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娜 邢立达
1980年,地质学家小阿尔瓦雷斯在意大利的古比欧考察晚白垩纪—古近纪界限的沉积层,这是一层只有10厘米厚的黏土层,它与下面的白垩纪、上面的古近纪的地质层全然不同,它来自当时的海底沉积,里面包含了一些极小的浮游生物化石。这一黏土层即将揭示一个巨大的秘密,不过,小阿尔瓦雷斯还没有注意到这点,此时他只是想知道这薄薄一层到底需要多久的时间来沉积。
小阿尔瓦雷斯取了些样品,准备带回去跟他父亲商量。他父亲阿尔瓦雷斯是美国著名高能物理学家,当他看到小阿尔瓦雷斯拿回来的样品并听到绘声绘色的描述之后,一个有趣的念头产生了。他想到,脚下的地球常有陨石落下,它在大气层中燃烧成灰尘,然后就同天女散花般,慢慢散落而沉积在地上。而几亿年来,“欺负”地球的陨石数量似乎很平均,说不定通过测定岩石中陨石所含有的稀有金属的含量,就可以估算出岩层的沉积速度。但测量的结果却让阿尔瓦雷斯父子大跌眼镜,这层黏土层里的铱含量竟有几十毫微克,比普通岩石高出30~160倍!
古比欧岩石样本中含有异常多的铱,是不是可以说明白垩纪晚期的陨石特别多?或者是有一颗大如小行星的陨石落地?阿尔瓦雷斯父子深知这个猜想意义重大,于是四处测量相同地质层中的铱含量,发现果然该地质层的铱含量都很异常,而且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于是,阿尔瓦雷斯父子提出了恐龙灭绝的一个新假说——小行星撞击说。
6500多万年前,统治地球的庞大恐龙家族仿佛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对于这个谜团科学家们提出了众多的假说,据不完全统计,光公开发表的就有100多种,影响范围比较广的当属小行星撞击说了,此外还有一些比较著名的假说:
“性别失调论”。由于天气寒冷,雌龙会孵出大量的雄性小恐龙,慢慢的,恐龙世界的雌雄比例严重失调,随着雌性恐龙的逐渐减少,恐龙家族也就走向了灭亡。不过,海龟等爬行动物的性别也受温度调控,为什么它们就能幸存?
“中毒论”。提出这个观点的人认为,地球从白垩纪开始,被子植物开始快速发展,其中不少植物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毒素,恐龙由于没有辨毒能力,最终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不过,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灭绝的500万年前已经可以见到,该假说无法解释为何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
“哺乳类竞争论”。在中生代后半期,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支持该假说的人认为,这些哺乳类在生存竞争中,不但与恐龙争食,而且还经常偷食恐龙蛋,并最终致使恐龙绝了后。
“温血动物论”。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气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它们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恐龙过于庞大的身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很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
其实,恐龙的灭绝,肯定是由诸多原因而导致,其中地外的撞击可能是一高剂量的催化剂,而恐龙本身,它们高度特化,在环境的剧变下最终导致灭绝,这是当前古生物学家们的普遍观点。
食鱼的重爪龙
当比尔·沃克挖掘到这个像镰刀状、尖端如短剑的爪子时,吓了一大跳——它超过了30厘米!古生物学家给这个恐龙命名为“沃克氏重爪龙”,原意为坚实的利爪。沃克氏重爪龙的爪子比较其体躯而言真是庞大。这种恐龙估算大约9~10米长,3~4米高。有趣的是,它可能是以吃鱼为主食的,因为在它胃部的地方发现了鱼的残骸骨骼,到现在还不能确切地知道是否有其他种类的恐龙也是吃鱼的──但是要再次提醒的是,人们对恐龙的食性所知还极为有限。沃克氏重爪龙的牙齿和上、下颚与鳄类极为相似,它非常可能是生活在水边,或者能够潜入浅水中,用它可怕的利爪来捕食鱼类,就像是如今的大型灰熊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