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阳光里

2008-09-01 10:23唐师曾
大学 2008年8期
关键词:饭盆卡帕简氏

唐师曾

一直到现在,一想到北大我就饿,那时候每天晚饭吃五个馒头还顶不到晚上十点,跑回宿舍发现挂在床头毛巾口袋中的馒头被同屋的饿狼吃了,仅剩下搪瓷饭盆空空如也。于是我自己也像觅食的猛虎悄然潜行,见别人桌上有什么吃什么,连大茶缸里的凉水也不放过。

那时大饭厅连存饭盆的地方都没有,所有学生不知为什么都用毛巾缝个口袋,装上吃饭的家伙,装在书包里或提在手中叮叮当当地四处乱走。据说这源于大革命中的串联,属于我军光荣传统。当时1979级以上的学兄学姐大多上山下乡经历过大革命,令我们这些刚出校门的万分景仰。偏偏我们37楼432、434一脉相通是个大套间,乌压压12条汉子几乎都刚离开高中不久,啸聚山林与兄姐们分庭抗礼,自称“西部财团”。为安定团结,系里调了一位二十五六岁的老大哥住到我的下铺,加强党的领导。

这老兄名叫王青松,来自河南信阳,原是地委机要干部,现为我班团书记。举手投足透着重权在握的稳重,自然更让我们敬重,乃至晚上我睡觉翻身都轻手轻脚心怀敬畏。他也时不时地与民同乐,甚至和我们比赛俯卧撑,可总是不得要领,有些隔阂。尤其是他十分用功,每天后半夜方肯归宿,磨磨蹭蹭弄上半天,洗脸烫脚悠然而睡,天长日久犯了众怒。先是有人在门框上放皮鞋、笤帚砸他,以后加码到一盆凉水。人多势众争强斗狠,最终将学校发给每人一个的方凳同时翻过来,四十八条腿一齐朝上码在地上,我身居上铺负责关灯,黑灯瞎火摔他个鼻青脸肿,即使面对如此暴力的恐怖活动,他也不急。

在国际政治系,我始终算不上专心致志的学生,各种火炮的口径、射速和发射方式远比种种拗口诡谲的政治词汇更令我神往。历史系罗荣渠、国政系王炳元的战争史我最感兴趣,偶尔还跑到红山口的军事学院去偷听。好在北大民主科学、自由容忍,干什么都没人管,各班没有固定教室,更方便了我这样不务正业的流寇四处乱走,边走边听。

天长日久校园内渐有虚名,物理系1979级一位姓黄的学兄慕名而来和我探讨航空母舰的前甲板,力学系去38军坦克6师考察,也捎上我。尽管我也亦步亦趋跟在同学屁股后面钻图书馆,可“其东走者同,所以东走者异也”。抛开老师开的必读书目,英国《简氏武器系统》《简氏舰船年鉴》等成了我的宠物,一套40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尤令我终生难忘。我被历史照片无与伦比的说服力所震撼,由此对课本中种种费解的阐述产生怀疑。

在北大图书馆,一个叫罗伯特•卡帕的战地记者闯进我的生活。这位 18 岁考入柏林大学政治系的小伙子一毕业就赶上纳粹上台镇压学生,他身背相机逃往西欧,与海明威并肩参加了西班牙内战。二战中卡帕拍摄了包括诺曼底登陆在内的所有重大战事……直到1954年在越南踩响地雷,还不忘最后一次按下快门,含笑死去。我把卡帕的好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伯格为他写的悼词抄在日记本上:“他不仅留下一部战争编年史,更留下一种精神。”两杯黄汤落肚,我总是产生我是卡帕转世的错觉,仿佛我真的经历过卡帕经历的一切,连身上的臭汗也带着卡帕身上才有的老公羊特有的刺鼻味。

北大独有的教育体制帮我辨认出自己潜在的个性并得以发展,科学让我受益,民主给我希望。每当遭受挫折心情不佳,我都会哭丧着驴脸躲回北大,狂奔一番、大哭一场,看看和我一样的北大同类,在北大阳光里体验民主、科学、自由、容忍,然后再勇敢诚实地面对人生。

猜你喜欢
饭盆卡帕简氏
宠物饭盆也要天天刷
爱臭美的雪琪
兄弟
文斯诉上海卡帕商标侵权
再近一些
俄国军费增速创十年新高
埋葬豪车
长白山上的“百慕大”
罗伯特.卡帕:失焦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