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2008-09-05 10:15刘玉江孙拥军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

刘玉江 王 嵘 孙拥军

摘要:以长沙市5所大学的1至4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进行了验证性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大学生存在两种运动目标取向,《运动中任务定向与自我定向问卷》(TEOSQ)的构念校度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两种目标取向的相关模型拟合指标AIC却优于非相关模型,这显示我国学生的运动目标取向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两种目标取向都以个体的“能力感知”为基础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自我定向与任务定向男、女大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年级高、低上的差异呈显著性。研究者认为,体育教学中应当重视创设任务氛围,应对影响个体目标取向的那些调节变量予以重视。

关键词:任务定向; 自我定向;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74-03

体育运动领域中关于目标定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标定向与内部动机的关系、与能力及努力概念的联系、与学习策略的关系、与体育活动参与坚持性的关系、与运动目的的关系、目标定向的发展预测量七个方面(黄庆海,1996)。

目标取向理论引入我国以来,在学业领域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运动领域的相关研究有限,而且存在跨文化的适应问题。个体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过程,我们需要积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使我们对这个理论在我国运动领域的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会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心理因素对个体运动参与发生影响的过程。

1研究方法

1.1被试

以长沙市就读的5所大学1至4年级学生88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测案例数为921名学生,其中男性483名,占样本数54.6%;女性402名,占样本数45.4%。年龄M=20.67,SD=0.76,剃掉无效问卷36份,剩余有效问卷885份,回收问卷有效率96.09%,缺少一项填写内容的问卷以及未按填写指导语回答问题的问卷被视为无效问卷。

1.2材料

研究材料取材于1999年由武汉体育学院的陈坚、姒刚彦两位学者进行了初步检验的《运动中任务定向与自我定向问卷》(TEOSQ),该研究各项指标表现较好,该问卷共有13个测题,《运动中任务定向与自我定向问卷》的任务定向与自我定向份量表的α(Cronbach)系数分别为0.75、0.73。

1.3程序测量之前,请被试以自愿为原则,填写研究参与同意书,问卷在安静的教室内填写。应用AMOS4.0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 CFA)。研究将会对TEOSQ所含的两个目标取向问卷分别进行检验,另外还将设立两个竞争性模型,即相关与非相关模型进行比较。同时还将考察个体在两种目标取向上的性别差异及高、低年级差异,1、2年级设为低年组,3、4年级设为高年组。

2结果

2.1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依据目标定向的理论构想及初步修订的因素分析结果设立模型(集成),对运动中自我定向、任务定向所做的CFA拟合指标分别为M1、M2,M3为相关模型、M4为非相关模型。模型拟合使用ADF(渐进性分布无干扰)进行参数估计。

本研究中χ2检验p=0.000,该指标虽呈显著性,但由于该指标对样本量比较敏感,是可以接受的。综合各指标,从表1的模型拟合指标看,本研究认为经初步修订的(TEOSQ)构念效度良好,《任务定向问卷》的α(Cronbach)=0.76《自我定向问卷》α(Cronbach) =0.77。

2.2任务定向与自我定向的性别与年级差异

由表2可以看出,自我定向与任务定向男、女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表2表明,自我定向与任务定向在年级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3结论与讨论

3.1结果讨论《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于欧美广为流行,引进国内时间并不很长,该问卷曾经由陈坚 姒刚彦两位学者初步修订过,本研究应用更具有建设性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可算结构方程模型特例)对前人成果做进一步考察,从模型拟合指标来看,该问卷的构念效度是可以接受的,但这里我们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即M3的相关模型,其拟合指标在AIC上要优于M4非相关模型,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数据表现,似乎不那么理想,姒刚彦关于中德学生运动中目标取向比较的报道显示出中国学生在两种目标取向上的相关性,他怀疑中国学生的目标取向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即其中可能有一些其他成分的掺杂,这种情况在本研究似乎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验证。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可能与样本量等某些数理统计前提指标有关,另外,相关模型则显示,两种目标取向不是完全正交的,对此情况的可能解释为,两种目标取向本质上都是以个体的“能力感知"为基础的。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可能存在一些调节变量对个体的目标取向发生影响,但研究结果基本上证实两位学者的修订成果是稳定、可靠的,并且也进一步证实了我国大学生体育运动情境中确实存在这两种目标取向,看来就这一点而言东西方差异不大。自我定向与任务定向男、女大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这也不同于我们的感性认识,因为通常认为男学生的竞争意识较强,更容易倾向于社会或环境标准来判定自己的成功,即男学生应更倾向于采取自我定向,女学生者更易采取任务定向。在这里研究者引述一份来自英国的研究报告(孙延林, Wang &.,Biddle),该研究以英格兰824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在体育运动中对自我定向的考察中,发现男学生的自我定向水平高于女学生,差异呈显著性。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是我们注意到了该份报告的自我定向上的性别差异,对于本研究的结果,研究者所作的推测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女学生的人格倾向中增加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她们与男同学相比同样不拒绝社会评价可以做为他们评判自身成就行为的标准即便是在体育运动中,当然另外一个可能就是男同学的自我定向水平正在降低。男、女学生的任务定向差异不呈显著性,说明就总体而言,不同性别的学生“自我提高"的认知水平是相当的。研究者考察高、低年级的变量差异,实际上也是旨在考察不同年龄的身体自我效能、目标定向差异,研究发现低年级(1、2年级)的自我定向与任务定向的得分都要高于高年级(3、4年级),并且差异呈显著性水平(p<0.05),拒绝原假设,这种现象难以解释,据Ewing ,Robberts与Perberton(1983)考察儿童的不同年龄的目标定向差异,所做的推测,随着年龄的增加目标定向的变化或许是个体“成熟"的结果以及来自于不同社会经历所影响,或许是由于年龄小的学生行为内部与外部动机水平都比较高的缘故,在体育运动中也有表现,国内还未见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我国学者孙延林(1997)在我国初中生体育课中关于动机气氛的研究表明,任务气氛的体育课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许多研究结论都表明,体育教学中使用学习气氛会对学生的操作表现有促进效应。例如,Ames(1992)认为初步的研究工作已经证明在行为操作环境中施以个体能够知觉到目标取向氛围能够影响个体的成就目标,内部兴趣。操作取向氛围标志以竞争性或标准反馈,易诱发自我定向(Duda, 1993),反之,操作情境施以努力、自我参照氛围易诱发任务取向,Ames与Archer(1988)的研究成果也发现个体如果知觉到了掌握氛围(mastery climate)他们会采取更为有效的学习策略,相信努力导致成功,更愿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其它学业领域,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发现,孟慧等(2007)发现在学业领域采取任务定向的个体能够表现出更好的社会适应、心理适应于学业适应。因此我们建议未来的体育教学中偏重于任务氛围的创设是适宜的。

3.2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本研究中我们个体目标取向所做的差异探讨是二分的,但是个体的运动参与往往是两种目标取向同时存在的,只是高、低水平不同。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对个体的目标取向联合考察更具意义,难得的是测量学上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建议以后应用HLM等测量技术关注个体水平上两种目标取向的特征。个体在运动中采取任务取向也通常意味着会采取努力归因,即便在竞争性体育运动中也会使他们有适宜的认知和情绪,目标定向理论这几年间也在不断发展,心理学家们对个体成就情境中的目标取向特征不断分解与深入,目标的维度也在增加。例如,Harwood提出的目标取向三维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在普通人群的完善与检验是未来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运动领域中,如果能将目标取向理论与个体其它动机、情绪状态评测的联合起来考察个体运动中的心理特征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总而言之,无论是受到传统关注的竞技领域还是普通民众的运动参与行为,可以做的深入研究是很多的,对这些运动参与理论的消化与完善能够帮助我们对影响运动参与的心理因素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陈坚,姒刚.目标定向理论及其问卷的初步检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128(1):53-56.

[2] 高惠璇,等.编译SAS系统SAS/STAT软件使用手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

[3] 谭先明,罗东林.运动员大学生与非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比较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499-1501.

[4] 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5] 黄庆海.运动心理学中关于目标取向的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6,8(3):59-65.

[6] 金瑜.心理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孟慧,范津砚,Steve Jeong 等. 目标定向的因素结构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目标设置和绩效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1):165-168.

[8] 孟慧,范津砚,柳菁.目标定向与适应:社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54-58.

[9] 孙耀.成就目标取向与学习动机的激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9(4):62-64.

[10] 孙延林.体育课中的动机气氛对初中生的动机水平,目标定向和成就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

[11] 孙延林,C.K.John Wang, Sturt J.H.Biddle.青少年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和自我决定理论:年龄和性别的差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3):10-14.

[12] 姒刚彦,李庆珠,刘皓.对运动成就目标三维模型的检验——一项对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实证研究[J].心理学报,2007,39(1):163-175.

[13] 王雁飞,凌文辁,朱瑜.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中的中介变量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26(2):366-367.

[14] 徐爱华.目标定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大学生职业选择行为关系的研究[D].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5] 张力为.研究问题与统计方法的有机配合[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23-26.

[16] 张力为.哪些问题需要用结构公式模型回答[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1):33-36.

[17] 张力为,任未多.现代运动心理学研究综述[J].心理学报,1995,27(4):386-393.

[18] 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9]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 Aleksandra Luszczynska, Urte Scholz,Ralf Schwarzer.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Multicultural Validation Studies.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5,139(5) 439-457.

[21] Duda J 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sk and ego orientation and the perceived purpose of sport among male and female high school athletes.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1989,11:318-335.

[22] Levy, Susan S.; Cardinal, Bradley J.,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ransitional Shifts in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06,77(4):476-485.

[23] Martins .Hagger,Nikos Chatzisarantis and Stuart j.h.Biddle,The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and past behaviour on the physical activity intentions of young people[J].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2001,19:711-725.

[24] Sandra E Moritz, Deborah L Feltz, Kyle R Fahrbach, Diane E Mack.The relation of self-efficacy measures to sport performance: A meta-analytic...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00,7(13):280-294.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