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钟
谈到晚清,人们向来刻意强调的是“弱”、是“落后就要挨打”等等方面。在这样的背景里,像《弱国的外交》这样一个名字,倒是颇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我在书店里,就是先被这个书名给迷住了。
可是晚清七十年,又岂是一个“弱”字所能概括得了?
王尔敏是台湾的史学名家。我不知道他这本文集的原名是不是就是《弱国的外交》。我猜测,用这个书名,更像是出版者的主意,反而觉得副题“面对列强环伺的晚清世局”,更为贴切。
比如,在谈到丧失关税自主权,以及陷入十年修约压力而为强权操纵时,王尔敏就说,“起初之时全是种因于中国主政者、交涉者之误解而造成”,他感慨英国佬“真是欺中国人之愚昧”。可见,作者哪里只是在谈晚清中国之“弱”?!
“欺”固然是实,“愚昧”也不假。一奸一愚,一强一弱,演出令后人扼腕叹惜的大悲剧。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晚清时的中国却是悲剧一幕接一幕。中国似乎陷入无解困局,有“看不尽的周折”。王尔敏就说,“我看我们做了呆子外交已百余年,备受列强欺愚,实是通常现象,随地随事可见”。
固然,欧洲帝国主义者的野心、贪欲和扩张是近代史的一根基线,可是当年同是弱国的日本,无论人力幅员,都远远不及大清帝国,获得日俄战争胜利之前的几十年,相对于欧洲列强,它不也是一个“弱国”?可人家的“弱国外交”跟满清帝国的弱国外交,却大不相同。为什么日本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能咸鱼翻身呢?
1872年5月,李鸿章在一封信里曾这样评估日本——“唯该国上下一心,皈依西土,机器、枪炮、战舰、铁路,事事取法英美,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可那又怎样?在当时,朝中清流还在建议停造轮船,把福州、上海两个造船厂给撤了呢!国情就像王尔敏说的那样,“清廷上下安固习常,未能有所觉悟”。
更早者,如魏源,道光二十二年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可大清文武百官,社会贤达,有几人听了,有几人做了?就那个魏源,王尔敏感慨他“有张良之才,可惜沉沦下位”。这事跟国家“强弱”何干,跟列强阴毒何干?
国家之间的角逐,武力和外交对于一个国家,就如心肺之于人,各有其功能。不能说,心比肺重要,或肺比心重要,哪一个出了问题,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想想当年拿破仑的战败和塔列朗的战后外交,因果关系何曾是弱者就会任人宰割那么简单?
在《弱国的外交》里,作者字里行间,显露着对中国命运的关切之情,而且这种情感并没有妨碍作者的理性思考。就总体而言,该书是部能启人深思的佳作。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可商榷之处。比如说到香港收回之不易时,作者写道,“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无力收回,英国也绝不放手”。这是事实。可作者接着说,“一切道理全是鬼话,只是完全系于双方军力国力”。这话就说得满了点。香港回归,因果关系并非中国比1945年或别的什么时候更强大那么简单。学者立论,应当左右盼顾,切忌感情用事,顾此失彼。如果依照简单的军力国力论,英国当年放弃对马六甲的控制,让新加坡独立,难道也是新加坡军力国力已经强大的缘故?!
(作者为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