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研究

2008-08-30 04:30
中国经贸 2008年6期
关键词:国际化资源企业

张 宁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自中共十三大时起,中央就提出了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精神,1998年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10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不断攀升,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但同时也应看到,一直以来中国对外投资的方式多以国际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为主,目前,这些传统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中国对外投资进一步发展的要求。2006年,中国人均GDP达到2042美元,从投资发展阶段的理论和国际经验看,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开始步入国际直接投资的第三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对外投资将大幅上升,增速超过外资流入的增速,资金净流入额的增长开始下降。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看,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直接推动了企业的投资海外。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08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6821.77亿美元。人民币升值使得对外投资成本下降,企业对外投资积极性明显提高。加之近年来国际贸易争端频发,导致了中国企业出口前景不稳定,从出口转向对外投资便成为一些企业的现实选择。中国已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的新阶段,所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合作的现状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中国对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从时间上晚于利用外资,从规模上看远小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现在还处于对外投资发展的起步阶段。但近年来随着中国鼓励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内企业跨国经营能力的提高、外汇储备的增加和人民币升值的带动作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快速增长,200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为9亿美元,到2006年达到了211.6亿美元,2007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87.2亿美元。预计未来5-10年中国将可能出现对外直接投资高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推动了中国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到国际经济合作,反映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企业跨国经营能力的提升。在未来,有三类企业在境外投资方面还具有很大潜力。一是国有能源,资源企业,这些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国内资源供应,通过掌握上游资源,从相关原料价格上升过程中获益;二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主要包括纺织、成衣、家电等,这些企业走出去是为了接近市场,缓和对外贸易摩擦;三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包括通讯、IT等,这类企业走出去是参与全球竞争,通过全球市场分摊研发成本。

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和投资主体结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比较齐全,但主要集中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这四个行业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70%以上。中国商务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94.6亿美元,占投资存量总额的21.5%。采矿业179亿美元,占19.8%,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金融业156.1亿美元,占17.2%,其中银行业存量123.36亿美元,占金融业的79%。批发和零售业即进出口贸易类的投资129.6亿美元,占14.3%。具体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其中采矿业主要是中国的一些资源寻求型企业对一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如中东地区和南美、非洲国家,这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减轻国内的资源、能源压力,体现出中国采矿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技术竞争优势。而其他很多商业服务和批发零售企业的对外投资,是市场和低成本寻求型企业对发达国家周边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将工业制成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实行迂回式的间接出口,投资领域还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另外,近几年金融领域特别是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这与中国几大银行的陆续上市、其经营机制迅速改善和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提升有密切联系,表明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81%,私营企业占1%。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中央企业占82%,地方企业占18%。说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主要依赖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作为中国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市场主体,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能力还很弱,还不具备成熟的国际竞争力。

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和地区分布。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这两个地区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90.2%。在中国对外非金融投资存量中亚洲为479.7亿美元,占63.9%。拉丁美洲存量196.9亿美元,占26.3%,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巴西,秘鲁,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非洲25.6亿美元,占3.4%。欧洲22.7亿美元,占3%。北美洲15.9亿美元,占2.1%。大洋洲9.4亿美元,占1.3%。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地区分布,可以发现对外直接中很大一部分集中在自由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3个自由港聚集了投资存量的81.5%。而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很大比例来自这些自由港,4个自由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萨摩亚,毛里求斯)对中国直接投资额占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的1/4左右。由这两方面数据不难推断出中国对这些自由港的投资中很大部分又以假外资的身份流回到了中国,享受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些优惠政策。所以研究对外投资的区域分布中应考虑这一因素,做出相应剔出。如果剔出以上因素,可以发现,中国真实的对外直接投资在非洲、北美和欧洲实际占较大的份额。其中对欧洲和北美的对外投资主要是中国技术和效益寻求型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以建立技术研究中心、营销管理中心等,可以充分利用其技术研发外溢效应和聚集效应。对非洲的投资和兼并则主要出于其战略性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等。

其他对外经济合作方式的发展。中国在其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形式方面,在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领域发展较快,并且合作项目呈现大型化趋势,而在对外设计咨询领域发展缓慢,整体规模较小。中国对外工程承包的完成营业额由1989年的16.8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406亿美元,平均每个项目营业额也由54.3万美元,增长到274.6亿美元。截至2007年底,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2064亿美元,签订合同额3295億美元。对外劳务合作的年营业额由1989年的2.02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7.7亿美元,2007年中国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7.2万

人,2007年末中国在外各类劳务人员达74.3万人,对外劳务合作是运用国际市场吸纳中国富余劳动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对外劳务合作的长足发展部分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在对外设计咨询方面,发展速度较慢,而且一直份额较小。对外设计咨询的完成营业额在1995年仅1.33亿美元,2007年也仅4.9亿美元,年均增长仅8%左右,远落后于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发展速度,表明中国在设计咨询等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还不具有充分的竞争优势。

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发展对国内理论和对策研究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借鉴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基本思想,结合中国对外投资的实际特点与实际障碍,寻找更深层次的理论联系,综合现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形成较全面的框架,对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提出具体可行的思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发达国家不同,在更大意义上是一种国家行为,而非企业行为。是国家为了自身经济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而提高本国综合实力的结果。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政府行为对企业的影响极大,投资行为具有不成熟、不典型的特征,民营企业国际化的能力很弱,对外直接投资很少。中国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研究的重点应该是企业国际化战略和模式,以及对外投资的经济效应和传导机制的研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有其不同的特征和路径选择,很难完全套用现有的国际化理论。由于战略目标、市场选择、市场进入方式以及行业选择对跨国经营成败会有重大的影响,所以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和模式的研究很必要的。另外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演进,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和就业具有一定的效应,也应作为关注重点之一。

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外投资与合作的领域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传统领域向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等领域拓展。中国对外投资的未来行业导向上应集中在重要资源、电信、家电、石化。纺织、汽车、中档技术水平的加工组装制造业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等领域。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推动在资源富集地区进行能源资源开发、农业项目综合开发和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建立稳定可靠的能源资源供应保障。

二是对外投资方式由的建点办“窗口”向投资办厂带动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形式转变。积极开展对外跨国并购,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全球整合资源链,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资源,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

三是拓展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规模和功能,积极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等合作方式。境外经贸合作区成为中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对外投资的重要举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是指在国家统筹指导下,国内企业在境外建设的或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辐射和带动能力强、影响大的加工区、工业园区,科技产业园区等各类经济贸易合作区域。自2006年海尔在巴基斯坦建立的第一个合作区,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建立1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从政策、资金、配套服务等方面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通过境外加工贸易等方式,可以有效释放中国已经形成的充足生产能力,规避贸易壁垒,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

四是由政府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中国企业国际化服务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境外投资法制建设,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强化服务。同时要尽快加强金融等政策扶持。具体包括,取消不必要的管制,提高用汇和汇出的便利化程度加快外汇市场产品开发,方便跨国企业规避汇率、利率等风险;鼓励国内金融机构设立和发展境外机构,充分利用区域性金融平台,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等。

五是有序推动对外间接投资。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等方式,拓展境外投资渠道,逐步形成以企业和居民为主体的对外间接投资格局。

在对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的具体措施方面,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课题组(2007)的研究认为,根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又可以将现阶段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归纳为4大类22种基本模式。一家企业在不同阶段会采取不同模式,亦可能同时采取多种模式。一是市场国际化战略(主要为获得市场)的基本模式,包括10种模式,分别是①国内名牌自建销售网络走出国门;②收购企业获得海外销售渠道;③国内优势企业先建销售网络、再建生产基地,开拓国际市场;④自建研发基地,开发适合当地市场产品;⑤国内领先企业并购重组跨国公司业务,全球资源整合,成为跨国公司;⑥全球专业化的OEM制造商;⑦程承包和劳务输出;⑧跨境服务全球化视角下的业务拓展;⑨外贸新做法:全球采购与销售;⑩应对贸易壁垒的新举措:境外设厂。二是技术国际化战略(主要为获得技术)的基本模式,过去中国企业多通过在国内合资、合作,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获得技术。随着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逐步深入,一些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类企业,开始通过主动走出去的国际化方式获得技术。包括①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跨国购并获得技术进入新领域;②传统企业通过跨国购并获得技术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③技术型企业境外建立研发机构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④高新技术优势企业境外建立研发机构,实行研发业务的全球化运作。三是资源国际化战略(主要为获得资源)的基本模式,这类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是获得或控制境外自然资源,战略目的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高企业在国内的资源供给能力,引进海外资源,利用国内生产能力,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利用海外资源和海外生产能力,开拓海外市场。此类国际化主要有五种基本模式:①国家能源公司收购海外油气资源满足国内需求;②国家能源公司收购海外石油公司获取系统性资源;③能源外贸企业收购海外炼油资产实现业务转型;④国内优势资源型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开拓资源所在国市场;⑤国内优势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和国内生产能力满足国际需求。四是资本国际化战略(主要为获得国外资金)的基本模式,根据企业背景和上市目的不同,中国企业资本国际化的主要模式有三种:①大型国企海外上市融資;②民企绕道海外上市融资;③新技术公司;与海外资本共成长。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财贸所)

猜你喜欢
国际化资源企业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2018上海企业100强
资源回收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