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溢出、社会网络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

2008-09-10 10:38魏剑锋
北方经济 2008年16期

魏剑锋

摘 要: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主要来源于知识溢出效应和网络效应,知识溢出改变了集群企业创新的知识环境,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但知识溢出导致企业模仿,特别在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同构、知识产权保护乏力的情况下,过度模仿又抑制企业技术创新动机。因此,保护技术创新成果是激励集群企业创新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产业集群 知识溢出 网络关系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一个产业集群长久地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一个产业集群无论初始竞争优势如何,但如果长期不进行技术创新,迟早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产业集群的创新问题被很多文献所关注。一般认为,集群企业与分散的企业相比,具有创新环境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来源于知识溢出效应。 但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知识的溢出使企业创新资金被耗散,导致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本文以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现状为背景,客观地分析知识溢出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关系。

一、知识溢出的正效应

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主要来源于群集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创新资源的可得性、“追赶效应”和“拉拨效应”、吸聚作用以及植根性等方面(刘友金等,2001)。产业集群由于社会网络增进了信任和联系,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有利于隐含知识和敏感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技术创新的优势(蔡铂等,2003)。知识溢出导致的集群企业创新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知识溢出改变了集群企业创新的知识环境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实现的,企业学习有多种途径:一是企业及其个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地获取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实现创新;二是企业不断地吸收外部同类竞争对手的信息、顾客信息、科研机构的信息和直接聘请外部技术人员,实现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一般情况下,企业靠自身知识积累实现技术创新速度缓慢,获取外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信息成本较高。但在集群中,由于“近邻效应”和社会化效应,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渠道多,知识转移过程障碍少,特别是技术人员在集群企业间频繁流动、密切交往,导致知识信息快速扩散,从而降低了企业相互学习的成本。集群企业不仅能够较好地直接相互学习,而且可以共享集群知识。因此,集群企业与分散企业相比,多了一个学习渠道,或者说有更好的学习环境。

(二)知识溢出有利于企业的创新资源实现互补

企业为了开发新的产品和生产技术,需要把自己的知识和存在于其他企业内部的知识重新集成,需要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但在远距离条件下,会产生较高的合作成本。集群方式缩短了企业间的认知距离,集群内部长期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也有利于企业实现创新合作。集群企业的创新合作更多地表现在共享知识上,企业在吸取集群其他企业知识同时,也在开发自己的知识,其中很大一部分溢出成为集群知识。在每个企业知识信息不断生产和扩散的过程中,整个集群知识水平会不断提高,反过来,较高的集群知识水平为企业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平台。也就是说,在知识要素流动及叠加的基础上,企业更容易通过组合和再创造实现知识更新。我国一些传统产业集群中,往往有大量同类和相关类企业,这些企业既有能力和资源方面的同类性,又有差异性,正是在同类和差异的基础上才构成了集群企业特有的知识互动。有时,尽管企业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他们在相同的条件下从事经营,可以共同建设同一区域,由于对竞争对手的生产条件、产品比较了解,便于企业比较和发现自身的竞争优势,推动生产的差别化、专业化。

(三)知识溢出容易使企业探寻到合适的创新路径

企业创新能否成功,最终的检验标准是市场对新产品的认可度。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产品需求市场变化加快,对单个企业来说,把握市场需求脉搏并非易事。单个企业获取的信息毕竟有限性,因而创新决策充满风险。集群是同行业企业的聚集,可以形成多个企业共同搜寻市场需求信息的局面。由于信息传播,群内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成为其他企业的信息源,每一个企业创新成功与失败的结果都可以作为其他企业的决策参考。一般情况下,企业无需自己加以试验,通过近距离观察其他同类企业应用新技术的结果,就可以确认采用该项新技术的成本和市场收益,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决策成本,也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集群引致大量顾客聚集,同时也形成了市场信息聚集,在这种环境中,企业能更快地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容易寻找到合适的产品创新路径。

二、知识溢出的网络关系负效应

创新取决于创新者预期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在降低跟随着创新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创新者的收益,即知识溢出具有两面性。Lamoreaux和Sokoloff(1997)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玻璃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的创新产出进行了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并不是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充分条件,产业集群降低了原创企业技术创新收入现值的期望值,出现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负效应。

知识溢出的负效应与集群内部的企业组织结构高度相关。如果集群内规模相近的中小企业数量很多,那么在溢出效应的情况下,技术创新带来的外部经济性会随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加大,这大大抑制了企业的创新动机(Henderson,1998 )。我国传统产业集群中,鞋类、纺织、服装、陶瓷、玩具、家具、五金等类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多数,进入这些行业的技术和资本门槛较低,因而集群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甚至有很多微型企业和作坊式企业;加之多数企业从事同类产品生产或者最终消费品生产,内部分工程度不高,知识溢出导致集群内产品雷同化,出现恶性竞争。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资本条件。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现金流量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是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工艺改进的一个内部约束。小企业普遍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和资金支持,难以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投资、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另外,创新具有较大的风险,即存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不确定性,如果创新的外部性很强强,企业的技术模仿动机会超过创新动机。总之,一个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企业平均规模较小,规模分布离差亦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就会较弱(李永刚,2004)。

知识溢出的负效应与知识产权保护乏力相关。集群内激烈的竞争环境是企业创新的动力的来源之一,但企业的创新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即创新行为不能产生预期收益,创新动力就会减弱。如果没有外部制度约束,加之顾客需求没有进入挑剔阶段,模仿产品或低质产品往往由于生产成本较低,可以制定更低的价格从而获得一定收益,那些缺乏创新能力而求生存的企业必然选择模仿,而不是创新。严格说,企业通过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来提高收益相对于通过增加其它投入来提高收益的比率越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投入就越少,甚至不进行技术投入。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尚不完善,在一些集群内,知识溢出强度超出一定限度,集群内的创新企业没有能力排除集群内的其他企业从技术创新成果中受益,创新者积极性受到抑制,企业研发投入较少,缺失创新活动。更有甚者,一些集群中,制度建设缺失,管理松弛,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生产者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因此,套牌严重,抄袭成风,企业在产品、价格、营销模式、广告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低质化现象。甚至在品牌命名、商标设计上都存在模仿。

过强的网络关系也抑制了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知识溢出与网络关系密切相关,关系资产的存在是技术知识信息在集群内得以快速扩散的主要原因。不仅知识溢出本身存在正效应和负效应,而且过强关系嵌入也给企业创新带来不利影响。因为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限制了外部信息、技术与人才的流入,使得模仿与跟随策略就成为产业区内一种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张曙光等,2007)。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知识来源是多渠道的,如技术引进,外部合作,自我积累,这几种渠道对包括集群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集群企业还可以享有集群内部知识扩散的好处,这得力于内部的关系网络。但关系网络很可能使企业的注意力集中内部知识而忽视外部知识,长此以往,企业视野变窄,惰性增强,缺乏主动获取外部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失去创新能力。

三、结论和对策

知识溢出为集群企业创新提供了条件,知识溢出来源于集群企业的网络关系,但知识溢出和网络关系是把“双刃剑”。知识溢出使企业模仿成本较低,特别在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同构、知识产权保护乏力的情况下,导致集群企业过度模仿和恶性竞争;过强的网络关系很可能使企业关注内部知识而忽视外部知识,抑制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增强集群企业创新动力、提高集群创新能力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健全和完善集群区域内对技术创新和专利的各项保护制度,这包括加强产品质量监控,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纠纷,保护技术创新成果;二是引导企业增强商标意识、品牌意识、名牌意识,推进企业分工和差异化竞争,为提高技术创新企业和品牌建设企业的收益创造条件。三是要通过舆论宣传、培训辅导等形式,建立区域“诚信”文化,培育创新文化,树立企业长期发展观。四要树立开放意识,引进外部企业、资本和人才,加强群内企业同外部企业、高校、研究结构等相关组织间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学习型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刘友金,黄鲁成.产业群集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1,(2):33-37.

[2]蔡铂,聂鸣.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学学与技术管理,2003,(7)):58-59.

[3]Porter M.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79(6):77-90.

[4]叶建亮.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J].经济科学,2001,(3):23-30.

[5]Henderson D.Build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Networks:Lessons From the Welsh Medical Technology Forum.Regional Studies. 1998,32(8):783-787.

[6]李永刚.论产业集群创新与模仿的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4,(12):46-54.

[7]张曙光,金祥荣:中国制度变迁的制度研究,2007,浙江大学出版社,41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