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中的通货膨胀观察

2008-07-28 10:06
WTO经济导刊 2008年6期
关键词:全球性全球化能源

珍 妮

经济全球化第一次使通货膨胀的全球性传导成为了可能。而全球经济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以及国际游资投机炒作,则是引发本轮全球性通胀的根本原因。

目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具有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一直面临通货膨胀的难题,世界各国普遍关注。

2007年以来,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发达国家中,美国目前通胀率为4.4%,高出美联储1.5%-2%的预期目标一倍以上;欧元区通胀率为3.3%,创欧元问世以来的新高;日本通胀率已连续5个月上升,澳大利亚通胀率创下十年来新高。与此同时,许多新兴发展中国家也面临不同程度的通胀压力。印尼、新加坡、印度、泰国、沙特、南非、巴西的通胀率分别为6.6%、7.4%、7.8%、6.2%、12%、9.3%、4.5%,阿根廷、委内瑞拉均超过10%,中国也面临1997年以来最为严峻的通胀压力。转型国家中,俄罗斯的通胀率高达12.8%,独联体各国通胀率普遍走高,最高的乌克兰为9.2%。

经济全球化下出现的第一次全球性通胀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曾出现过三次大规模通胀,但其影响大多局限在部分国家或地区。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通胀问题较突出;80年代通胀的重灾区是拉美国家,平均年通胀率均超过80%,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玻利维亚和尼加拉瓜等国甚至出现三四位数的恶性通胀;90年代则是转型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通胀较为严重。而当前,各主要发达国家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均面临物价上涨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第一次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性通货膨胀。

从过去几十年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看,世界经济在增长放缓时往往伴随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下跌。但当前的情况与这一规律背道而驰。目前美国、欧洲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世界经济增速下降,但国际原油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却涨势不减,与世界经济走势逆向而动。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近年来新兴发展中国家称为世界制造业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对国际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迅速上升。换言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是此次出现全球性通货膨涨的原因。

引发本轮全球性通胀的根本原因

美国的过渡消费经济以及美元的特殊地位,使美国经济不断向全球超量提供流动性,进而引起美元持续贬值。对普遍内需不足、国内消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外资大量流入和贸易顺差的增加,便导致外汇储备大量增加、流动性供给与通胀压力增大。

尤其是2003年以来,美国房地产信用泡沫催生大量不良次级抵押贷款,导致次贷危机爆发,并向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金融系统蔓延。为挽救经济、帮助本国金融机构尽早从次贷危机中挽回损失,美国不仅刻意放纵美元贬值,同时还数次向金融机构慷慨输血、超量注入流动性并持续降息。另一方面,国际投机资本为回避风险,大量进入国际资源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场,与美元贬值、市场供需等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推动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使新兴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陡然上升。而美国、欧盟基本对投机资本的炒作持回避、观望态度,也有帮助本国金融机构从中渔利、挽回次贷危机损失的考虑。

目前,能源资源与农产品已成为投资者新宠,价格持续飙升。而与此同时,同为现代金融投资的重要领域的房地产市场却呈一路加速下跌、深不见底之势,与前者形成鲜明对比。目前,英国4月份房价已创下15年来的最大跌幅,美国房屋售价也处于同样的加速下跌过程中。可以说,对能源资源与农产品等初级商品价格的过度投机,除了给全球带来急剧的通胀压力之外,还很有可能成为继次贷危机之后危害全球经济的新泡沫、新隐患。

国际油价和粮价定价权主要在美国。最近数十年来,由于美国、欧盟对农产品提供巨额补贴,已使许多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投资无利可图,世界粮仓已从北非、东南亚转移至欧美发达国家。只要美国的通胀压力还可以忍受,资金链不出问题,就不能指望美国会积极采取行动、遏制粮油价格上涨,投机资金的炒作就不会停歇。

发展中国家在本轮全球性通胀中的得与失

过去20年来,世界通胀率有所降低,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广大发展中国家以“通胀输入”和“接收排放转移”为代价,很大程度上承载了国际石油、原材料和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有效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但却背负上了“输出通胀”、“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国”等恶名。

假如没有来自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廉价的进口品,仅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达国家就不可能在经济持续扩张的同时,将通胀保持在较低水平。换言之,发达国家通过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价廉物美的商品,有效回避了通胀压力。

显而易见,正是当今国际生产分工和全球化产业链构成,使发展中国家更多地承接了全球粮食、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这也可视为发展中国家与国际市场接轨进程中的特有现象,也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总的来看,新兴发展中国家呈现较高通胀率将会是一个长期趋势。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不仅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中获利,也获得了更多的社会福利。2002年以来,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就是最好的佐证。

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多数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不完善,对热钱的监管能力有限,抵御外来冲击的弹性较差;并且,发展中国家大多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存在较大刚性,粮食与食品支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国民的消费支出中仍占较高比重。如果能源、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发展中国家承受的压力将更大,在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速和控制通胀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有很大难度,在宏观调控应对措施方面也面临国内外双重影响。

传统货币主义奉行“加息是对付通胀的最好货币政策”。为应对多年不遇的高通胀,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新兴发展中国家央行已经连续多次加息,但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家不断减息,各国间利息差不断加大,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升息的空间已受到束缚。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还采取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但银行体系外的流动性和国际热钱流入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难以控制的,只能加剧发展中国家银行经营困难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此外,发达国家既希望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价廉物美的商品,以减轻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又不愿看到自身贸易赤字增加,不断敦促发展中国家货币升值。而本币升值会直接推动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出口放缓,使国际市场廉价商品供给不足,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性通胀压力。

“金砖四国”通胀压力尤为突出

经过由于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持续发酵,美国经济增长表现呆滞,2008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6%,令全球经济焦点更集中在被喻为“金砖四国”的中国、印度、巴西及俄罗斯身上。但近期“金砖四国”面临的通胀压力日益沉重。

印度通胀率创下新高。根据印度政府最新公布的数字,印度目前通胀率为7.8%,不但创下3年半以来的新高,而且升幅高于市场预期。巴西实行临时进口关税零税率抑制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由于巴西食品价格飙升的情况较为严重,巴西政府已把小麦及其他产品的进口税率由原来的9.25%临时大幅降至零。而俄罗斯已把2008年通胀预测上调至9%至10.5%之间。

猜你喜欢
全球性全球化能源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性肥胖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施迈赛为用户提供全球性的服务
铅:一种全球性毒物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