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社科院《房地产蓝皮书》的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记者就“蓝皮书”中的观点,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上海证券报评论部主编时寒冰。
“拐点”已成事实
时寒冰:“蓝皮书”的观点很可笑。第一,“蓝皮书”的观点自相矛盾。如果对照一下“拐点”说,“2008年中国房价上涨幅度将大大低于2007年”,这本身就是“拐点”的特征。他们是不是把“拐点”和“极点”的概念弄混淆了?学过高等数学的人都知道,“拐点”并非是指由上升转为下降、由下降转为上升,而仅仅标志着上升或下降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如果由上升转为下降、或者由下降转为上升,应该是“极点”了。
第二,即便2008年房价没有下跌,而仅仅是社科院专家形容的“2008年中国房价上涨幅度将大大低于2007年”,实际上,这也意味着房价出现“拐点”甚至步入跌势(极点)了。道理非常简单,2008年的通货膨胀比2007年高得多。换句话说,2008年的货币比2007年大大贬值了。
第三,目前,深圳、广州等地的房价已经明显下跌,深圳市的房价甚至可以用暴跌来形容,有的楼盘跌幅甚至超过了50%,这种势头正在向全国蔓延。就连一直唱多房价的潘石屹也惊恐地表示,地产商将“保北京、上海的项目”。房价下跌已经让一部分开发商变成了惊弓之鸟,如果像“蓝皮书”说的,2008年出现拐点的可能性不大,地产商如此惊恐岂不成了笑话。
茅于轼:既然“蓝皮书”说的是“可能性不大”,就说明还是有可能的,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我认为“蓝皮书”也没有完全否定房地产有“拐点”。
“拐点”是一个新闻词汇,不是经济学用语。经济学讲的是供给和需求,有人提出的房地产市场存在刚性需求的说法是不对的。大批人口涌进城,对房子的需求是不会增加的,也不会因为这些人抬高房价,因为他们没有钱,也没有能力买房。能买得起房的都是高收入的人。
银行风险已被转嫁
时寒冰:房价下跌银行是不会死的。银行前几年贷出去的款肯定是安全的,这一点毫无疑问。唯一有风险的,是2007年房价最高时贷出去的资金,但这时的房贷首付已经提高了。至少,房价跌40%对银行不会有太大影响,银行大不了回收一些房子。开发商等不到房价再次上涨的那一天,但银行可以,银行有足够的资金和耐心等到那一天。真正要当心猝死的是开发商。两年不开发土地收回,政府可以接着拍卖。这点钱用于补偿银行足够了吧?怎么能说银行先死呢?不客气地说,银行后面站着国家这个大靠山,即使开发商死上一百次,银行还会好好地活着。
易宪容:“银行先死”的言论早就不值一驳了。某些人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要挟政府的房地产政策,这是非常荒谬的。银行的钱不是只贷给房地产开发商,它还会贷款给众多企业。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其实只占全部贷款的10%。即使这10%都收不回来又能怎么样?应该不会导致银行倒闭。
诚如,现在大部分买房人都是通过银行信贷购买的,按揭首付一般都在30%以上。房价下跌,买房人放弃所持有的住房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会给买房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至少会损失30%的首付。除非买房人完全丧失了工作或支付能力,他们才会考虑放弃持有。既然买房人不会放弃持有的住房,房价下跌的风险早就由买房人承担了。危及银行金融安全也就无从谈起。
茅于轼:房价下跌对银行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但银行已经把风险转嫁给了买房人和建房人。事实上,无论是买房的还是建房的,好多人都撑不住了。现在买了房用于自己居住的人问题还不大。主要是那些投机买家,尤其是借钱投机买房的人,如果房价降了,利率高了,他们就有可能抛售手中的房子。如果这些投机买家和建房人破产了,风险就会转嫁到银行。
房价不是以成本定价
时寒冰:生产成本高了,商品售价就一定高吗?不,这取决于成本的转嫁能力,这要看市场状况。在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时候,由于供大于求,成本很难顺利传递到售价当中,企业常常要通过压缩自身利润对上涨的成本进行消化。如果企业没有消化成本上涨的能力,就可能面临破产。反之,在卖方市场,成本上涨会顺利传导到售价中。
现在,商品房市场正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开发商转嫁成本的难度正在大大增强。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决定商品房成本的最重要因素——地价,正在下降甚至是大幅度下降。这远远抵消了劳动力成本、建材成本的增加等因素。因此,所谓成本增加,商品房价格就不会降的结论是非常荒谬的,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易宪容:我认为,房价不是由土地价格决定的,而是房价决定了土地的价格。如果市场预期未来房价会出现逆转,房地产公司是不会冒险进入这个高风险行业的,更不会以高价拿地。
茅于轼:房价是需求拉动的,与成本没关系,地价越来越高也是这个原因。房价减去建筑成本(钢筋、水泥、人工费等)就是地价,房价高就是高在地价上。我们可以去小城镇看看,那里的房子还是两三千元一平方米,地价便宜房价也是上不去的。北京上万元一平方米的房子,并不是钢筋水泥涨价,是地价涨得太高了。(摘自2008年6月3日《新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