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晶
黑格尔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青岛的欧陆建筑仿佛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为青岛奏响了一曲交响乐。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百年沧桑,也令这座城市以“万国建筑博览”的美誉蜚声中外。漫步青岛,随处可见展现出欧陆风情的经典建筑,它们从造型到细部设计,都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大陆的建筑流派与建筑艺术。
哥特式风格
“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而哥特式建筑却成为中世纪惟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哥特式建筑特别是哥特式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向联系起来,使得教堂整体充满了一种超凡脱俗,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
也许很多人对于哥特式建筑的最初印象来自于电影《巴黎圣母院》里高大而辉煌的教堂,而来过青岛天主教堂的人会对哥特式建筑有更直观的体验。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大教堂,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设计而成。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教堂两侧的钟塔高度为56米。据史料记载,圣弥厄尔大教堂拟建高度应有百米,然而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建成现在规模。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圣弥厄尔大教堂仍是青岛最高的建筑物,在驶入青岛的船只上,最先看到的就是这座教堂。
青岛的另一座典型哥特式建筑是位于八大关的花石楼。花石楼内墙为带有自然纹理的平度阔石,外墙贴有鹅卵石装饰,因而得名。
花石楼主体共分五层,有圆形塔楼和巴洛克式锥角塔尖及彩色玻璃,俄罗斯式圆角与方形主楼相互组合而成的建筑物正面造型,别致有序,有既可用于栽花,亦可用作晚间燃火照明的楼门台阶下花岗岩石尊,足见设计者之匠心。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
1900年建成的青岛火车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火车站站舍建筑平面为一字形,主体为两层楼房,由耸立的钟塔楼和大坡面的车站大斤两部分组成活泼不对称的立面造型。正立面右侧延续有低矮的钢架玻璃天棚站台长廊。高35米的车站钟塔沿用了德国乡间教堂样式,下部与地面垂直开有三排两组细窗,钟塔的基座、窗边、门边以及山墙和塔顶的装饰都用粗毛花岗石砌成。青岛火车站改造后总体上仍会保留德式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德国青年风格派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德国的艺术界兴起了一场“青年风格”运动,青年风格强调与大自然紧密结合的艺术,反对机械风格和大工业时代千篇一律的廉价艺术品的艺术风潮。说起青岛的青年派风格建筑,就不能不提到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这位建筑师以设计青岛亨利王子饭店音乐厅而一举成名,著名的青岛基督教堂也出自罗克格的手笔。
基督教堂坐落于江苏路15号,该建筑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厚重的花岗岩教堂墙基,有着与生俱来的凝重粗犷气质,令教堂突现出的外观轮廓清晰而简练,跃然出宗教建筑特有的美感。教堂钟楼高39米,登楼可俯瞰整个青岛,海天秀色一览无余。
欧洲公共建筑艺术风格
青岛的信号山南麓,巍然而立的一座19世纪欧洲公共艺术风格的建筑就是德总督府官邸旧址,现在的迎宾馆。其建造于1905至1907年,由德国建筑师设计而成。
迎宾馆是一座具有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吉堡式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气势宏伟,总建筑面积为4083平方米,高度为30米。以厚达60多厘米的外墙以黄色为基调,局部以花岗岩石料作装饰,正门墙饰以淡绿色、淡灰色花岗岩石,顶部石料雕以美丽的图案,于粗放之中见精巧。建筑整体体现了德国威廉时代的建筑式样和青年风格派建筑处理手法。据说,这种风格的房屋在欧洲大陆也不多见了。
丹麦特色建筑
公主楼是青岛八大关中的一栋特殊建筑,位于居庸关路10号。其外部由一组不规则斜顶屋面组成,具有浓郁的北欧式风格。绿墙白窗,掩映在雪松银杏间,宛如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
20世纪20年代,丹麦王子到青岛,经过八大关时见到此处景色怡人,濒临大海,适宜于度假修养,遂令丹麦驻青岛领事在此购地,为丹麦公主设计建造了这座风格独特的建筑。公主楼将简单明快的外部特征和传统艺术风格相结合,典雅的同时非常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