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55年前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

2008-09-03 09:18阎稚新
纵横 2008年7期
关键词:开城毛岸英张静

阎稚新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大厅正式签字,朝鲜持续三年之久的大规模战争终于停战了!我有幸亲历双方首席代表在板门店、彭德怀在开城的两次隆重签字仪式。

双方首席代表在板门店签字

1953年7月26日,朝中停战谈判代表团发表公报说:“朝鲜停战协定已由停战双方完全达成协议,双方定于7月27日朝鲜时间上午10时,在朝鲜板门店由我方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与对方代表团首席代表哈里逊中将先行签字,然后送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元帅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将军,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上将分别签字。”根据双方协议,签字大厅及内部设备,由朝中代表团提供和布置。

这座签字大厅规模很大,双方商定共有1000多人参加,每方各有300名代表,各国记者数百人,大厅需要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面积。有个美国记者冷嘲热讽地说:“共军没有和平诚意,摊子铺的这样大,要修到何年何月呀?”不料,朝中方面经过通宵达旦的设计、备料和预制“配件”,只用了一个星期,大厅就奇迹般地矗立在板门店会场区了。那个美国记者看了哑口无言。不少外国记者伸出大拇指。

7月27日9时30分,出席签字仪式的双方人员,分别由大厅的西门和东门入内就座。大厅东部、西部作为双方出席人员的席位,各有一排排可坐300人的长条木凳。西部第一排就座的有中方的杜平、曾思玉、张明远、李呈瑞、张香山、王焰等领导人。我坐在他们身后的木凳上。上午10时整,我方首席代表南日大将与对方首席代表哈里逊中将,从南门走进大厅会议桌前,各自在事前准备好的朝、中、英三种文字的9本朝鲜停战协定上,用了不到10分钟时间,就顺利地完成了签字仪式。

我走出签字大厅,乘车返回代表团驻地开城。这座朝鲜高丽王国的古都,顿时沸腾起来了!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走上街头,高举毛泽东主席和金日成元帅的巨幅画像,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载歌载舞示威游行,热烈欢呼朝鲜停战胜利!

当晚,板门店中立区的探照灯光柱,骤然升起,划破天空。这是双方代表签署停战协定后12小时起立即生效的标志——即7月27日晚上8时起,双方完全停止一切敌对行动,朝鲜全线完全停火。驻守在军事分界线两侧的双方步兵、炮兵、坦克部队同时停止射击、轰击和一切作战行动,所有海军、空军部队也停止作战行动。

开城街道上的扩音器里,传来了金日成元帅和彭德怀司令员停战命令的声音: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了三年抵抗侵略、保卫和平的英勇战争,坚持了两年争取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停战谈判,现在已经获得了朝鲜停战的光荣胜利,与联合国军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获得了朝中人民的热烈拥护,使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彭德怀将军在开城签字

7月27日,金日成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同日,在汶山的一个帐篷里,“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他在签字后说:“当我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我知道这件事并未结束——反抗共产主义的斗争,在我们这一生将不会结束。”接着他又沮丧地说:“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更具有威胁性。”

7月27日下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到达开城,下榻来凤庄。他先后出席了朝中驻开城前线部队举行的盛大欢迎会、庆祝朝鲜停战签字胜利的大会以及朝中代表团为庆祝达成停战协定的盛大宴会。晚上,彭总出席了志愿军代表团庆祝停战的晚会,即席发表讲话:“全世界人民渴望的朝鲜停战现在已经实现了!现在我代表中国人民志愿军向在金日成元帅领导下的英勇的朝鲜人民和朝鲜人民军致敬!祝我们两国人民在反侵略战斗中以鲜血结成的亲密友谊,更加巩固和发展。”

彭总还高兴地观看了由著名越剧演员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西厢记》。演出刚闭幕,彭总走上后台,深情地勉慰演员说:“你们这些小鬼从老百姓一下子变成一个志愿军文艺工作者,不容易呀!”大家热烈鼓掌,感谢彭总的鼓励。

7月28日上午,我参加了彭德怀司令员在开城松岳堂会议厅签署朝鲜停战协定的隆重仪式。我看着代表团李克农、杜平、乔冠华、李呈瑞、张明远等领导人,跟随彭总走进松岳堂。几十个中外记者蜂拥而上,镁光闪闪,抢拍镜头。彭总从容地戴好老花镜,拿起毛笔,一丝不苟地签了“彭德怀”三个大字。彭总签字后谈话说:“朝鲜战争证明,一个觉醒了的爱好自由的民族,当它为祖国的光荣和独立而奋起战斗的时候,是不可战胜的!”后来他在《自述》中还念念不忘地写道:“我在签字时心中想,先例既开,来日方长,这对人民来说,也是高兴的。但当时我方战场组织,刚刚就绪,没有充分利用它给敌人以更大打击,似乎有一些可惜!”

受理毛岸英烈士遗物

1950年春节期间,我和毛岸英的岳母、刘思齐的妈妈张文秋大姐,同住在中组部前门外利顺德饭店招待所,邻居了一个多月。那时,毛岸英和他的新婚妻子刘思齐,每逢假日就来招待所看望他们的母亲。我初次看到毛岸英,他穿一身蓝布中山服,刚20多岁,风华正茂。刘思齐背着一个帆布书包,一身学生装扮,笑容可掬。他俩是1949年开国大典后结的婚,当时还在新婚蜜月之中。这个招待所是个四合院,住着来自三个国家的五家客人。其中有后来出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东北来的一位军分区司令员和名叫何爱善、带着三个孩子的朝鲜籍年轻夫人;一个中国工程师和他的苏联哑巴妻子。张文秋大姐住在东头,50来岁,颇有教养。我和爱人张静带一个男孩住在西头。这五家人虽然素不相识,但同在一个小灶餐厅就餐,友爱互助,和睦相处。那时刚刚两岁的儿子阳生,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毛岸英夫妇和邻居们都喜欢逗他玩耍开心,常常满院欢笑。这个四合院顶棚下的天井里,摆着一个乒乓球台子。毛岸英和刘思齐常在一起打球,有时我也凑热闹和他们打两盘,不计输赢,礼貌相待。毛岸英1948年从苏联回国后,毛主席让他到基层农村锻炼,曾到我老家临县郝家坡搞土改。刘思齐正在山西长治人民大学文学院学习。朝鲜战争爆发时,毛岸英请求赴朝抗美,跟随彭德怀司令员第一批入朝,担任志愿军总部俄语翻译兼秘书。

1950年11月25日,美军疯狂轰炸大榆洞志愿军总部时,正在作战室整理资料的毛岸英,在美机几十枚凝固汽油弹的火海之中,壮烈牺牲,年仅29岁,此时他刚入朝37天。不久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将毛岸英的遗物,送交总政组织部。我亲手清点过这包烈士遗物,看到只有几件洗干净的衫衣、裤衩和鞋袜,最大的发现是遗物中夹着毛主席从延安捎给在苏联时的毛岸英的一封信。信写在三四页泛黄的麻纸上,大意是毛主席谆谆嘱咐毛岸英:要好好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将来为新中国建设作贡献。在志愿军总部驻地桧仓修建志愿军烈士陵园时,特地修了一座“毛岸英同志之墓”的纪念碑。刘思齐曾五次赴朝扫墓,并在大榆洞毛岸英壮烈牺牲的地方,掬了几把黄土装在陶瓷罐里,带回国内,以慰英灵!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我们付出了高昂的民族代价!

惊喜女儿出世

在炮火连天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从北京传到开城一个惊喜。总政组织部朱维勤从北京给我打来长途电话:1953年6月30日,妻子张静在协和医院生了一个女孩,大人孩子都挺好。还告诉我,奶奶给孙女起了个名字叫阎红丽。外交部专家顾问符浩、李慎之等同志听了都说,叫阎红丽有点俗气,你姓阎,阎罗殿、阎王爷阴森可怕,要好好给你女儿起个名字。大家七嘴八舌出主意,说“媛”字是美貌女子的意思,可以冲淡可怕的阎王爷。大家一致通过,最后集体命名女儿就叫阎媛媛。

后来得知,张静住进协和医院时,防空军司令员兼政委周士弟老将军,正在协和住院。张静还不知道他既当过指挥我们解放临汾、晋中、太原的十八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又担任过共产党最早领导的第一支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的队长、飞机掩护队的队长,是大革命时期北伐先锋叶挺独立团的主要创始人。周司令员平易近人,联系群众,爱护晚辈。他像老前辈对待小红鬼一样,对1938年12岁参军的张静,格外热情关心,一见面就问:“大辫子女同志,你什么时候生孩子呀?”在张静产后又关心地问:“生了个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张静回答生了个女孩儿时,周士弟高兴地拍着手说:“好,好,好!我最喜欢女孩子!”当时还有一个巧合,全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正在协和医院当院长,她每次来查房时,总是嘱咐医护人员,要好好照顾张静。那时北京刚解放不久,像张静这样12岁参军的小八路住协和的还不多见。

1954年春天,我从朝鲜回国到家时,看见胖乎乎的女儿正坐在床上,又白又嫩,一头乌发,心里特别喜欢。

责任编辑:王文运

猜你喜欢
开城毛岸英张静
Self—redemption in Desire—Analysis of Desire under the Elms
开城工业园
毛岸英修改《国际歌》
赤子情怀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的34天
“毛岸英”谈毛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