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调研的启示

2008-09-09 11:02邱曙辉
金融博览 2008年8期
关键词:刘少奇同志调研

邱曙辉

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人民利益为重,迅速到一线指挥抗震救灾,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数先后分头到达四川、甘肃、陕西等省重灾区,亲临现场看望受灾群众和抢险人员,指导抗震救灾。从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身上,笔者又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身影,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连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公社化”等思想路线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引起了中央领导的觉察和忧虑。1961年1月,毛泽东同志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旨在集全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智慧,修正错误、战胜困难、共渡难关。随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纷纷深入农村蹲点调研。这其中,刘少奇同志的蹲点调研堪称典范。

1961年4月2日至5月16日,刘少奇连续在湖南宁乡、长沙农村蹲点调研44天。湖南省委本打算组成以省委书记李瑞山为总队长的工作队陪同刘少奇调研,刘少奇说:“这次是来蹲点搞调查,采取过去老苏区的办法,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禾草,既不扰民,又可以深入群众。人要少,一切轻装简从,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一定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同时他还表示:“不要影响省委的正常工作,李瑞山同志不要陪同去。” 刘少奇既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整个蹲点调研没有任何当地干部陪同;44天中除到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和同湖南省委研究解散农村公共食堂问题外,有33天吃住在农村,其中头6天住在宁乡县一间猪场饲料房里,其余时间住在长沙县一间阴暗潮湿、泥墙斑驳、不足19平方米的土砖房里;调研期间,召开了20多个座谈会,走访了11个生产队,写了数万字的调查笔记,获得了大量反映农村真实情况的第一手材料,为党解决当时农村政策调整中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提供了直接依据。(参见《党的文献》1998年第6期)

光阴荏苒,岁月悠悠,历史又走过了近半个世纪,我们国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随着国力增强,各级干部的工作、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无论时空如何转换,情况怎样变化,老一辈革命家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值得继承和弘扬。蹲点调研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它对我们各级干部至少有三点教育与启示意义:第一,调研采取蹲点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一段时间,拨开繁杂事务、潜下全部身心,带着一到两个急需弄清和解决的问题,选择一到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基层单位,亲手“解剖麻雀”,这较之仅用短短几天时间作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视察或考察,更能全面、深入、真实、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第一手信息,进而为科学、正确决策提供扎实、可靠的依据。第二,蹲点调研不要任何当地干部陪同,尤其是召开座谈会和与群众谈话时不要当地干部参加,独自进行,这比在左伴右随、前呼后拥情况下与群众的短暂接触、浅显交谈,更能使群众打消顾虑、敞开心扉,听到真话、实话、心里话,避免被假话、虚话、客套话阻塞和混淆视听,使自己更加耳聪目明。第三,蹲点调研始终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朝夕相处、耳鬓厮磨、打成一片,就能切实体察到民间的冷暖疾苦、增进对群众的了解、加深与人民的感情,还能广交朋友和交到真朋友,即使调研结束,仍能通过他们获得来自基层的信息,长此以往,将大大拓展信息渠道,扩大视野范围,获取更多的真情实况。总之,蹲点好,大有益,只要付诸实施、躬身践行、持之以恒、形成制度,我们的各级干部就一定能够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把握民情、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凝聚民心,真正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戴、信赖和支持,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他们,排除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胜利。(作者单位:人民银行江西鹰潭市中心支行)

猜你喜欢
刘少奇同志调研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OVER THE RAINBOW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