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2008-07-31 05:31解艳华
人力资源 2008年3期
关键词:京津冀毕业生办学

解艳华

高职人才需求旺盛

北京“十一五”规划把北京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到“十一五”末期,初步形成与构建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北京城市定位的转换,引发了新一轮的人才需求,其中高级技能人才需求量最大。预计整个“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技能人才总需求量预计为248万人,而现有技能人才仅为147.4万人;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总需求量为14.9万人,目前仅有5.9万人。

天津正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天津市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天津市一般技术工人的需求可达11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02%,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将达到32.2万人,年均增长率则高达9%。从2005年到2010年,天津大专以上专门人才的需求总量将从116万增加到137万。其中,信息、机械、汽车、商业等产业对技术人才需求的年增长率都将超出7%。

作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低地”,河北的城市化水平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都排在三省市的最后一位。河北省高、中级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未来技术创新和高效发展的瓶颈。2005年,全省全部就业人员中,拥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仅为1.81%,拥有大专文化程度比例也只有3.7%。从技术职称角度看,全省具有技术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仅为18.89%,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仅为1.73%,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为7.04%,具有初级技术职称的为10.1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不仅需要培养研究型、决策型人才,也需要执行和操作型人才;不仅需要理论型人才,更需要应用型人才。京津冀地区高职人才培养与需求状况分析显示: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决定对高职人才需求总量将不断增加,潜在需求趋势明显,但是,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显示,京津冀地区高职人才现实供给不足。

高职教育发展预测

2001年至2005年,京津冀高职教育发展迅速,表1中显示,三地高职教育招生、在校生、毕业生在普通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至2005年招生人数增长了近10万人,增长了近1.7倍,在校生人数增长了2倍。

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升高。据北京市教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本专科、研究生毕业全员初次就业率为89.30%,其中高职专科生初次就业率为89.14%,而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则为88.44%,高职专科生初次就业率首次超过了本科生。天津市2005年本科生就业率为89.90%,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8.03%,也紧逼本科就业率。这也说明高职毕业生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

灰色预测法是一种对含有不确定因素的系统进行预测的方法,它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即进行关联分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生成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序列,然后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从而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状况。其用等时距观测到的反应预测对象特征的一系列数量值构造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某一时刻的特征量,或达到某一特征量的时间。运用灰色模型预测法对未来几年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进行预测,得出预测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在未来的预测期内,京津冀地区高职教育在校生、招生数、毕业生人数总体将保持逐步上升的趋势。这与三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关,北京市、天津市未来将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这就需要大量的高职人才作为基础。而河北省作为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者,其人才培养方向也应该和京津地区趋于一致。

从人口变化角度来看,随着高职教育培养方式更加灵活,功能更加多样,高职院校将生源扩大到全社会。除应届毕业生外,往届毕业未升学者、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岗职工、退休人员等,都将成为高职院校生源。生源年龄结构从单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增加到包括中青年、老年人在内的多个年龄段的人口。

目前,区域高职教育仍是以数量为主的外延式发展,今后一段时间,京津冀地区高职教育将由比较注重规模的快速发展,逐步转向更加注重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和办学效益上来,从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主的内涵建设。

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1、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力度,实现多元化办学

高职教育不仅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而且能够给受教育者带来较高的教育投资收益率,有学者曾计算出,我国高职毕业生的个人教育内部收益率超过11.48%。因此,增加高职教育投资有利于形成地方人力资本,优化地方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目前京津冀地区高职教育办学经费短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职业教育耗资较大,集中表现在实习实训基地的投资比较大,单纯依靠政府或职业学校是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的,因此需要政府和多种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办高等职业教育。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天津市的职业教育坚持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天津市80%的高职院校由行业创办,形成了以行业办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而在经济投入上,天津市建立了多元化的创新机制。“十五”期间,财政教育经费投入28亿元,行业投入20亿元,民办资金注入3亿多元,引入外资1亿多元。如今,以行业办学为主的管理体制,多元化的投资体制,为天津市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可靠保障。据统计,天津市近年企业技术改造后充实的技术工人,94%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引进国外投资,进行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能解决高职院校经费短缺的问题,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国际化职业技术人才。

2、建立高职教育循环机制,实现高职教育资源整合

由于京津冀区域教育科技资源存在着不平衡性,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尤其是河北与京津两地的经济差距较大,为此,必须建立区域内高职教育和人力资本良性循环机制。例如,充分利用京津高校的人才和装备优势,到河北省开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同时通过访问学者、定向代培研究生和客座教授等形式帮助河北省高职院校培育优秀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也可组织河北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师和学生到京津高校和企业进修等。

建立京津冀高职教育信息网,通过网络,尽量搜集信息,使各级政府、用人单位及求职者能及时、准确地把握京津冀区域内高职教育发展动向,了解最新的教学模式和高职人才现状等。

另外,还应借鉴长三角地区的教育

资源共享模式,定期举行高职教育合作交流活动,举办高职教育发展的学术研讨;共同鼓励区域内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际教学合作,推动学分互认,师资互聘,联合办学、联合攻关等;共同调研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到三地毕业生就业政策协调一致,促进三地毕业生逐步实现无障碍流动,互相输送当地急需人才等。

3、组建高职教育集团,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

组建高职教育集团,企业、高职院校联合办学,一方面发挥企业产业的支撑作用,学校办学更贴近企业人才需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实行教学、培训、终身教育一体化发展,能够发挥职业教育的辐射功能。集团以高职教育为主,同时还可以对企业职工进行职业培训,开展继续教育,为城市下岗工人、待业人员以及农村转移的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这种产学资源的集合群体现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在京津冀地区,目前已形成了制造业密集地区,正在分别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产业和重化工业发展的三个集散地。三个地区能否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取决于能不能加快引进、培养和聚集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作为应对之策,三地政府应组织新建一批与中关村科技园区、滨海新区和曹妃甸工业区发展密切衔接的高职教育集团,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示范校建设、师资培训、专业建设和教材开发等,培养一批高质量、国际化、德才兼备的高级技工,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带动区域内经济发展。

4、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排除体制性障碍

能否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和人才自由流动,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打破阻碍教育资源流动的体制性因素。目前珠江三角地区已确立了在区域内轮流召开教育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以及教育厅办公室主任协调制度。由于区域教育合作涉及各级各类教育范围内的合作,而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密切联系,京津冀地区可以以高职教育为突破口,建立京津冀地区高职教育合作组织,成员由政府人员、专家、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等多方组成。同时赋予相应的行政调控,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权限。

教育合作组织必然需要冲破狭隘的地域观念,坚持在政府推动下的市场运作,充分认识到各地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和比较优势,主动开展互利合作,进一步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增强高职教育的经济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京津冀毕业生办学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最“叛逆”的毕业生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