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全国重点大学,2008年国内排名第三。前身是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竺可桢带领下的国立浙江大学以文理兼备称雄国内外,被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生物学家,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教授称之为“东方剑桥”。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浙大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雄踞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杭州市。学校设玉泉、西溪、华家池、湖滨、之江、紫金港等6个校区,分布于杭州市区不同方位。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求是精神”作为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科学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享誉海内外。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我国新闻界先驱邵飘萍,中国研究抗生素第一人汪猷,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青、钱三强、蒋梦麟、钱家治、蒋百里、丰子恺、梅光迪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学习。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学校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和博士导师为中坚,以知名学者为学科带头人的整体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浙江大学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方针,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体系。
浙江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门类。
学校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加强基础、注重素质、突出能力、面向一流”的教改战略,实行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英才教育并举的方针。本科教学推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开设有特优学生组成的“竺可桢学院”。为了给知识交叉提供更大的空间,近年来还按大类打通基础,实行分层次教学,推行双学科双学位,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教育框架。
浙江大学校友活动也丰富多彩,各地校友会与校友总会联系密切。各地校友对母校浙江大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认同感,经常不定期地举行各种活动,彼此加强联系,加深感情,加强和母校之间的情谊。
为了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一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的一流大学,浙江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
浙江大学邀请过很多外国专家或学者来校讲学及研究。其中包括199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教授穆拉德博士、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及1990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威廉‘夏普博士。
浙大还有一批中外合建的研究中心及研究所,如汉斯赛德尔管理培训中心、中加农村发展研究与培训中心、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德语中心、韩国研究所等等。
浙大设立了完善的奖、贷、补、勤、免制度,保证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百年浙大,素以“求是”之精神砥砺后学,褒扬先进,以“求是”之风培育“求是”之人,故而人才辈出。新浙大成立以来,更以营造积极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既循循善诱,又提倡宏扬个性,以求培养人格健全,既脚踏实地,又能锐意进取的跨世纪人才为己任。浙江大学的校园文化总揽科学、人文,着眼于未来,立足于青年,立意为浙大数万学子搭文化之台,扬成材之帆。
校园是社会之缩影,学生均以适应社会、贡献于社会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大学培养学生,当以校园文化的熏陶为要旨。而文化的熏陶,也以学生个性的发挥、人格的健全、素质的全面为主要环节。新的浙江大学,集理工农医于一体,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囊括其中。各门类相互渗透和激荡,凡浙大的学生,耳染目睹,汲取各学科之精髓,又能择其所好,有所专长,故校园文化更为丰富和全面,实为数万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
浙大文化,經百年沉淀,十数辈传承,底蕴深厚。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浙大学子向来放眼世界,着眼未来,时刻关注世界的发展。浙大的“求是”精神,更在创业、创新等时代大潮中,因其注入了新的内容而更加发扬光大。
(刘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