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彦
2008年5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进行考察,在与师生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四点殷切期望。总书记讲话中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造就高素质人才、培育优良校风等内容对于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而直接的指导意义。总书记对北京大学“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步伐,谱写学校发展崭新篇章的要求,同样也鼓舞了广大从事学生工作同志的工作士气,为我们指出了前进方向,激励我们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更加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的新发展和新进步。
一、深刻认识教育形势,明确新的历史使命
高校学生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有效配合学校整体发展的工作大局,深入研究自身工作的发展态势和阶段性要求。
1.党的十七大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还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强调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至少从政治和业务两个方面为高校学生工作指出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要继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高水平的育人工作,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卓越领导能力和广阔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人才,助力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
2.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008年既是学校建校110周年,又是学校实施“985工程”、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工程10周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心愿,也要求学校必须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迈出新步伐、创造新辉煌”。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期待,学校必须在很多方面,其中也包括在学生培养工作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3.学校的学生工作正处于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阶段
学校自2004年在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过程中提出转型、跨越的思路以来,学生工作经过改革、调整、加强,已经稳步走过了4年,工作内容正从狭义的学生德育工作向广义的学生教育工作转变;工作重心正从学校层面向职能部门和院系基层转移;工作方法正从单一的“传授-活动”型思想政治教育向观念现代、手段先进的“教育、管理、服务”互相渗透的整体教育模式转变。学校的学生工作过去几年所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观念思路、体制机制、人员队伍等方面,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工作的制度规范、方法手段等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学校目前已经解决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属于“基础性”的问题,好比是“路”、“车”和“驾驶员”;尚待解决的问题属于“水平性”和“标准性”的问题,好比是“交通规则”和“驾驶技术”。学校的学生工作要最终实现全面转型,就必须坚持改革和创新,继续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
二、客观分析工作对象,把握学生群体的现实特点
近几年,随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增加和扶持力度的加大,高校学生群体出现了一系列的可喜变化,大学生的成才愿望愈发迫切,理想信念愈发坚定,整体精神风貌愈发昂扬向上。与此同时,随着“80后”一代成为高校学生的绝对主体,当前学生群体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心理、行为等方面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1.大学生对党和政府保持极高的信任度
连续几年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国际、国内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的关注持续上升;对“当代中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本世纪头20年中国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祖国的和平统一必定实现”等重大问题的观点态度鲜明而坚定。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等突发的重大灾害后,大学生整体上对于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这一情况充分表明,高校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当代大学生对党和政府保持着高度的信任和认同,这是我们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基础。
2.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具有明显的认同感
由于加大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力度,特别是全社会对主旋律思想的大力弘扬,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回归趋势愈发明显。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的学生接受并认可“诚信受益”、“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等观点。仅从学校来看,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停学两年献身国防的高明、身患重病仍乐于助人的刘正琛、志愿到农村义务支教的蒙晓燕等个体典型,以及持续升温的“村官热”、“支教热”、“去西部就业热”等群体性现象,都有力地佐证了广大学生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显著增强这一基本判断。
3.大学生对校园生活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
高校在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过程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的基本要求,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针对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求的综合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学校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设计的“资助育人”方案、贯穿大学全过程的课外活动指导和职业发展辅导、覆盖全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普查与教育咨询工作,都充分体现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工作成效显示大学生在入学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身份转化,并在学校的帮助和引导下,自觉主动地作出求学安排和人生规划,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有序成长、自主成长的特征。
4.大学生对学校工作表现出自觉的配合性
近年来,高校学生工作者一手抓教育引导、一手抓管理规范,逐步让学生体会到:学校所开展的教育工作旨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追求,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学校所开展的管理工作旨在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时代的选择要求。经过努力,大学生群体中消极迷茫的精神状态逐步弱化,不文明、不健康的行为大幅减少。与此同时,大学生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管理的自觉性显著增强,遵守法律规定、遵循规章制度、坚持文明生活、追求健康成才已经成为广大学生的群体特征。
5.大学生对与外部世界进行联系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
伴随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日趋紧密和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校园的开放程度和学生对社会事务的关注程度都明显提高。尤其是社会实践和国际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思想,而且还为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和参与世界竞争创造了条件。当代大学生身处快速变革的时代,个人的成才愿望强烈,机遇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突出,在校园蓬勃开展的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面对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时,大学生都表现出巨大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工作愿望。
6.大学生历史形成的代际特征表现出很大的延续性
当前,大学生群体的绝对主体是“80后”一代,“90后”一代也即将大批进入高校校园。这一批大学生的成长历程正好伴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好经历了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进程,独生子女政策和应试教育模式都对他们具有深刻的影响,其思想认识的独立性、行为选择的多样性、价值判断的复杂性、个体特征的差异性明显异于传统的大学生群体。对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现在虽然还不能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这些特点和问题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层土壤,并与前几年的大学生群体保持着巨大的连续性,即便是他们当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积极与消极同时存在、互相伴生,需要我们科学分析、妥善解决,这就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三、持续进行实践探索,实现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教育发展形势的最新要求为学生工作提供了发展机遇;大学生群体的客观现状在为我们继续努力工作增强信心和提供基础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新阶段的新任务,把握大的历史发展脉络,找准关键、重点问题,持续推进学校学生工作的转型探索。
1.工作思路层面要把握“四个坚持”
坚持以中央16号文件为指导。我们当前和今后的工作就是要紧密围绕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我校提出的希望和要求,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大胆改革创新,努力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更高层次和最新阶段。
坚持“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目标。学校的学生工作已经提出“保稳定、促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一定要长期坚持,并不断细化。当前,我们应该在确保校园政治稳定的同时,紧密配合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工作,将学生工作目标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为造就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坚持教育、管理、服务并重的整体教育模式。通过实地考察和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以美国高校为代表的国外大学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基本上走了一条“先注重服务、后注重管理;先放任自流、再教育引导”的发展路径,其教育和管理工作一度滞后于服务工作,并带来了相应的弊病。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重视服务、轻视教育、忽视管理”的观念认识,避免走国外高校走过的弯路,始终坚持教育、管理、服务三者并重、综合施教的基本模式。
坚持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力。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作用。尤其要注意发挥学生群体的带动作用,利用学生个人和群体的先进典型和优秀骨干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2.工作方法层面要顺应“四化趋势”
顺应措施人性化的趋势。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保护学生权益、依法治校仅仅是对学生工作措施人性化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生活、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照顾学生的个体感受、爱护学生的政治热情等对学生心理、精神的切实关照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和体现。坚持以学生为本,就要在严格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诸如在制定政策、推出措施、采取办法的时候多一些换位思考,尽量考虑到学生的利益、需求和实际状况,使我们的工作措施增强可操作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
顺应途径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特征,任何单一的教育形式和施教途径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工作途径多样化的实现。学校提出“学生工作的基础在基层”的思路和目前正在开展的学生工作创新基地建设工程,其目的在于充分肯定各个教育载体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大胆实践,通过扩展学生工作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实现以基层学生工作的丰富性和多样化达到对学生问题的多重关注和“全面”覆盖。
顺应手段信息化的趋势。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方式已经与传统大学生有很大不同,手机、电脑、MP3、数码相机等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基本装备,广大学生借助于现代信息手段接触、了解、融入外部世界的主动性愈发强烈。这就要求广大学生工作者必须适应学生打手机、用电脑、发短信、上互联网等生活习惯,主动采用为他们所接受的信息化渠道来开展工作。
顺应工作规范化的趋势。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管理的原则已经不能允许学生工作的笼统性、模糊性和随意性,高校必须将学生工作纳入系统教育的范畴,对学生工作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认真梳理,并且在各个层级、各个实施主体之间进行任务分解和资源配置,从而建立起科学、现代的学生工作组织体系。与此相适应,也要建立基本的管理制度、工作制度体系和以流程化、标准化为特征的工作规范体系。
3.队伍建设层面要强调“四项标准”
突出政治素质标准。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首先是进行政治建设。我们不仅要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时突出对政治素质的要求,而且在队伍调整和补充的过程中更要注意从政治标准角度去考察和要求干部。学生工作干部要具备怎样的政治素质,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获得了解决,但实际上其更具体、更准确的内容体系并不清晰,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科学地分析,并提出恰当的、符合实际的规定。
规范道德表现标准。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能够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品性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影响和教育学生。面对当代大学生,学生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法制观念和“与学生平等”的意识,要树立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使命感,对广大学生饱含深情、充满信任,而且更要注意自身形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学生工作人员的道德标准也应形成系统的、清晰的规范。
制定业务能力标准。随着大学生群体新特点、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和学生工作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制定学生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标准已经提上工作日程。学校的学生工作队伍经过几年的调整和建设,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身份结构(专业教师、行政干部比例)日趋合理,现在要把建设的重点转移到能力建设和素质提高上来。其中,学习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青年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能力,把握社会政治走向和学生思想动态、教育引导学生的能力,解决日常学生事务、处理各种学生管理危机的能力,进行院系、班级等组织文化建设的能力,开展学生工作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的能力以及其他一些业务能力等要逐步被确定为学生工作人员能力体系的基本内容。
提高工作水平标准。学校的学生工作距离既定的转型目标和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要求尚有很大差距,还需要树立更高的工作标准,继续提高工作水平。首先,要提高科学化工作水平,即学生工作有其学科特点、自身逻辑和发展规律,学生工作人员应该努力进行理论武装,并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其次,要提高制度化工作水平,即学生工作要着眼于常态模式,及时把成熟的工作规范和惯性做法上升为工作制度和规定,从而形成稳定、长效的工作机制。再次,要提高创造性工作水平,即学生工作人员要有创新意识,勇于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工作对策,并努力以创造性的思维、创新性的方法和前沿性的实践形成学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和特色。
(作者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吴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