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值得关注的“大尾巴”

2008-09-10 06:21黄厚江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7期
关键词:名著古镇试卷

黄厚江

2008年江苏卷在试卷结构上和全国其他各份试卷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在最后有一个大尾巴——40分的附加题。本来,从学生身心(要考整整3个小时!)和试卷整体结构的严谨合理的角度出发,我并不太赞同在本来就已经够长的试卷后面再加上这么一大块,但平心而论今年这几道附加题从命题的立意上倒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

一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是一门课程特点非常鲜明的学科,而综合性、模糊性等是它的基本特点。从考查的角度看,进行过细的分解,过多地着眼于“点”的考查,答案过分追求准确、明晰和唯一,是违背学科特点的。比如考查病句判断就没有多少道理也没有多大价值。姑且不说命题者编制病句是多么痛苦无聊,也不说高三老师和学生训练到最后大都患上了病句过敏症满眼都是病句,即使是得分的学生,它所判断的病和命题人设置的病也未必一致,即使改病句得了全分,也完全可能写作文语句不通。而今年江苏卷附加题中有几道题,却考出了语文的特点。比如文言文的考查,题目为:

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2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班固论司马迁《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22“黄老”和“六经”分别指先秦时期的哪两个学派?(2分)

23写出这段文字提到的(史记)中的两个篇名。(2分)

(参考答案:21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22道家学派儒家学派23游侠列传货殖列传)

断句,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是考文言文的传统方法,也可以说是具有文言文特点的方法。断句。就是理解,而且是活的理解。这比之于考所谓直译,抓住几个关键词扣分(甚至不顾及整体意思)要更合理,也更有语文的味道。再比如后面的两问,也应该说是真正体现了语文特点的内容。当然,如果选择的文言段落内容空间再大一点,问题能够更多地指向文本本身的阅读理解,真正做到内外兼顾,由内而外,那就更好了。但无论怎么说,这道题比目前已经模式化的文言文考法,抓住一两个实词、虚词和所谓信息筛选大做文章,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选项的做法要高明得多。也更“语文”得多。

二是考查了学生语文的底子。

语文的底于是什么?我以为是读书。有人问过我什么是理想的高考语文试卷,在没有理性思考的时候,我说了这样几句话:让读书多的学生考得好,让只做练习的学生不占便宜;让爱读书会写文章的老师有优势,让不读书不写文章的老师羞愧。说说容易,要做到这几点很难。但今年江苏卷的这几道附加题倒是让我们看到了一点希望:出一份这样的语文试卷并不是不可能。一共7道小题40分,其中有2道题15分直接考“名著阅读”(其实前面的文言文后两道也是考读书)。具体题目是: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郭沫若创作的《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分别借用了我国女娲炼石补天和天方国古代的神鸟“菲尼克司”从死灰申更生的神话材料。

B巴金的《家》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它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了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中。其中写了一个幼稚而大胆的旧礼教的叛徒——觉慧。

C《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脱险后到达南郡,突然大哭,说如果荀或在,绝不会遭此大败。这是曹操在痛骂诸谋士无能。

D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赞美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E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除了金钱,对任何人都没有感情,他破例为病危的妻子花钱求医,也是因为妻子一死,她名下的财产就要分给女儿。

25

简答题(10分)

(1)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单四嫂子、陈士成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5分)

(2)《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请说说“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5分)

(参考答案:24AC25(1)夏瑜——《药》;九斤老太——《风波》;闰土——《故乡》;单四嫂子——《明天》;陈士成——《白光》。(2)“金玉良缘”指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宝玉,两人应结成姻缘。“木石前盟”指林黛玉前生为绛珠仙草,贾宝玉前生为女娲炼石补天余下的石头化成的神瑛侍者,两者有恩有义,今世应结成姻缘。如答:薛宝钗的“钗”中有金,贾宝玉的名字中有玉,两人结为婚姻为金玉良缘。林黛玉的名字中有木,贾宝玉的名字中有玉,前生有约,两人应结为婚姻为木石前盟。)

应该说,书读了,拿这15分真的不是很难;没有读过书,要拿就不容易。从具体题目看,我比较喜欢的是25题第(2)小题,既体现了读,但又不偏不怪也不深。而25题第(1)小题,就考得比较死,几乎不涉及阅读理解,第24题是考理解还是考死记。是考文学常识还是考语言的表达不清楚,当然第一年出现这样的题目,第一年考查“名著阅读”,简单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也显得很“以人为本”。但既然考“名著阅读”,就必须尽力保证只有“读”过才能得分,没有读就不能得分,而且不能间接支持一种读简介、背资料的做法,否则这么好的题型就糟蹋了,初衷也就不能实现。尽管我们知道选择题考查的面比较宽,又便于批改,但还是希望考查名著阅读尽量不采用这样的题目。一看到这类题目,就想到学生抓着一本资料摇头晃脑地死记硬背的情景。这与真正的读书是背道而驰的,除了换一点分数,意义实在不大,而且坏了语文的名声。就我所知,今年我省的文科语文复习,大多还是采取读简介、背资料的做法。当然,读总比不读要好;但必须清楚这只是权宜之计,是无可奈何的做法。名著阅读的考查真正着眼于“读”才有意义。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看到考查“名著阅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影响,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触动。这样的命题立意无疑是正确的。

三是具有一定的新课程意识。

高中新课程改革启动已经几年,它对高考命题到底形成了多大影响,没有扎实深入的研究不好乱说。什么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新理念。也很难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笔者以为。其关键词一是“语文素养”。二是“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对这些理念的内涵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和一致的认识,

而如何在高考试卷中加以体现,更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难题。这或许是几家新课改省份的高考试卷比之于以往或比之于其他试卷并没有明显变化的原因之一。我以为2008年江苏卷的这几道附加题,倒是具有较强的新课程意识。比如关于文言文的考查。21小题的断句就主要是着眼于应用,着眼于素养;22小题和23小题主要是考查知识的积累和阅读的面;而关于名著阅读的考查则主要着眼于基本素养,既考查阅读量、知识面,也考查了对作品的理解,是考查语文,又考查了与语文紧密联系的历史和文学等相关内容。以我肤浅的认识,这都是素养意识的体现。而第三题则非常好地体现了对语言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综合考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6、27题。

留存至今的古镇,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古镇大多有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古镇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徜徉在古镇老街,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古镇延续着的城乡商品交流,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古镇往往是中国文化主要的传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古代著名书院和藏书楼大都位于宁静又不失文化氛围的集镇,许多著名学者丈人也都生长在古镇的小巷中。名人故里成了世人瞻仰的胜地。中国民俗文化保留最多、展示最集中之地,也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集镇。古镇上逢年过节的祭祀,庙会和迎神赛灯的游行,婚丧喜事的筵宴,都反映了民俗传统的绵延赓续。随着人口增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些古镇在改造中填河扩路,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有的为了大造商业街,扩建名人故居,而把居民搬迁一空;有的过度开发旅游,甚至建起了大型游乐场。这就造成一些古镇特有的情韵不复存在。

26从材料看,古镇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6分)

27结合材料,说说应当如何保护古镇。(9分)

(参考答案:26有历史建筑厂独特的建筑风貌”、独特的建筑格局),城乡商品交流之地(城乡经济交流场所、城乡商品交流中心),文人遗迹(出过许多文人学者,有文化遗存,有“书院和藏书楼”),保留了民俗(有祭祀、庙会等民俗)。27要珍惜文化遗产,保留古镇原有的建筑风貌(不能改变建筑格局);保留古镇的居住功能(另建新镇,安置新增人口);修复名人故居宜修旧如旧;有序地适度发展旅游(防止过度商业化)。)

很显然,26小题考查信息的筛选。着眼于语言应用,27题着眼于语言应用的同时也考查了探究,而两个题目都内含着对审美能力的考查。阅读这一段以叙述说明为主的文字,快速、准确地把握其主要内容,这就是语言应用能力,而且是很常用的应用能力。要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这就不单单是阅读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而且要求有一定的探究意识。同时,无论是对古镇特点的理解。还是对保护古镇的建议,其中都包含着审美的成分。但语文阅读中的探究,不同于自然学科的探究。也不同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究;语文的审美,不同于文学的审美,也不同于艺术的审美。这道题将阅读能力的考查、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查和探究能力、审美能力的考查结合得比较自然而成功。

猜你喜欢
名著古镇试卷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