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继伍
高考自主命题,推进了高考作文命题多元化发展,不仅命题、材料和话题三大作文样式争奇斗艳,各种大类中的变形创新题型也纷纷亮相,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新材料作文,也有人称之为“题意作文”。
新材料作文是对“旧”材料作文的继承和发展。“继承”表现在考题提供的材料类型没有太大的变化,按不同的标准可以作很多种分类。按材料的样式分,有文字类、图表类(包括表格和漫画);按材料的数量分,有单项类和多项类;按材料的特性分,有寓意类、定向类、引申类、类比类、名言警句类、新闻材料类等。“发展”表现在“旧”材料作文基本定位在“结合提供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作文,而“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这类作文虽然没有提供话题,却融合了话题作文的优点,甚至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或许可以说,新材料作文是“旧”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优化融通的新题型,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
例1:
小区20米高的空中盘旋着数十只乌鸦,将一只灰褐色的猫头鹰围在中间。乌鸦“呱呱”地叫着,以嘴为武器,轮流向猫头鹰发动攻击。猫头鹰则不停地伸嘴迎击“来犯之敌”,并舞动双爪还击,空中不时有鸟的羽毛飘落。
“大战”不久,猫头鹰边斗边向下飞,乌鸦群紧追不舍。几分钟后,猫头鹰疲惫不堪,径直落到地面。乌鸦群不依不饶,相继俯冲下来,继续进攻,猫头鹰被啄得扑腾着翅膀原地打转。一名年轻男子冲上前去,把猫头鹰抱起来护住。一部分乌鸦围落在该男子身边,其中几只仍然尝试向其怀中的猫头鹰发动突然袭击,但无奈男子护得太紧。僵持一会儿后,乌鸦无计可施,一起飞走了。
受围攻的猫头鹰左爪中趾受伤,流了不少血。它的眼球如乒乓球般大小,呈橘黄色,只有瞳孔是黑色的,目光犀利。吃了“败仗”又受伤的它站在笼子中,仍然挺直身体,一副威武不屈的样子。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慨呢?请按下面要求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是对提供的材料进行“炼意”。话题作文也需要炼意,但由于有话题提供了“显性”的意向标识,对话题前的材料的“隐性”意义判断容易找到切合点。新材料作文没有提供显性意向标识,完全要考生通过对提供的材料提炼,挖掘“隐性”意义,来确定作文的意向。作文的思辨能力在审题环节中进一步提高了要求。
对材料的“炼意”,首先是把握材料的整体内涵。考题中的“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从理论上讲,只要不离开材料,那么从任何一个角度立意都是可以的,前提是言之成理。但是,“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是要以整体把握为前提的,并非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词、一句话或一部分,甚至主观臆想,无限拓展,就算是“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一般说来,一则材料可以提炼出许多观点,但能体现出命题者意图的核心观点往往只有一个,准确的立意要体现材料的中心意义,要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或主要方面去归纳和提炼,而不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次要角度或次要方面去确立,也不是所有的角度都能立意。那种立意打“擦边球”的情形很容易“走火”,往往得不偿失。
例1中是一则具有现代寓言特点的故事型材料。这类材料可以从涉及对象、故事特征和交代的结果等几个方面去分析。可以通过肯定、否定和辩证地思考入手,分析归纳出一个鲜明的结论。材料中涉及的对象有猫头鹰、乌鸦和年轻男子;事件是猫头鹰遭受乌鸦群的攻击,年轻男子挺身救护猫头鹰。结果是“吃了‘败仗又受伤的”猫头鹰“站在笼子中,仍然挺直身体,一副威武不屈的样子”。那么材料最终指向是什么?是对象,还是事件?是过程,还是结果?判断的标准就是是否体现了材料的整体内涵。
首先,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动物间的弱肉强食之战,因为材料的意义定位不可能仅限于此。乌鸦不属于材料中要褒贬的对象,它只代表一种势力,在这种势力面前如何,才是材料的真正指向。接下来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年轻男子的奋勇保护,突出人类保护动物的意识,或者是赞美见义勇为的精神。二是猫头鹰的威武不屈,赞美虽败犹荣永不屈服的精神品格。如果是前者中的突出人类保护动物的意识,那么材料用不着花那么多笔墨具体描述动物间的残酷争斗场面;如果是前者中的赞美见义勇为的精神,那么材料中用不着强化猫头鹰战败后仍然威武不屈的形象。材料的主体最后指向了猫头鹰的威武不屈、虽败犹荣。对材料的思辨结论升华为:歌颂历经磨难、永不屈服的可贵精神品格。
例2:
浙江的文化离不开西湖,西湖的美丽离不开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中的两句,是说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似有若无,非常奇妙。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事、物也是如此。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慨呢?请联系材料的内涵写一篇文章,可以记述经历、见闻,讲述故事,谈谈体会、感想,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
新材料作文要领会材料的思维指向。包括内容倾向和情感意向。内容倾向离不开把握材料的整体内涵;而情感意向则要对材料深入体察和领悟,这就需要对材料的语言进行仔细的揣摩和推敲。
例2材料中的内容是关于西湖晴雨美感的讨论,思维情感指向源于诗人苏轼的两句诗,对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句的解读和鉴赏也就成了审题的关键所在。材料中“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似有若无,非常奇妙”,这几句既是对诗句的解读,又是命题者在替诗人向考生明确表白审美观—西湖不论是在什么气候条件下都能展示她独特的美。更重要的是告诉大家一个审美规律:看起来相反相对的两种情形(如本题中的“晴”和“雨”),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所在(如本题中的“方好”和“亦奇”),不一定就是好坏优劣之分。同时,还隐含着一个信息:积极的心态直接关系到审美的结果。由此再为作文“定向”,就不会偏离“准星”了。
例3:
一位外国著名的网球球星第一次到中国参加比赛。不幸的是,在第一轮预选赛上就惨遭淘汰。有位记者直面球星说:“你的失败太让人扫兴了,你也一定很难受吧。”球星说:“不。我非常高兴,因为看看伟大而神秘的中国是我的梦想。我虽然失去了下面的比赛,但我的梦想实现了。我很快乐,‘快乐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读了上述材料,你想到了什么?请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感悟,写一篇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例3要求中非常明确:“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感悟”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是“看看伟大而神秘的中国是我的梦想”,还是“‘快乐就是我最大的收获”?按常规思维,伴随比赛胜利的是快乐,伴随比赛失败的是沮丧。但是现在这位球星比赛失败了,却仍然感到快乐。如果把“看看伟大而神秘的中国是我的梦想”作为关键句,就意味着这位球星早就没把这次比赛放在心上,此行不过是借比赛为名,到中国一游罢了。那么这位球星的体育道德似乎就不那么高尚了。这跟材料的情感指向不太吻合。
这就是说审题过程中需要再思考、再搜索、再补充。在对材料的思辨性审题过程中,或许能发现支撑观点的材料不足,或者不是最佳,或者在深度上不够,这便需要再次启动思维,展开联想,搜索相关信息,探究深层内涵,从而纠正审题的偏差。当球星比赛失败已既成事实时,“看看伟大而神秘的中国是我的梦想”还在,换句话说,球星的精神支柱还在。因此“‘快乐就是我最大的收获”才是真正的关键句。这则材料暗含着失败并不可怕,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这样一个道理。
总之,新材料作文审题要准确,要注意几个重要环节:第一,全面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尽可能涵盖材料的各方面,有整体阅读的意识;第二,深入推敲炼意,进行严谨的逻辑分析,努力寻找材料与材料之间、材料与观点之间的“桥梁”或“中介”;第三,明确写作方向,由具体的、个别的现象,推出抽象的、普遍的结论或道理,作为自己作文的灵魂。此外,选好切入点,尽可能在求稳的基础上求深和求新,符合“选取一个角度和侧面”的要求,努力展现自我才华等,便是以往作文常规备考的范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