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宏观调控作用

2008-07-30 09:58
卓越管理 2008年6期
关键词:传导市场化杠杆

王 臻

随着我国信用经济的发展,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加深,利率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对宏观经济调节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利率杠杆这种重要性,目前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还没有进行过全面深入的研究,诸如,有关利率杠杆的调节机制,传导机制,利率变动的经济效应,利率水准,利率与其他金融资产的相关性等重要问题,在理论上迄今尚未有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对实践中不断出现的这些实际问题,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因此,在宏观经济理论中,对利率杠杆的理论研究仍是最为薄弱环节,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将导致我国金融政策的重大缺陷,必将产生严重的恶果。在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控制利率水平及其弹性限度,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传导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率杠杆的宏观调节作用,无疑是利率理论的核心问题,只有抓住这一核心,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利率杠杆的调节理论体系。

我们知道,利率杠杆的传导机制是指利率水平调整以后,如何透过经济体制内的各种经济变量,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那么如何完善利率杠杆的传导机制呢?笔者认为一套完整的利率杠杆传导机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科学的利率水平设计。

(2)利率传导主体(商业银行、企业、个人)对利率水平和变动能够作出灵敏的反映。

(3)传导的方式不是直接传导而是间接传导,或者说不是靠行政手段,而是通过市场传导。

(4)传导的渠道,不是单一的而是纵横渠道结合。为此,要完善利率杠杆传导机制就必须实行商业银行的企业化经营,发展金融市场,建立多元化的金融资产结构,利用消费贷款方式扩大利率杠杆的调解范围,建立与健全保证利率杠杆传导的良性循环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

合理的利率水平设计是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宏观调控作用的前提。设计利率水平时除了要充分考虑资物价水平、资金供求变动因素、银行经营成本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社会平均利润率。当社会平均利润率上升时需要及时提高贷款利率。只有这样才能抑制企业的投资冲动,淘汰低效益的企业;否则,当社会平均利润率上升时仍保持低利率,由于较大的利益驱动,企业和个人就会不断的扩大投资并最终导致经济过热。在提高贷款利率的同时也应提高存款利率以保持合理的存贷利差水平。就我国两年来的宏观调控看,尽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经济增长速度似乎越来越快,房价越调越高,都是低利率产生的刺激作用结果。而信贷规模增长过快,是由于存贷利差较大,银行有放贷的利益驱动,与国家的调控政策相背。可见低利率对经济有刺激作用,要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当时的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

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

只要企业产权明晰,经营机制健全,就能减少企业在资金运用上的风险性,往往在借款时企业就会更多顾及因利率变化而引起的经营风险以及自身的实际偿还能力,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债权人——银行的利益;这也将有助于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一定程度上强化银行信贷风险,增强其经营积极性和开拓性,从而使全社会的信用程度均得到提高,这才能为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改革提供前提条件与基本保障。 通过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消除货币政策传导在商业银行层面的障碍,充分发挥利率政策的作用。由于我国信贷资金大部分都控制在四大商业银行,因此,只有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即可提高基层分支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要尽快促使经营策略向“效益立行”转变,在强化信贷约束机制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建立和完善信贷激励机制,推行以市场和效益为中心的新经营理念,把贷款营销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壮大资本金实力来化解和稀释信贷风险。在信贷策略上,不能盲目遵循“大城市、大企业”的策略,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搞好市场定位,完成从“争夺客户”向“培育客户”的转变,加强对企业、对市场、对产品的调查研究,加大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努力培育自己的基本客户群,培育新的、稳定的利润增长点。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市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中国人民银行已于2004年3月25日起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在该制度安排下,中央银行可在国务院授权的范围内,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在再贷款(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加点幅度。该制度的实施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于完善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提高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率市场化,顾名思义就是指政府完全或部分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使利率由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从而引起其上下波动。而利率作为货币体系的内在变量,又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因而利率市场化也指在一定时期内中央银行根据现实经济环境、经济政策要求,通过在市场机制调节下的利率政策效应来影响和促进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利率改革已成为国外金融业在不断研究的主题,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已取得了不少发展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 当前应积极创造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促进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首先要大力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促进整个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基准性利率的形成。市场化的利率信号是在货币市场上形成的,发展货币市场有利于使这一信号能够准确地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变化,形成可靠的基准性利率,以此为导向,及时调整贷款利率,最终放开存款利率,才能真正实行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发展货币市场,其重点应是尽快完善同业拆借市场业务。在货币市场的各个子市场中拆借市场的利率最能及时体现资金供求变动状况,对整个货币市场的利率结构具有导向性,因而发展拆借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

利率调整应具有前瞻性

由于货币政策从制定到发挥作用有一定的时滞,最短也要3个月,所以一定要提前采取调控措施,才能发挥起应有的作用。在这方面央行已有所认识,2O06年的第一次利率调整就反映了央行利率政策的前瞻性,根据金融指标的先行变化提早采取政策行动,以达到稳定币值和物价水平的目的,这与2004年10月底的加息明显不同。2O04年10月的加息是在物价指数连续三个月超过了5%(2004年7、8、9月份的CPI分别为5.3%、5.3%和5.2%),达到周期波动的最高点、货币供应与信贷增长率出现了下降趋势的背景下展开的,结果导致了2005年的CPI和银行信贷增长率更大幅度地下降,以至于2005年底还引发了人们对通货紧缩的担忧和对那一次加息的诟病。2006年第一次利率的调整是在信贷高涨的苗头初露、而且物价指数处于较低水平的背景下进行的,毕竟3月份的CPI仅为0.8%,在价格水平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通货膨胀迹象,因此,若按照以往的利率操作,以稳定币值为己任的货币政策似乎没有必要在此时采取紧缩性的行动。但金融指标的先行高涨,尤其是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冲动及流动性更强的狭义货币M1的增长率的大幅回升,表明经济在短期内存在物价上涨的压力,因此,及时小幅提高利率,在社会上造成紧缩的心理预期,迫使借款者谨慎地行动,对避免信贷的过度扩张和物价水平的上涨是有益的。但由于央行对物价上涨的趋势估计不足,利率调整的幅度明显不够。因此,在利率政策强调预见性的同时,必须根据物价上涨趋势,加大调控力度。

要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必须遏制通货膨胀

在通胀膨胀下,尤其是实际利率为负值时,会引起人们储蓄行为的改变,储蓄存款搬家,手持货币冲击市场,引起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剧烈动荡,严重时还会引起抢购和挤兑风潮的发生,影响到经济稳定,政治稳定。与此同时,在实际利率为负值的情况下,企业也会活跃起来,到处伸手寻找贷款,因为只要能贷到款,即使不生产也可以坐收涨价的好处。利率杠杆完全失去作用。因此,在现阶段我国应大力遏制通货膨胀,同时将利率提高到一个合理的水平。随着通货膨胀的消除,利率必然会有负变正,从而利率的杠杆作用也会逐渐变强起来。否则,若利率过低,企业投资冲动难以遏制,通货膨胀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当全面通货膨胀一旦形成,此时利率上调就会和通货膨胀交互攀高,给经济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我们应当始终把遏制通货膨胀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看。没有稳定的通货,便没有利率杠杆的有效作用。(作者单位 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

猜你喜欢
传导市场化杠杆
降杠杆引发股指冲高回落
判断杠杆哪端下沉的方法和技巧
骨传导自行车头盔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
Does a Junk Food Diet Make You Lazy?
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传导机理研究
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