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菊
名师谈阅读
本单元五篇课文,时跨古今,地兼中外,体裁多样,是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极佳作品。课文都是名家名作,或慷慨激昂,或自然清新……字字珠玑。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赏析优美句子和精彩段落,广泛积累,培养语感,注意学以致用,将阅读中获得的养分转化为写作能力。
一、品味传神词语,提高用字能力
古人炼字,常常讲究一字传神,追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传神词语,阅读时,要仔细揣摩,认真领会。如《黄河颂》中“劈成南北两面”中的“劈”,运用拟人修辞手法,雄健有力,写出了黄河波涛的气势。再如《土地的誓言》中的“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引申义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泛滥”一词形象地写出作者激愤狂放的心情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奔流,“泛滥”较“澎湃”“涌动”,能更形象地写出力量的野性。再如,“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用词新奇,传神有力。“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用“埋葬”来刻画失去故土的悲伤,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当然,除了揣摩、品味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外,还需要在平常的练笔中大胆运用,自觉训练,最终才能转化为能力。
二、赏析优美句子,写出精彩语句
五篇课文中各种优美的句子数不胜数,对这样精妙的语言材料,更要仔细揣摩,认真体会。如《黄河颂》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且错落有致。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增加了句子的表现力。《最后一课》不少句子意味深长,应反复把握,如“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比喻处处可见,作者用长江大河比喻中华民族生命的进程: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土地的誓言》中的拟人修辞手法,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之情,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可以说,这些精美的句子,是我们学习借鉴极好的语言材料。在仔细揣摩其精妙的同时,还应该熟读成诵,并在平常随笔和作文中有意地借鉴或模仿,自觉地运用,天长日久,就会转化为写作能力。
三、赏析精彩段落,加强仿写训练。
五篇课文中精彩的段落不胜枚举,并且各有侧重。《最后一课》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分外精彩,耐人寻味。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儿的那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最后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书写“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细节,更是令人感动。面对这些精彩的描写,除了赏析其精妙之处外,还须体会刻画人物应该遵循的规律,在课外练笔时,应该加强人物心理、外貌、语言等专项训练。
《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木兰诗》中还有不少景物描写的精彩范例,学习时,不仅要仔细揣摩景物描写的顺序,细心品味作者是如何调动多个感觉器官、多角度来描绘景物的,更要自觉地熟读成诵,并且在平常的随笔和作文中有意借鉴,刻意模仿,这样才能转化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