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为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奋力拼搏

2008-08-06 10:50石宗源
山花 2008年7期
关键词:工业化贵州发展

石宗源

推进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问题,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实际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五化”,其中工业化是“五化”之首。一年多来,我省工业化进程有了明显加快,但对于如何走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尤其是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如何处理好保住并发展我省的青山绿水与加快工业化的关系方面,看法和意见还不尽一致,实践还在不断探索之中。我们应该通过深入研究、不断实践、开拓创新,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如何走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统一思想。

一、工业化进程是影响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因素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是锦涛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全部工作的根本主线。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确定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两步走”的总体构想,提出确保2010年以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左右。应该说,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既有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又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难,需要全省上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进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

第一,通过工业化带动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在较短时期迅速提升,是国内外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经济具有联系效应大、带动能力强、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在一个地区的经济起飞阶段,其增长速度主要是由工业的发展所决定的,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就国内来看,如深圳市,1980-2006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7.4%。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9221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1位,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了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外贸出口、海洋运输等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城市。深圳的发展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加速推进工业化的过程,1980-2006年深圳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了38.2%,并由此带动了深圳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此外,我国东部发达省份像山东、中部的江西等省,也都是通过工业发展实现了迅速起飞。就国外来看,如韩国,原先是一个以个体农业为主体的国家,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韩国抓住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制定了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生产总值从1960年的82美元增加到1990年的6482美元。新加坡、日本等国家也都是通过工业化在较短时期迅速实现起飞的典型。

第二,由于工业化进程的迟缓,造成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仍比较滞后。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2007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800美元。但总体上看,目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比较落后。2007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6817.5元,在全国排倒数第1位;城镇化水平28.2%,在全国也处于挂末位置。我省还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2007年农村还有绝对贫困人口216万(比上年减少39万),低收入人口388万,共为604万。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是全方位的落后。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有历史的、自然的、地理的因素等。但就发展自身而言,工业化水平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工业化水平低是我省发展落后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水平低而造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带动和促进能力差。1990年至2006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全国为58%,我省2007年仅为37%。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表明,2005年我省工业化综合指数为13,低于全国水平37个百分点,排在全国倒数第二的位置(仅高于西藏),还处在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

第三,加快工业化进程,可以推动我省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较好较快地解决。一是推动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强调,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三农”抓“三农”,而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这其中就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来促进“三农”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同时注意一定用工业的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工业要反哺农业,前提是工业必须有大发展,自身有强实力。二是推动发展服务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的省份,服务业也越发达。如旅游业,我国发达省份的实践表明,凡是经济大省基本上都是旅游大省。就旅游抓旅游是很困难的,必须把旅游业的发展与推进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在旅游业发展中加快具有贵州特色的旅游商品的生产。三是推动解决就业问题。我省就业压力很大。当前,全省城镇每年只能新增就业17至18万人。如果按每个农村劳动力耕种4亩土地计算,我省农村需要转移劳动力约980万人,目前还剩约400万需要转移,而且每年将新增农村劳动力约50万人。对于这些人口的就业,搞劳务输出是一条途径。只有加快推进工业化,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问题,是制约我省小康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2006年,在全省农民收入来源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只占45.6%,同比下降3.5%。可见,当前我省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来自二、三产业。

总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在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中,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增强历史使命感,尽快把我省的工业化水平搞上去,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做大做强全省经济,进一步提高全省综合竞争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奋力拼搏。

二、贵州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切实遵循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注意从贵州实际出发,发挥后发优势,走出一条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注意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一)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基本目标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两者也是辩证统一的,工业文明不发达,生态文明也谈不上;生态文明决定了新型工业化的基本方向,生态文明遭破坏的工业化,是与新型工业化

道路相悖的,是我们必须摒弃的。我多次强调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并不是说不要发展,而是要科学发展,谋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推进工业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内在要求。如果违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这样的工业化坚决不能搞。绝不能把灵活宽松的环保政策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

应该看到,经过历届省委、政府和全省各族干部群众长期艰苦努力,我省生态建设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9.93%,这样的成果确实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继续努力。但也要看到,我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而难以修复,有的甚至无法修复。因此,必须按照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要求,寓生态建设于资源开发之中、融资源开发于生态建设之中,继续推进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

(二)更加注重发挥资源优势。贵州资源丰富,资源组合良好。这是我省的一大优势,也是我们推进工业化的有利条件。走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重视做好资源的科学、有效开发和利用这篇大文章。如果我们能够把我省能源、矿产、生物、气候、旅游、文化、人力等资源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好,推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那么,我省的工业化水平必将会得到大大提高,经济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也将会得到大大提升。但应该注意的是,发挥资源优势,必须树立科学的资源开发观,一定要倍加珍惜资源,避免陷入单靠资源谋发展的“比较优势陷阱”之中。在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开发资源与保护资源并重。比较起资源贫乏的地方,拥有丰富资源无疑是非常宝贵的。但并不是所有资源丰富的地方都发展起来了,如赞比亚、圭亚那、加蓬等国家就十分贫穷。资源过度开发,必然使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毕节试验区当时的情况就是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过度开垦,引发生态恶化、人民贫困。自然资源多数都是不可再生的,用一点少一点。我省的万山特区,以前是全国著名的“汞都”,现在也枯竭了。目前,瓮福、开阳、息烽三大省属磷矿的矿产储备也正在下降。按目前的开采速度,息烽只能开采20年,开阳还能开采40至50年,而且开采难度、开采成本都将不断上升。因此,要注意在开发中保护,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现在,我省资源性工业的最大问题是,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走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资源性工业企业来说,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必须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逐步改变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的局面。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省工业化的水平就必然会有一个很大提高。因此,我们一定要把资源的保护放在第一位,坚决杜绝破坏性、掠夺性、毁灭性开发。否则,既不利我地方,又不惠及群众。

第二,要坚持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并重。资源开发不仅仅是自然资源,还要注重旅游文化等人文资源。旅游文化产业,具有创造产值、扩大就业、促进开放、宣传贵州等诸多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文资源的价值会越来越重要,将成为一个地方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我省丰富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是我们培育新兴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能,是我省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利用这些资源,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另一方面要围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相关工业产业的发展。

第三,要坚持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并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到哪里、配置给谁,主要应该由市场来决定,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市场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必须同政府宏观调控这一只“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起来。政府应该通过市场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积极引导和推动资源向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资源利用率高、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优势企业集中。对于圈占资源、滥采乱挖的掠夺式开采,一定要依法收回。

(三)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农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同时农业本身又不断现代化的过程。由于历史原因,我省城乡发展被分割开来,二元结构凸现,城乡差距十分明显。这一问题不但制约了工业发展,也使“三农”问题十分突出。要解决“三农”问题,就“三农”来抓“三农”是没有太大出路的。根本出路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工作中,要坚持以下三条:

第一,坚持工业与农业统筹考虑。农业是我省经济发展之根和基础,它不仅可以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还为工业提供原料、市场和要素。我省“老干妈”辣椒之所以能销往全球各地,优质、充足的辣椒原料是有力的保障。大量事实表明,发达程度越高的国家,农业发展水平往往也高。比如,2005年全世界谷物总产量为22A亿吨,美国就生产了3.66亿吨,占16%。反过来,工业也为农业提供支撑,种子、化肥、机械、农资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离不开工业。

第二,坚持城市与农村统筹考虑。我省城乡差距大,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达4.5倍,居全国首位。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对农村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很弱。当前,全国已经总体上进人了“以城带乡”的阶段。我省要实现“以城带乡”,就必须走发展壮大城市之路,而这离不开工业化。同时,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坚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统筹考虑。农民问题是“三农”的核心问题,是我省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一块“短板”。没有全省2852.8万农村人口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要把这个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城镇居民特别是城镇贫困居民的生计和生活问题,只有解决好现有城镇居民在就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我们才会有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来解决好进城农民的问题。

(四)更加注重创新发展。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一方面,不少原来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从根本上说,靠的是创新,包括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等;另一方面,我省工业目前仍处于国内外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主要原因是不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从而在竞争中受制于人,处于被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全面实施差异化创新战略。

第一,推进思想观念创新。解放思想是推动一切工作的“总阀门”。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

革发展的进度。推进贵州特色新型工业化,必须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坚持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大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通过不断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拓宽工作思路,寻找更多更好的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办法。当前,我们与发达省份的差距,带根本性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这方面的差距每缩小一步,就必然会使我们的工作和发展前进一大步。

第二,推进科学技术创新。新型工业化在本质上是技术进步主导的工业化。每一项重要科技成果的出现,往往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推进贵州特色新型工业化,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坚持“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方针,充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以科技进步与创新大力推进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推进制度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制度创新往往更带有根本性。我省许多企业,做不大做不强,制度缺陷是一个带根本性的因素。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推进管理创新。要多渠道落实改革成本,努力完成新一轮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尤其要在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优强企业。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更加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走贵州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是建立在高素质劳动者基础之上的。20世纪40至5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大量吸收外国资本,以求经济迅速发展。然而,20多年的发展实践并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与此同时,德国、日本等国家在二战后通过发展教育、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了经济奇迹。这说明,要促进经济更快地增长,仅仅增加物质资本是不够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口素质问题,既是一个发展手段问题,更是一个发展目的问题。贵州有3975万人口,是我们加快发展最丰富的资源。提高了3975万人口的素质,本身就是一种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工业化道路,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年来,特别是通过实施“两基”攻坚,我省人口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但横向比较,全省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并不理想,亟待提高。2007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1.5%,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吴邦国委员长今年5月6日至9日视察我省时,要求我们用两代人时间把贵州教育搞上去。我们一定要按照邦国委员长的重要讲话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为加快推进贵州特色新型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

(六)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这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的根本所在。走贵州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传统工业化过程中,由于机器生产替代劳动力,使得大量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贫困,是典型的“见物不见人”的工业化。这样的工业化,不符合我们党的宗旨,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坚决反对的。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贯穿于工业化始终,使工业化推进的过程成为民生得到不断改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招商引资和资源开发、土地征用、劳动用工等方面,都要始终坚持“护我环境、惜我资源、利我地方、惠我群众”的原则,把是否惠及人民群众作为一条底线。英国工业革命时“羊吃人”的历史绝不能在贵州重演,绝不能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来推进工业化。在水库移民、城建拆迁、土地征用等工作中,既要保证人民群众眼前的现实利益,又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长远生计问题。

三、加快推进贵州特色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途径

对于如何推进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近年来,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也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但从发展要求和全省的角度来看,应该注意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业化的领导。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全省各级党委必须重视和善于抓好经济工作,大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其中,就理所当然地要重视和善于推进新型工业化。今年7月下旬,省委将召开十届三次全会,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工作机制的意见,专题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问题。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在对我省工业化的建设和运行的指导和协调中,要注意增强科学性及有效性。全省各级党委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本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重大问题的综合协调,确保中央和省委的方针政策与各项部署的贯彻落实,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及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决策和管理、各方面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格局。

第二,继续下大气力抓好交通建设。吴邦国委员长今年视察我省时指出:“现代化首先要交通现代化。贵州要走出去,一条是靠交通,一条是靠教育。”要“用十年时间彻底解决交通问题,即用两个五年时间解决好交通问题”。交通是工业化的基础,推进工业化,必须有发达的交通作支撑。这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条基本经验。美国、英国在19世纪都进行了长时间的公路、铁路建设。我国发达省份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也都把交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贵州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交通问题更为突出,也更为重要。由于交通不便,极大地影响了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严重制约了我省工业化进程。在贵州,交通问题还是一个民生问题。贵州物价高,与70%商品由省外供给而物流成本高是直接相关的。这些年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我们把交通作为战略重点,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历史性跨越需要相比,交通仍是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必须锲而不舍地抓下去,力争用两个五年时间,彻底解决我省的交通问题。

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交通,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解决建设什么、怎样建设的问题。要在现有基础上,从全省发展的全局通盘考虑交通建设,着眼于建设立体化交通,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并举。要规划建设“4小时枢纽”、“5小时贵州”、“1小时贵阳”三大交通工程。科学规划建设从贵阳4小时左右就能到达长沙、重庆、成都、昆明、南宁和广州、北海港口以及直接进入东盟的快速铁路,真正建成我国大西南的陆路枢纽;抓紧规划实施“5小时贵州”,实现县县通

高速公路,从贵阳5小时左右就能到达绝大多数县城;尽快推动实施“1小时贵阳”,通过轻轨连接,实现从贵阳1小时左右就能到达遵义、安顺、都匀,把贵阳城市经济圈逐步发展成为黔中城市群。要根据我省煤炭生产的实际需要,研究和规划建设毕节一六盘水一黔西南州西部铁路货运专线,改善物流条件,解决我省煤炭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要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交通建设所需资金的问题,努力调动各方面建设交通的积极性。

第三,着力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经济起飞的发动机。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经济起飞要具备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资本积累率和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三个条件。所谓主导部门,它是一些处于支配地位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能够前向、后向、侧向地拉动其他产业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对经济起飞的作用,已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所验证。

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一个战略问题。我省现在有一些支柱产业,但不等于是主导产业。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科学合理发展资源型产业,以品牌资源整合为主线加快发展烟酒等轻工业,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基本目标大力发展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装备制造业。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结构布局调整,迅速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资源优势明显、产业集聚能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创造品牌诞生和成长的良好环境,发展拳头产品巩固品牌,扶植新兴产品创造品牌,开发尖端产品培养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贵州、走出中国,不断向外扩展目标市场。在主导产业这个问题上,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研究,开拓思路,能不能按照选定10多个主导产业部门、打造10多个重点产业基地、扶持10多户全国500强企业的目标来搞规划?比如,把电力、煤化工、磷化工、铝加工、烟草、饮料、医药、食品、航空、电子、装备制造业等作为主导产业,定一个分阶段的目标,一年抓几件实事,五年上一个台阶,这样坚持抓下去,就一定会取得新成效。

我省省情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发展程度不同、区域特色明显、资源分布集中。比如,煤主要分布在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黔西南州、遵义市,铝土矿主要分布在贵阳市、遵义市,磷矿主要分布在开阳县、瓮安县、福泉县、织金县、息烽县等。因此,推进工业化,不能一刀切,不能齐步走,应该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统筹考虑我省的工业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分类推进各地工业产业加快发展。

第四,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国有企业一样,非公有制企业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体,必须在大力发展国有经济的同时,下大气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于发展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问题,我来贵州工作后,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过。去年11月,我去企业调研时也专门调研了老干妈、神奇、益佰等几家非公有制企业。总的感到,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几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比较快的发展。2005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是27.8%,2006年提高到30.9%,2007年达到31.3%。但总体上看,我省非公有制经济水平仍较低,与其所应达到的水平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来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关于如何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央有“36条”,省里有“42条”。现在,我们一方面要真正把中央和省里的措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新的形势、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一些具体的有推动力的政策和措施,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在做好自己核心业务的同时,向上下游扩张,形成产业关联、资源匹配、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链。非公有制企业在做强做大的同时,要转变传统企业产权形式,创造条件走上市发展的路子,实现由家族式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变。当然,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持、扶持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管理,使其能够依法经营。

第五,千方百计改善发展环境。发展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推进工业化的生命线。因此,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环境立省战略,并把它作为五大战略之首。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内在动力是经济发展规律。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哪个地方的环境适宜,投资商就飞到哪里。我们所处的地理区位是无法改变的,优惠政策的空间也十分有限,因此,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主要靠发展环境。

政府效率是首要的发展环境。世界银行的一个研究报告显示,根据内资公司反馈的政府效率,我省贵阳市在全国居第87位,企业与政府打交道时间贵阳市平均每年为86.6天,在西南地区居第二位。要树立抓好软环境建设就是解放生产力的观念,大力营造支持有力和落实到位的政策环境、服务到位和办事高效的政务环境、依法办事和热情服务的法制环境、放心投资和安心发展的社会环境、崇尚实干和倡导致富的创业环境,努力在全省形成人人都是软环境、事事相关软环境、处处维护软环境的良好氛围。特别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好服务缺位、角色错位、职权越位的问题,实现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万能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变。

市场环境是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由于种种原因,我省市场环境还有不少问题。这集中体现为产业配套环境差,不利于企业专业化分工、实现规模经济,限制了企业做大做强。我省的振华电子集团,是有一定技术和科技能力的,它们生产的CDMA手机就很不错,但客观地说,由于外部产业配套能力弱,发展受到制约。因此,要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的要求,大力推进市场化,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六,大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企业家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体。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必须有一大批有魄力、有胆识、有眼光的企业家,经营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它的经济才能腾飞,国力才能强大。同样,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是企业的发展;一个企业的兴旺,关键是企业家的才能。因此,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有一支宏大的、有才华的、敢闯善拼的企业家队伍。

企业家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就我省来看,这些年来,在各个行业都涌现了一批企业家,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总体上看,我省企业家、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还十分紧缺。特别是缺少一批能够走出贵州、冲向世界的国际型企业家。这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体制机制有关。要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根本的是要建立一种机制,一种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建立这一套机制,实现承担风险和所得收益的对称、承担责任与拥有权力的对称、企业家的作用与所处地位的对称,造就一支顺应时代潮流、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家服务,与企业家建立一种沟通联系的渠道,真正为企业家分忧解难,为企业家创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猜你喜欢
工业化贵州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贵州,有多美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