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密林

2008-09-16 06:07
南风窗 2008年17期
关键词:孙立人杜聿明远征军

龙 坪

1946年3月,《缅甸荡寇志》初版3万册一售而空,5个月后再版。这本极大振奋民气的对日作战纪实,此后的命运竟一波三折:在台湾被禁30余年,在大陆,直到200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才更名为《中国远征军缅甸荡寇志》面世。

书的主角孙立人,是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1914年以安徽省第一名考入清华土木系,作为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先获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工程学士,后人弗吉尼亚军校,其所率新38师在缅取得了重大胜利。作者孙克刚,是孙立人的侄子,北大历史系毕业,全程随远征军征战。

在国民党内,孙立人属于为数不多的英美派。新38师的前身是财政部的税警团,是财政部长宋子文的部队。

当时,同在缅甸的有杜聿明的第五军,杜是黄埔一期生,蒋介石的嫡系,该军是蒋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起初,杜麾下的200师在戴安澜带领下取得同固大捷,后盟军大溃败,一次缅战以大撤退告终,戴安澜亦壮烈殉国。杜在《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中记述,“沿途白骨遍野,令人触目惊心”。日军步步追杀,原始森林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疟疾等疾病使部队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第五军1.5万人穿越野人山,最后抵达印度的只有三四千人,随军撤退的40多名妇女,仅4人生还。

孙立人虽以少胜多创下仁安羌大捷,获英国勋章,但因不听从杜聿明的命令,激起杜的强烈不满。因为杜聿明与美军最高将领史迪威的矛盾,二次缅战时中方军队的最高指挥换成了另一位黄埔一期生郑洞国。当时,中方军队还有廖耀湘统领的新六军。

孙凭借战功扩编部队组建新一军,在1943年开始的二次缅战中屡获胜利,丛林战打遍日军无敌手。

抗战结束后,盟军要求老蒋派孙立人领军一同进驻日本本土,蒋着意经营国内未予理会。孙立人的老本新一军被调到东北,孙、杜两人各领一支王牌精锐在东北再次搭档。因战绩不佳,两人矛盾加剧。尽管孙勇猛如故,亲驾坦克冲锋在前,将林彪赶出四平,老蒋终究信任黄埔嫡系,孙改任虚职。

眼看东北败局已定,孙从新一军中带出几百个缅甸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弟兄,转赴台湾训练新兵。新一军随廖耀湘兵团在辽西会战中被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全歼。郑洞国死守长春,不降被俘,后作为爱国人士幸存到“文革”之后。

1953年,孙任“国防部长”,终因亲美且与蒋经国不和,被老蒋视为独裁的威胁,1955年从陆军总司令任上被于1945年的诗歌《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胡康河谷缅语即“魔鬼居住的地方”,当地统称野人山)。

一次缅战后,穆旦退伍回国。1946年因罗又伦相邀,随青年学生军207师北上沈阳,办《新报》。一年后,《新报》因揭露国民党辽宁省主席腐败嫌疑被封,穆旦随后赴美留学。1953年毅然回国的他,因“伪军”履历被打成软禁,史称“孙立人事件”。书至此因人被禁。直到1988年蒋经国死后,孙才重获自由,随即“平反”,1990年病逝。

被囚期间,孙逐页批注《缅甸荡寇志》排遣郁闷。1993年,该书更名为《中国军魂——孙立人将军缅甸作战实录》再版,47年后在台湾重见天日。

与以上名将不同,昔日两名下级军官也曾跋涉在缅甸的密林里,后来的命运别是一番滋味。

一是与孙立人同为清华出身的诗人穆旦,1942年入伍在杜聿明的司令部任翻译,后编入罗又伦(黄埔7期生)部,经历了野人山大撤退。途中连饿8天,到印度后又因过饱而险些丧命。穆旦留下的唯一文字记录是发表“历史反革命”。这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杰出的现代诗人,20年无法提笔创作,被迫苦心翻译,留下数卷优秀译稿,于1977年含冤离世。个中细节于2006年出版的《穆旦传》中可窥一斑。

另一位是黄仁宇。抗战爆发后,在南开大学就读电机工程系一年级的黄辍学,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做记者,后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43年春,在郑洞国军部任上尉参谋,随后参加二次缅战。其客串随军记者,在《大公报》等处发表的战地报道汇成一册《缅北之战》,于1945年出版,2007年大陆再版。在名为《黄河青山》的回忆录中,黄对远征军人事纷争及作战情形,均有记述。

黄也参加了辽沈战役,1950年退伍后赴美求学,数年后竟成一历史博士。其在“大历史观”下解读蒋毛之争的书稿,1990年代返销大陆,一时热卖。

今年,恰逢穆旦诞辰90周年。名将已随血色去,唯有诗句犹存耳——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猜你喜欢
孙立人杜聿明远征军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二战名将——孙立人(下)
孙立人(下)
孙立人(上)
离奇消失的波斯远征军
杜聿明瞻前顾后成俘虏
准噶尔远征军进藏线路考
孙立人『兵变』背后的谜团
中国远征军
我所认为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