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在中国从古到今,“胜者为王败者寇”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即使是“败者”,也有“寇”的理由而存在。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项羽和刘邦。不可否认,他们两人的人格各有优劣。刘邦既然能够战胜项羽,终有其合理性。关键点在于项羽性格上的残暴性和刘邦性格上的知人善用性。
论领兵打仗,十个刘邦也敌不过一个项羽。项羽自25岁杀宋义而领军,由钜鹿一战而成名,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及后来的楚、汉相争中,大小亲历70余仗,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成为一代勇冠三军的霸主。但在他31岁的最后一战中,被围于垓下而受“四面楚歌”,土崩瓦解,这一败,使他再也不可能续写他个人的英雄人格了,从而也更加突出了他个人英雄性质的人格。
毋庸置疑,项羽人格中有极其可称颂的一面。他敢做敢为,胆大心细,这是刘邦所望尘莫及的。在钜鹿之战中,项羽能够“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记》)这和后来韩信破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兵书上说,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刘邦绝没有这种大无畏的胆量。
项羽兵多将广天下臣服,但他不会知人善用,即使仅有的一个范增,也被陈平的离间计所谋,弃项羽而去。其他如英布等人,无不对他的所封不满,最终背弃项羽而归属于刘邦,使项羽同时要面对几个战场,后方不稳,粮草不济。特别是彭越对他的游击骚扰,更使他疲于奔命。可以这样说,项羽的最终失败,就是在这种长期的东征西突中慢慢地丧失了战场主动权的。
而刘邦则完全不同,他既有张良、陈平这一些知名的谋事,又有韩信、英布等一些虎将,同时还有萧何、曹参等一些治家的能手。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人当中,有许多人当初都服务于项羽,比如说韩信和英布。韩信当初投奔项羽时,一直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在无可奈何之下投奔了刘邦。当然,刘邦初时也看不起韩信,但刘邦能够听取萧何的意见,而且一用韩信就任命他为大将军。至于英布则更不用说了,钜鹿战役时,英布就是项羽的前锋,以勇猛善战而称著于当时。但他在刘邦的使者—说客郦食其的鼓动下,也弃项羽而归属了刘邦。
项羽性格上的残暴性是他注定要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活埋秦降军二十万,占领咸阳后又大肆屠杀,灭秦族众,并焚烧阿房宫,使关中百姓对项羽产生了忿恨。而刘邦则不同,他入咸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成皋相持时,刘邦列举了项羽的十大罪状:“第一,你负前约,没有让我称王天下,而是称王蜀汉。第二,你杀死首领宋义,取而代之。第三,你救赵之后,本该息兵,却进军关中。第四,火烧阿房宫,中饱私囊。第五,你杀死秦王子婴。第六,你坑杀秦的投降士卒二十万。第七,对诸侯王分封不公。第八,将义帝赶出彭城,自己占有都城。第九,你暗害义帝。第十,不但以臣杀主,政事也不公平。”刘邦用词虽有偏颇,但也并不毫无道理。
项羽在齐国战败田荣后仍杀人放火,活埋降兵,掳掠妇女,激起了齐国人民的义愤,使田荣的弟弟田横得以收集散兵和项羽在阳城相抗衡。而项羽却屡攻不下,贻误了入关中灭刘邦的最佳战机,并被刘邦率领的五路诸侯兵马共56万人攻入楚国国都彭城。不过这一次,刘邦却没有了入咸阳时的修养。他也掠走楚宫的财宝和美女,并饮酒作乐。最终被项羽率领的3万精兵打得落花流水,死伤人数堵塞得连濉水也因此而断流。刘邦最后只带了几十名骑兵逃了回去,连他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吕雉也被项羽拿获。
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虚荣心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初项羽占领咸阳后,有人向他建议定都关中,认为关中有山有水,土地肥沃,易守难攻。但项羽却说:“如果富贵了不返乡,就像夜里穿着绣花衣走路,有谁知道呢?”然后定都彭城。他的这种衣锦还乡观念和听不进他人劝说的性格,使他失却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志在四方的魄力。而刘邦初定国都在洛阳,后听从刘敬的建议徙都咸阳。刘邦也有衣锦还乡荣耀故土的思想。“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不难看出,他们两人在志向上有着巨大的差别。
项羽的刚愎自用还体现在轻信流言和听不进忠言上。
在鸿门宴上,范增几次示意他杀刘邦而绝后患,但他却总不以为然,张狂自大,气得范增大骂:“跟这种愚夫不能同谋。将来夺项王天下者,必定是刘邦,我们都要成为他的俘虏。”
陈平的离间计其实非常普通,稍加思考就能分辨清楚。
项羽派使者去汉营劝刘邦投降,刘邦就让人先摆出盛情招待的样子,送去精美的食品,等见了使者,又故意惊讶地说:“我们听说是亚父(指范增)的使者来了,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啊。”接着就将精美的食品拿了下去,换来不好的饭食。结果使者非常生气,回去便告诉了项羽。项羽不加分析,不知其中有诈就轻易上了当,从此不再采纳范增的建议。他甚至怀疑范增私下和刘邦交往,已经背叛了自己。
而刘邦却截然不同,他自己也说:“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在对诸侯王的分封上,两人也截然不同。项羽平定天下和在以后的楚汉相争中,对他人的分封极其吝啬,甚至于任人唯亲;而刘邦却比他要大度得多(这里仅指楚汉相争期间,后来的历史并不是这样)。当韩信攻下齐国,写信给刘邦提出自己想做齐国的“假王”时,刘邦懂得真王假王在意义上本无区别,为笼络韩信,干脆就直接任命韩信为齐王。在垓下战役的前期,刘邦联络韩信和彭越,给他们许愿:灭楚之后,自陈以东到东海封给齐王(韩信),自睢阳以北到毂城,封给彭相(彭越)。韩信和彭越非常高兴,立刻完成了对项羽在垓下的合围。
刘邦做了皇帝后,分封了萧何等二十余人的官职,但众将领互不服气,争功不止,刘邦就不再封官。一次,在洛阳南宫,刘邦看见众将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说什么,问身边的张良怎么回事,张良说他们在谋反。刘邦问为什么,张良说怕他以后不会封他们高官。刘邦又问怎么办,张良就问他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因为他虽然功劳多,但太张狂,自己曾经想杀掉他。张良听后就让他封雍齿为侯,这样,大家就觉得被刘邦记恨的雍齿都能受封,他们就不用着急了。于是,刘邦大摆庆功宴,封雍齿为什方侯。
另一件事是他对同母异父兄弟季布和丁公的处理。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他们两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刘邦。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丁公听说后,觉得连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却被刘邦抓了起来。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羽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刘邦将要死时,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为国立功的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事后证明,刘邦看人还是非常准确的,“萧规曹随”使汉的基业逐步稳定,而周勃则几次挽救了刘氏的江山。
(摘自中国思维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