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本艳
摘 要:本文依据我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1985~200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协整模型以及Pedroni(1999,2000)提出的完全修正的最小二乘法(FMOLS),对金融发展对我国总体以及东、中、西部地区资本形成的长期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我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均有正效应,且这种正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这一结果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金融发展 资本形成 面板协整 FMOLS
一、引言
金融发展(Financial development)指金融系统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综合发展,具体包括金融体系数量规模的扩张、功能作用的增强、系统品质的改善等。资本形成则是指非金融生产资本的积累,其规模、速度和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术界普遍认为金融发展对资本形成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外学术界对金融发展与资本形成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从我们了解的国外研究文献来看,Fritz Machlup(1940)研究了证券市场和信贷与资本形成的关系,结果发现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信贷体制的完善是促进资本形成的重要因素。Choi,Smith和Boyd(1995)研究了通货膨胀、金融市场与资本形成之间的关系,结论认为高通货膨胀率之所以对实际经济有不利影响,是因为高通货膨胀率通过引起金融市场摩擦,从而影响资本的供给和分配,并最终对长期的资本形成和实际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国内学术界有很多学者研究金融发展对资本形成的影响。宁智平(1993)通过对资本形成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的比较分析,探讨了金融发展同资本形成、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得出经济结构优化、金融功能强化、资本形成过程加快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沈天鹰(1995)分析了储蓄影响资本形成的机制,认为资本形成作为储蓄到实际投资的一种转化结果,可以把储蓄视为资本形成的供给,而把投资看成是资本形成的需求,因此,资本形成由储蓄供给与投资需求联合决定。沈坤荣和孙文杰(2004)运用中国1978-2002年的数据,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资本形成水平,结果显示金融体系对我国资本形成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王少国(2005)分析了金融发展对我国资本形成的影响,认为金融发展对我国的资本形成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金融部门促进资本形成的效率不高,因而我国需要进行通过金融创新来充分发挥金融发展对资本形成的正效应。
从目前对金融发展与我国资本形成关系的研究来看,除了沈坤荣和孙文杰(2004)外,其他都是在理论上定性分析金融发展影响资本形成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影响我国资本形成的金融因素。目前,这种研究框架无法从定量的角度反映金融发展与资本形成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无法反映我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与资本形成关系的内在结构特点以及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我国目前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旨在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金融发展是促进资本形成以及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发展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有无促进作用?促进作用有没有差异?差异有多大?这是需要我们研究的现实问题。本文利用我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下统称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面板协整模型(Panel Cointegration),采用Pedroni(1999,2000)提出的完全修正的最小二乘法(FMOLS),研究金融发展对我国资本形成的长期效应及其地区差异。
二、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来源
我们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年份以及《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中选取了除西藏以外的我国30个省市1985~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形成总额(CA)、存款余额(DEP)、贷款余额(LOAN)以及CPI指数的数据。重庆市作为一个直辖市成立较晚,将其数据归入了四川省。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对各省市的GDP、资本形成总额、存贷款余额数据均用消费价格指数(CPI)进行了调整。
(二)模型说明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建立如下的面板数据模型:
LNCAit=β0+β1LNDEPit+β2LNLOANit+uiti=1……N,t=1,……,T(1)
其中:LN表示自然对数,uit为误差项。CA为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例;DEP为存款余额占GDP的比例;LOAN为贷款余额占GDP的比例。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是M2/GDP。本文研究的是我国各个省市的金融发展水平,由于各省市没有M2的统计数据,本文采用周立和王子明(2002)的方法,用年末存贷款余额/GDP度量的存、贷款规模来衡量各省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因此,本文定义的DEP和LOAN分别从存款规模和贷款规模两个方面衡量了各省市的金融发展水平。
三、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为了考察以存贷款规模衡量的金融发展水平对我国资本形成的长期效应及其地区差异,根据模型(1),首先将全国作为一个整体面板进行分析,然后将全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市;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1个省市,对三大地区分别建立子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
(一)变量的面板单位根检验
本文使用WinRats7.0软件,分别采用IPS检验、MW检验、CHOI检验,对模型(1)中的变量CA、DEP以及LOAN的自然对数及其一阶差分值进行面板单位根(Panel unit root)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的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来看,三种检验均表明变量LNCA、LNDEP以及LNLOAN的水平值为I(1)过程,其一阶差分值平稳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
(二)面板协整检验
由于模型(1)中变量是非平稳的,如果直接对这些变量进行回归,则结果可能是伪回归。因此,本文对这些变量进行面板协整检验,如果面板协整关系存在,则可以避免伪回归。根据Pedroni(1999)提出的7种形式的协整检验统计量,本文的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给出的面板协整检验各统计量的估计值和p值可以看出,7种检验形式的协整检验统计量都在4%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因此可以认为模型(1)中的变量LNCA、LNDEP、LNLOAN之间存在面板协整关系。
(三)协整向量的FMOLS的估计结果
我们使用Pedroni(1999,2000)提出的完全修正的最小二乘法(FMOLS)估计协整向量,结果见表3。
表3中,β1度量了以存款规模衡量的金融发展水平对资本形成的长期效应。就全国总体而言,存款规模每增加1个百分点,资本形成额会增加0.268个百分点。就各地区而言,存款规模每增加1个百分点,东、中、西部的资本形成额分别会增加0.324、0.232个和0.129个百分点。β2度量了以贷款规模衡量的金融发展水平对资本形成的长期效应。贷款规模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国的资本形成额增加0.329个百分点;对各地区而言,将使东、中、西部的资本形成额分别增加0.288、0.315个和0.345个百分点。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实证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是:1.从以存款规模衡量的金融发展水平对资本形成的长期效应来看,对全国总体和中、西部的资本形成都有显著的正效应,且这种正效应呈现出对东部地区较大、中西部地区相对最小的地区差异。2.从以贷款规模衡量的金融发展水平对资本形成的长期效应来看,对全国总体和东、西部、中部地区的资本形成都有显著的正效应,且这种正效应呈现西部地区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的地区差异。我们认为,造成这一地区差异的原因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越发达,货币化程度就越高,储蓄与投资的分离程度也就越大。因此,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经济社会货币化高,企业直接融资较为便捷,投资对储蓄的依赖就较小;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货币化程度较低,资本形成必须的融资渠道较为有限,所以贷款就成了中西部地区资本形成的主要资金来源。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觉得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发挥金融发展对我国资本形成带来的正效应,并尽量缩小正效应在不同地区的差异:1.由于存款和贷款规模的扩大对我国总体及各地区资本形成的长期效应都为正,所以应该通过引进竞争机制,促进金融机构企业化经营,并逐步减少来自各方面的人为干预,从而提高金融中介活动效率,通过合理扩大存贷款的规模,以达到促进资本形成的目的。2.从贷款规模对各地区的资本形成效应的地区差异的情况来看,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通过有效政策进行鼓励生产性投资,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减少金融发展程度不同对各地区资本形成的地区差异,从而减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3.通过金融改革来改善金融体系功能低下的现状,积极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逐步改变银行业贷款投放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地方政府主导项目过度集中的现状,促进银行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大对非公有经济的信贷投放,促进我国的金融发展,并进而促进各地区的资本形成。
参考文献:
[1]宁智平.资本形成,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J].世界经济文汇,1993,(4):1-8.
[2]黄明.金融深化、资本形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韩国与泰国实践的反思[J].经济评论,1999,(1):86-107.
[3]王少国.我国的金融发展对资本形成的影响分析[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5,(10):26-29.
[4]沈天鹰.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形成与货币金融[J].南开经济研究,1995,(3):28-34.
[5]沈坤荣,孙文杰.投资效率、资本形成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金融发展视角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6):52-63.
[6]黄晓东.我国农村金融压抑中的资本形成[J].广东社会科学,2005,(5):32-37.
[7]Fritz Machlup.The Stock Market,Credit and Capital Formation[M].William Hodge and Company, Limited, Glasgow EdinburghLondon,1940.
[8]Sangmok Choi, Bruce D. Smith and John H. Boyd. Inflation, Financial Markets, and Capital Formati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Working Paper 556,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