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邈
调查结果表明,选调生的心理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之中。这种矛盾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来自选调生的择业心态,另一方面来自基层的政治环境。
选调生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国家、省级组织人事部门从高等学校挑选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的重大举措。许多选调生下到基层一线后产生了一些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行选调生制度存在的弊端。为了寻求合适的解决途径,笔者对湖北浠水县及周边县市选调生的生活、工作和思想状况做了一个系统的调查。
1995年至今,共有32名选调生先后被省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选派到浠水县工作。其中省委组织部选调生24名,市委组织部选调生8名;目前,有3名选调生担任县处级干部,有10名选调生担任乡镇局级干部,有4名选调生在今年初的公选考试中被录用,担任县直部门副局级干部,1人调到省环保局工作,1人调到黄冈市国资委工作,1人调到红安传统教育学院,1人辞职。其他选调生大都在乡镇或县直部门担任中层干部。
在基层的失落
面对基层的各种机遇和挑战,选调生的心理很复杂。他们一方面感到庆幸,庆幸他们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为在基层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忧虑。
调查结果表明,选调生最为担心的问题是,下基层容易回城难,发展空间有限。根据有关规定,选调生必须下基层锻炼两年,组织关系、工资关系都要转到乡镇。选调生不怕基层的条件艰苦,只是担心将来很难有大的发展。当前,社会上流传乡镇机构将进行改革,一方面乡镇机构要裁人,另一方面,选调生又不断地进入基层。在这场博弈中,选调生路在何方?选调生起点低,基本上都从科员干起。笔者了解到有3名早期的选调生在乡镇干了快13年,现在仍然是乡镇副职。
选调生进入基层后,预期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常常形成强烈的失落感。有3位选调生告诉笔者:“一去基层就被分配到了党政办公室,主要是负责办公室的一些日常事务。”因此,在新鲜感过后随之而来的感觉是日常工作的琐碎、单调和乏味,而所学的专业知识也少有派上用场的机会,不能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因而对在基层工作日渐感到迷茫。
一位来自大城市的女选调生说:“和预期的不太一样,我被分在了党政办公室,有时候总觉得这里对我来说太沉闷,做的事情太琐碎,甚至扫厕所都要干,以前从来没有干过这样的事,我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一切,只能试着让自己习惯、适应。有时候,对自己的这种选择很是失望,有时候又很为自己骄傲。”一位04届选调生回忆说:“当初还沉浸在大学时期的美好生活,一下子来到破乱不堪的乡镇,扛着锄头、戴着草帽到大堤上防洪抢险,人生地不熟,觉得很无奈,无法想象今后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
同时,付出与回报的不相称也让选调生们倍感失落。选调生刚来到乡镇,很多人不能理解,用一种鄙视的眼光看待他们,总觉得大学毕业应该找好的工作,挣更多的钱,读了4年大学又回到乡镇工作是没出息的表现。在被调查的选调生中,他们的工资水平大都在700~900元左右,加上年底的部分津贴,也不过l400元左右。而且,有的乡镇规定工作任务没完成的还要从有限的工资中扣除罚金,到月底工资发下来,工资卡上有时候仅剩下400~500元,除去吃穿住用等开销外基本再没有剩余的钱。而且有的乡镇工资没有保障,不能按时发放。用这种微薄的工资养活自己已属不易,其他的实在无从谈起。
调查显示,选调生都有回城与扎根基层的矛盾,其中把基层当做终生工作地的是很少的。在调查中的10名选调生中,有1名选调生说她父母是极力反对她进基层工作的,认为读完大学至少应找份像样的工作,跳出农门才是明智之举。有3名选调生的父母认为到基层锻炼,增长一些见识,回城才是最终的目的。一位女选调生说:“在基层苦一点并不害怕,担心的是一辈子呆在乡镇回不了城。先干两年再说,要是没机会,我会考虑辞职或考研。”他们的这些期望,应该说是合乎情理的,基层能够供给他们发展的机会确实非常有限,另外还要考虑结婚生子的问题,这一切都是困难。对于大部分选调生来说,进城是比较理想的,他们不愿意一辈子呆在农村。
以前乡镇3年一次换届,选调生凭借年龄和学历的优势进乡镇班子的机会还多点,如今5年一次换届,提拔机会就少很多了。根据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在这近13年的时间内,选调生能够在短期内调回县直机关工作的很少。从1995年到2007共招收的32名选调生中,通过公开选拔等方式调离浠水县有3人,考回县直部门的4人,辞职另谋出路的1人。
一名选调生说:“选调生基本都是外地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很难提拔。可以这样说,从政是与家庭经济条件、家庭背景有关的。家庭条件好的、有背景的选调生,会被安排得很好,要么在机关,要么做领导。”一名在机关工作的外省选调生跟笔者交谈说:“当初和自己一起的选调生很多是副县级及以上的领导干部了,自己参加工作9年了还是个正股级干部,30多岁的人了,看来提拔没有太大希望了,每天只能昏昏度日。”有些选调生认为:“自己在基层虽有年龄优势,但如果等到对基层工作非常熟悉了,年龄优势也没了,学历上的优势也不明显。机构改革年年在喊,乡镇职能在逐步弱化,这对于原本就不乐观的环境更是雪上加霜。”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调查结果表明,选调生的心理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之中。这种矛盾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来自选调生的择业心态,另一方面来自基层的政治环境。
选调生进入基层工作的择业心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其一是“鸵鸟避世”的就业心理。随着高校扩招,大量学生涌入城市人才市场,造成相对饱和的状态。很多选调生选择进基层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就业压力。在调查中,40%的选调生认为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好找,选择进基层,工作比较稳定、安逸,还算是一条不错的就业之路。
第二,捞取政治资本的投机心理。部分选调生冲着诱人的预期价值而投身“选调”,把基层工作当做政治前途的跳板,是去“镀金”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锻炼。有些选调生说:“当时听同学说公务员待遇好,有前途,再加上政策的宣传,放弃了已找好的工作,选择到基层工作。”
第三,“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心理。由于公务员属于“官”的行列,博取一份公务员的工作一般也会使大学生有种优越感和自豪感。女性选调生持这种观点的占多数。一位女选调生这样评价当公务员的好处:“因为公务员工作稳定,工作环境也较好,压力也不是很大,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是其他津贴待遇也还算优厚,所以我当时就选择了考公务员,再加上近年来,国家又几次提高公务员的薪金,进而又提高了公务员的职业声望,致使许多毕业生都产生了想加入公务员行列这种盲目从众的就业心态。”
另外,也有选调生把进基层当做挑战自我,寻找人生价值的切入点。“基层大有可为”、“猛将必拔于卒武,贤相必起于郡县”。在调查中,一位选调生认为:“到基层工作可以锻炼自己,觉得自己应该学有所用,到基层发展比到其他地方容易受到重用,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用武之地。”也有一位选调生说:“我来自农村,比较关注三农发展,想更多地了解一下国家政策法规在农村的落实情况,再加上当时考研失败,更坚定了我下基层的决心。
选调生期望颇多,但进入基层后,不佳的政治环境以及体制的某些不合理因素,造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加剧了选调生矛盾与困惑的心理。
首先,活力不足的乡镇干部机制束缚选调生个人发展。目前,乡镇政府作为一级基层组织,却没有独立的人事权。有的选调生在同一工作岗位上任职时间过长,这样不利于选调生的成长,不能全面地了解农村的基本情况。有的领导对选调生的认识也有误区。有些领导认为选调生素质高,知识丰富,一开始就对其委以重任,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有的单位领导觉得,选调生还是学生,不堪重用,让其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务,令部分选调生丧失信心。因此,领导和基层政府对选调生的“高估”与“低估”,都不利于他们成长,也与培养选调生的初衷背道而驰。从选调生在基层工作近10年来看,在基层工作的选调生流动性不大,一般在基层工作后就很难有机会调动,除非通过公开选拔或其他考试回城或到其他地方工作。比如在今年4月湖北省大规模招考公务员活动中,笔者所在的浠水县将近有50%的往届选调生赴考。
其次,部分乡镇发展滞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选调生政策落实不到位,使选调生失去信心。基层政府限于财力、物力等一些因素的制约,执行选调生的有关政策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对待选调生的有关政策,使选调生的各种文件规定常常不能落实。比如,符合自己专长的工作并不能获得,所承诺的升迁目标和其他利益奖励也未能如期兑现。
同时,官场潜规则对选调生的影响很大。作为最低一级政府,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制约,但一些机关干部在具体操作中却执行不力,难免为选调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人浮于事,办事拖沓,效率低下,浮夸之风盛行,形式主义泛滥的旧政治生态环境不适合选调生的成长与发展。还有,机关的公文多,会议多,形式主义多。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和工作,人会显得很空虚无聊,觉得是在浪费青春和生命。
理想如何照进现实
选调生进基层锻炼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针对选调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应该切实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和完善。
选调生主管部门在有关培养目标中,应该明确选调生下基层的发展是多方向的,一部分经过培养锻炼进城,一部分就是培养和造就乡镇基层所需要的领导人才。因此,选调生选择参与选调,应有多种价值预估和心理准备。主管部门要引导选调生摒弃“镀金”思想,使他们明白,到基层锻炼不是走过场,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进基层后,提拔进城的只能是其中一部分,要有扎根基层的决心与勇气,立足于乡镇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同时,对选调生的任用相关制度应进一步具体化,操作应进一步科学化。一是要设计合理、科学的考评形式和内容,尽可能地杜绝关系网的影响;二是必须在拟提升的职务中明确选调生的提升指标和指标单列。
同时加强组织部门的领导,强化有关规定的可操作性和刚性化程度。选调生走出校门后直接分配到乡镇工作,任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了让他们熟悉多方面工作,对选调生一般都适时进行交流轮岗。任职也不是“金饭碗”,党委组织部门对选调生进行年度考察,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对不适合继续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培养的选调生,及时调整到更有利于他们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不唯台阶,适时任用。如,选调生在基层工作两到三年后,可以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大胆提拔使用选调生,并鼓励和支持选调生参加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竞争上岗,使他们在平等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多数乡镇来说,由于用人机制的不畅,以及在人才的使用、选拔、培养和管理方面的不足,常常会出现“人才难求更难留”的局面。政府应积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畅通渠道,使人才合理流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气;应进一步完善对选调生的保护机制、提升机制,减少选调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基层健康成长。
同时,逐步改善选调生在基层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在待遇方面,工资按时到位,不再有拖欠工资的现象发生。国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乡镇适当的财力补助,从养老、医疗、工伤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给予选调生一定的福利待遇,使他们安心工作。
从选调生自身来说,应加强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调整择业时过高的期望值,并根据自身条件和客观需要,学会在竞争中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学会“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把远大理想的实现落实到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之中,在工作中始终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
选调生到基层工作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生活环境差、孤独苦闷、信息闭塞等等。在艰苦的环境下如何去适应,是选调生必须要掌握的第一生存本领,也是第一工作本领。随着选调生力度的加大,在基层的选调生越来越多,问题不断出现,组织部门关注选调生的范围也是有限的,“等靠要”的思想是要不得的。要多从大局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改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摘自《决策》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