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梅
关键词梨状肌综合征推拿治疗辨证施推
梨状肌综合征在中医学属“痹证”,“肌痹”范畴。多数是由于劳累闪挫,风寒侵袭,跌仆扭伤而致经络受损,气滞血癖或风寒湿邪侵袭患处,流注经络而致气血痹阻,不通则痛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系由外伤或劳损等因素致病,引起局部坐骨神经及血管受刺激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近年来笔者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症状采用“辨证施推”的手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55人,女47人;病程最长者15年,病程最短者2个月;年龄跨度在25~65岁。
1.2诊断依据
1.2.1病史:患者多有外伤史,劳损史,夜间受凉史等。
1.2.2症状:初期腰臀部钝痛。刺痛,伴有紧困感或一侧臀部深在酸胀感。并有沿患肢大腿后侧,至小腿后外侧的放射痛。严重者呈刀割样跳痛,走路跛行等。
1.2.3检查:①臀部触诊急性期可有肌紧张或痉挛,局部肿胀,慢性期可见肌萎缩,梨状肌深压痛,可有放射痛。②直腿抬高试验在0~60°出现疼痛,超过60°反而减轻。③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t)Pale实验:病人坐位,双膝合拢后用力对抗术者双手向内的推挤出现肌力弱,疼痛加重为阳性。⑤X片、CT检查排除腰椎病。
2治疗方法
本手法的操作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体现而采用对症的临床手法治疗。①舒筋通络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于病人患侧,运用掌揉法及四指揉法自腰骶部至臀部及下肢之后外侧,以放松肌肉。然后点揉气海俞、关元俞、大肠俞、秩边穴、髂后穴、臀外穴、环跳穴、殷门穴、委中穴、承山穴、昆仑穴、太溪穴以达疏通经络之目的。②消肿止痛法:针对梨状肌肿胀疼痛者可用拳面垂直压右梨状肌的条索处,持续用力加压1分钟,以消肿镇痛。③弹拨松解法:医者顺患侧梨状肌表面投影,用拇指指腹在病变部位顺肌纤维方向左右弹拨,边弹拨边移动,当触及到挛缩粘连的条索状结节时,可适当加大拨动力量,再分筋理顺循序按压3~5遍,力量先轻后重以达松解粘连之目的。④解挛法:如有梨状肌痉挛挛缩者,医者可用2、3、4指端按于环跳穴下方下压至梨状肌下缘再向上推使其解挛松弛,亦可是医者一手2、3、4指腹压在梨状肌结节上,另一手握踝关节,并屈曲膝关节至90°,使髂关节内旋、外旋各15次。⑤斜扳按压法:医者用拇指按压在梨状肌止部即股骨大转子尖处,余四指放在臀部,另一手提起患肢膝部,向患肢后侧斜扳,同时拇指用力按压,一般1次即可感跳动,再用拇指点揉环跳、殷门等穴以使肌肉松软。⑥拨穴除麻法:如果患肢有麻木感可施此法。如果股外侧麻,拨髂后穴;股内侧麻,拨股内收肌根部;小腿后方麻者拨委中穴;小腿前外侧麻者,拨阳陵泉穴;足背麻者,拨昆仑穴。⑦调和气血整理法:以掌推掌揉法施于患肢,然后以拍打法为主,用双掌虚拍患部,先轻后重,以达调和气血之用。
3临床结果
3.1疗效标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无反复;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除,劳累后稍明显,但不影响正常工作,休息;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
3.2治疗结果经过1~3个疗程治疗痊愈者70例,达70%,有效者30例。达29%,无效者2例,达1%。
4典型病例
陈某,男,35岁。左臀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3周。3周前参加篮球比赛时不慎跌仆。当时仅感左臀部不适,第二天加重,伴有左下肢放射性疼痛。查:左臀部梨状肌深压可触及高起“条状”硬物。压痛阳性并向下肢放射,左直腿抬高试验30~60°。疼痛加剧,但60°以上疼痛减轻。诊断为“左侧梨状肌损伤综合症”,用上述方法治疗25次后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
5讨论
梨状肌综合征多数由于劳累内挫,跌仆扭伤而致经络受损,气滞血瘀,或风寒湿邪侵袭患处流注经络而致气血痹阻,不通则痛。由于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位置关系密切。当梨状肌损伤后易致压迫坐骨神经。出现腿部麻木,疼痛症状,治疗宜促进血液循环,使局部的充血、水肿减轻,消除对坐骨神经的压迫,运用上述对症治疗手法,直接针对受损的部位及引起的相应症状可以起到疏经通络,活血止痛,促进局部充血,水肿助吸收,减轻对坐骨神经的压迫,使症状得到缓解和消除,是一种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