在武汉检查。他在接见七机部两派代表时告诫四条:(一)不要武斗,要恢复正常生活秩序。(二)开门整风。(三)不要揪人,谭震林、李富春等副总理不能揪。 (四)搞个业务会议,把业务工作抓起来。他对造反派说,你们要揪斗的谭震林、陈毅、李富春、李先念、余秋里等同志,都是处在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第一线,都是在毛主席身边做实际工作的人,每天都有党和国家的大事需要他们参与。要实事求是,不要相信传闻。在接见铁道部联络站和北京乘务员代表时指出:不要把铁道部长吕正操揪来揪去,要让他在工作中考验自己。因为造反,就不工作了,这是造什么反?我找不到管铁路的人,只好叫李先念抓,我自己来抓。从去年底到现在,我打算把铁路系统的各路代表找到一起,成立一个全铁路系统联络总站,这样来发动群众保证铁路运输的正常进行,但这个事情一直搞不好,要让吕正操来抓这个事。
周恩来在接见工交口各单位造反派代表时说:余秋里是从“红小鬼”上来的。他在大庆艰苦创业,到小计委后,搞计划工作有成绩。他的问题属人民内部矛盾,党中央需要他。主席讲过几次,余秋里要保。在余秋里被造反派批斗期间,周恩来每次派联络员跟随,并让联络员预先跟造反派“约法三章”:只能批两个钟头,到时间即放人;不能搞体罚;不能把人抢走。他指示有关人员对罗瑞卿“要保护好,要保密,不要被人抢走”。得知罗手术后伤口未愈,造反派仍要他参加批斗会后指示:手术期间不能批斗。他在病中还详细询问罗病情,再三嘱咐代为问候罗瑞卿。他在李井泉病情的报告上批示:“拟同意送院医治,如卫戍区医院难治,可送三0一医院,并对医院做政治工作。”
“文革”期间,无论造反派怎样揪斗三线建设中央和地方负责人,周恩来还是同他们经常联系,对他们进行保护,并努力安排他们的工作,使三线建设得以在各种干扰中进行。他多次约李富春、李先念、余秋里谈包括三线建设在内的国家经济建设问题。在得知在外地了解三线建设情况刚回到北京的谷牧就被造反派绑架后,马上派联络员找造反派交涉,以“总理要听取谷牧的汇报”为由,要他们把谷牧送回中南海。并明确说:谷牧不是“黑帮”,他在国务院有工作,不要揪来揪去。谷牧可不去干校,让他到三线基建工程兵部队搞些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他接见水电等21个部委的党组成员和造反派代表时说:对干部不要揪来揪去。他们还要抓业务。如余秋里和谷牧同志,国务院需要他们工作,中央现在没几个人抓业务。他批评造反派提出的要斗倒薄一波必先斗倒谷牧和余秋里是逻辑不通。针对造反派所说余秋里没有检讨说:他现在身体不好,身体不好就写不好。谷牧、先念同志的检讨也放在我这里。要给时间让他们准备嘛!他们还要工作。经济战线上现在抓工作的连我只有五个人嘛!把你们提拔上来能行吗?
“文革”刚刚开始,国民经济生产就陷入了混乱状态。周恩来竭力支撑着危局。他对调到国务院协助抓经济工作的余秋里、谷牧说:你们可得帮我把住经济工作这个关啊!经济基础不乱,局面还能维持;经济基础一乱,局面就没法收拾了。所以,经济工作一定要紧紧抓住,生产绝不能停。生产停了,国家怎么办?不种田了,没有粮食吃,人民怎么能活下去?还能闹什么革命?他提出:国防工业的生产和科研部门不应和社会上其他部门串连挂钩,要切断这个联系。要在大联合的基础上解放一大批干部,这样才容易把各个部门的业务生产抓得更紧。国防工业的科研、生产、教育部门的问题,绝大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抓革命、促生产是国防工业各部门的一个最重要的口号,不可一日忘记。
周恩来对四川省来京代表们说:四川是祖国的大后方,三线建设在许多地方几乎陷于停顿,就是因为两派的斗争。1969年3月,他在全国计划座谈会闭幕会上作总结講话。提出:一九六九年的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应当立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放在“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上,注意提高生产和基本建设质量。谈到农业及处理农、轻、重关系问题时,强调:要以增产粮食来备战、备荒,要增加粮食储备,藏粮于民。最重要的是工业支援农业要落实。
当得知林彪下令把设在甘肃、内蒙古的原子能工厂在1970年内全部迁往三线的情况,为避免核燃料生产中断给核工业带来损失,周恩来指示:一线工厂不能搬,要继续生产,加紧生产,力争多生产,多储备。同时,为了战备,必须抢建三线工厂。在接见国防工业系统几个专业会议代表时,就国防工业生产等问题讲话,指出:我们要把革命和备战结合起来,努力抓革命、促生产,用备战影响革命,以革命支持备战。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整个生产来谈国防工业生产,因为在整个工农业生产、国防工业生产问题上还有个平衡的问题。在接见渡口市代表时说:要以大局为重,以三线建设为重,要政治挂帅,全力以赴,保证1970年7月1日以前渡口(指渡口攀枝花钢铁基地)出铁,成昆铁路全线通车。在全军战备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国内现在最重要的是抓战备、抓生产,把革命和战备结合起来。要把煤、电、冶金、运输、石油、化工搞上去。备战的基础还是农业,农业上不去影响各个方面。轻工业也要发展。总之,明年生产要有新的跃进高潮,使革命、生产双丰收。他向毛泽东等报送《关于湘黔铁路方案比选情况的报告请示》时提出:湘黔线铁路选线问题,经过铁道部仔细研究和比较,并经过踏勘和审查资料,又征求湖南、贵州两省革命委员会和军区意见,均认为“贵阳接轨方案”较“遵义接轨方案”为好。毛泽东阅后批:“照总理意见办。”
周恩来作为中央专门委员会主任,大规模组织科学技术发展,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建立了统一调度的协作体系,把原子工业和三线建设研制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三线建设的迅速开展。在他亲自主持下,我国首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预演总结、正式试验时间及其有关问题都得到了很好落实,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地区爆炸成功,为加强国防,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此后,他指示二机部要加速研制氢弹。他召集中央专委会会议,听取汇报,指出试验要武装保卫,排除红卫兵的干扰,保证试验安全进行。两发冷试验弹发射成功和首次“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从此,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随后,他又主持会议研究人造卫星。在他的亲自主持指导下,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三线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果。主要成果是:(一)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使西部七省区的工业发展速度得到大大提高,国家大幅度增加对西部地区投资,初步改变了我国东西部工业布局的不平衡状态,改善了我国生产力布局倚重沿海、工业布局与资源布局严重脱节的状况,实际上是建国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从沿海到内地的一次战略性的大转移和大调整。(二)促进了西部地区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促进了内地省区的经济繁荣和科技文化进步,给内地以后的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大批资金、科技人员和工业设施的投入,铁路、公路、邮电的开通,矿产资源的开发,内地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缩小了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各种差距,对于对于改变西部地区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增强全国各民族的团结,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发展,若没有三线建设形成的西部经济实力,如电、燃气、原材料等方面的支撑,也难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所有这些,都是和周恩来的呕心沥血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