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聚法
行文过程中,学生必须兼顾五个方面,才能进入最佳的写作思维状态。这五个方面就是:一曰文意,二曰文理,三曰文情,四曰文势,五曰文采。
一、紧扣文意,把好“意脉”。文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写文章,要首先把握文意。“文以意为主”,“意在笔先”,这是谁都懂得的道理,笔者想要强调的是,这里应该把主题看作“意脉”。这是有区别的,说成中心思想,总是给人一种孤零零的感觉,说成“意脉”,感觉就不一样了。它是活的,动的,具有生命感,具有连贯性,可触可摸。看来,还是古人高明,既能说出“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王夫之《姜斋诗话》)这样的话,强调中心思想的重要性,又能形象地把中心思想比喻为“意脉”,使我们可感可触。既然有这样的条件,为什么不把它利用起来呢?阅读一篇文章,要求学生把一把它的意脉,比简单地说“看它的中心思想是否突出”,更具有审美意义。在运笔行文的过程中,把中心思想变为“意脉”,要求学生“脉”在心中,流诸笔端,转化为文章的意脉。或彰显暴露,或隐含深蕴,随情而发,因文制宜,这不是更好的把握文意的方法吗?
二、兼顾文理,把好“文脉”。所谓“文理”是指文章条理,结构网络,意会联系。笔者认为,要想行文顺畅,必须像理解主题那样,把所谓“结构”变成“文脉”,让它成为活的、有生气的、整体的东西。“意脉”能赋予文章以灵魂,“文脉”可以赋予文章以血肉及其组织形式,使它成为“意”与“形”的统一体。从这一点来说,“文脉”并不仅仅指文章的结构形式,还包括实实在在的内容,以及行文中的节奏变化。写文章与画楼房图纸不一样,从来没有离开内容而单说形式的,我们平常看到的写作提纲也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写作时,“意脉”如炬,各种材料纷至沓来,随手拈来,为我所用,谁先谁后,谁主谁次,抑扬强弱,开合张弛,皆随“意”取舍。所以,意在先,材料的取舍安排,文章的节奏变化都容易解决。
文脉贵在自然而畅通,起伏有变化,行文时,应先求自然畅通,而后再求起伏有变化,决不能刻意求奇,失去自然韵律。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按时间顺序布局谋篇,从“冰川”起碇,经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再进入楚地,给人一种自然流畅,一气贯通之感,但又写得各有特色,起伏有变。杨朔的《荔枝蜜》先抑后扬,但并没有一点儿刻意求奇之嫌。名家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理解文脉的范例,要指导学生多读多思,体会其中妙处。
三、注重文情,把好“情脉”。“文情”是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真实感情。有无真情,对于写文章来说特别重要。“文生于情”,“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可以说“情”是作者产生写作力量的发动机,只要这架机器高速运转,文章就能高速“生产”,也只有这架机器高速运转,作者才能进入最佳的写作状态。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开头说:“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的祖国朋友们。但我最急于想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可以想象,魏巍在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的时候肯定是心潮澎湃,激情难抑,不然,就不会写出那样感染人的文章。孙犁说:“没有真实的激动了的感情,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情一要“真”,二要“深”,情“真”且“深”才具有感人的力量。所以,作者一定要带着真挚深厚的感情进入写作过程,用感情影响带动内容和形式的方方面面。现在很多学生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往往缺少激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正确指导,从生活出发,先生情,再为文,以情带文。
四、讲究文势,把好“势脉”。文势是指文章的气势。现代的作文教学理论中,很少有人谈及,但笔者认为它对于作者运笔行文却很重要。文章要具有感人的力量,必须要造成一定的气势。有时如雷电,迅猛而疾;有时如波涛,汹涌澎湃;有时如奔流,一泻千里;而有时如小溪,缓缓静流。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体裁和内容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文势。记叙文和抒情散文要求文势不一样,同是一篇记叙文,写疾风暴雨中的急行军和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沿溪漫步,所要求的文势也不一样。所以,决不能不把文势当回事,把它排除在作文指导之外。文势的造成一靠作者的气质和情感,二靠材料的选择和安排,三靠不同形式的语言组合。认真研究一下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会使我们懂得创造文势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形成文势,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
五、注重文采,锤炼语言。“文采”是指文章的色彩或语言的特色,而不是说文章一定要色彩斑斓。文意、文脉、文情、文势,最终要靠语言去完成,所以,作文过程中,准确而又生动形象地遣词造句,就显得十分重要。“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附于质,质待文显”,都是说明这个道理的。语言的特色,与个人风格和表情达意的需要关系密切,笔者的意见是:不要刻意去追求个人风格,而是应该以准确地表情达意为要,需要朴实无华的时候就不要浓妆艳抹,需要工笔重彩的时候就不能节省笔墨。朱自清先生写《背影》与写《荷塘月色》心境不同,表达的内容不同,语言色彩,繁简处理就不一样。鲁迅先生对藤野严九郎的描写与对祥林嫂的描写也完全不同,一简一繁,一淡一浓,都使人觉得恰到好处。学生学写文章,语言要力求准确生动,繁简得当,浓淡相宜。另外,还要力求使自己的语言新鲜、活泼,富有表现力,注意炼字、炼句、学习运用各种修饰手段。不要以为这样要求太高,运笔行文是学生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最好时机,不能随便浪费掉。
以上这五个方面,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依存,互相联系的。凡为文者,都应该懂得五“文”兼顾的道理。让学生照此去做,必能写出立意明确、条理通达、文情并茂的好文章。
(作者单位:河南省民权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