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重寻老舍足迹

2008-06-12 09:52
走向世界 2008年10期
关键词:东村齐鲁老舍

姜 波

1937年8月老舍先生从青岛回到济南以后,在东村短暂安歇,又搬到校园南边的长柏路2号小住了一段时间,度过在济南的最后的时光。在济南最后的三个月,老舍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1937年11月15日夜,老舍离别妻小从济南出发奔赴抗战的中心——武汉,从此老舍再也没能回到济南,济南成了老舍魂牵梦绕的地方。而老舍在济南最后的这两处故居也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支离破碎了。

东村——1937年短暂住过的宿舍

1937年暑假后,老舍又回到了齐鲁大学,与7年前老舍刚来济南时的心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七七事变”抗战爆发后,山东的局势不定。1937年8月12目,在青岛的老舍先生已经托好友买去上海的船票,得到的却是上海朋友亢德“沪紧缓来”的电报。1937年8月13日早晨,老舍先生乘火车由青岛第二次来到齐鲁大学,来后暂时就住在东村。而胡洁青由于刚刚生完孩子,不能同来,老舍一边担心母子的健康,一边关心着时局的发展。这时的济南及齐鲁大学人心惶惶,不少人已经弃城离去,处在观望之中的老舍只身一人住在齐鲁大学的东村,焦急地等待着时局的好转。东村的甬路走过了老舍先生孤单而焦灼的身影。

当时的东村在校园的东侧,是由一排排四合院平房组成的,是当年的中国教授的住宅区。齐鲁大学的校园规划虽然是由美国人设计的,但却充满了中国人的居住理念,东村和西村就是其中的典型,它采用了中西结合的风格,中国四合院的布局形式,但又不像传统四合院那样封闭,用蘑菇石砌成的围墙很矮,门楼围墙很简单,门楼的瓦顶也采用中式的,比中式的要朴素简练,院落大门门板却采用美式的木门板。几行灰瓦,斑驳的木拼板门,长长的甬路,矮矮的门洞给人一种亲切和包容的感觉。老舍原来住在第二排的院子里,是一个带外廊的安静的四合院,门口是高大的槐树。1993年的秋天我曾专程去寻访老舍的故居,当时院子的建筑格局里并没有多大改变,但已经好久没有人居住了,落满了树叶。高大遒劲的国槐树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上,显得冷清而寂寞。

再后来校园盖了很多住宅楼,东村的老房子都没能保存下来,美丽的校园变成一个巨大的住宅区。

长柏路2号——老舍在济南的最后的住处

在山大西校中心花园的南边有一排散落的二层别墅小楼,这里原来在齐鲁大学的南端,原是当年的齐鲁大学外籍教授楼,11座风格各异的别墅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周围花木疏离,松柏翠绿,景色优美。这里过去是济南施工质量最好风格最为,讲究的洋楼之一。其中从西向东的第二座别墅——长柏路11号即当年的2号被认为是老舍在济南的最后故居。

老舍妻小来到济南后,一家人经过了东村简单的安顿以后搬到了长柏路2号。这时硕大的校园几乎已经空无一人了。老舍在这里度过了在济南最后的一段时光,苦闷中等待着前方战事的最新消息。

现在的长柏路改动不是很大,长柏路11号是座风格简洁的二层灰砖楼,楼正方形,入口朝南,门口有台阶,进门是楼梯间,把建筑一分为二。此楼据说是日本的老舍研究者1984年捐资40万元给当时的山医而修建的,楼是在原样的基础上推倒重新建的一座二层小楼,但这座楼原来的具体建造年代和风格已经是个谜——如果是原样修复,这座建筑跟其它同时期的别墅风格又完全不一致。

齐鲁大学的别墅基本是两种风格,一种长柏路12号为代表的外廊式别墅,在山东,这种外廊风格的别墅在受英国建筑风格影响的烟台和威海比较常见,但在济南并不多见,这种建筑风格特点主题为二层的建筑,外墙基础是毛石,墙身是清水砖墙。在它的三面或者两面有一圈外廊,楼的外廊是砖柱,有方有圆。正面是高大的落地窗,虽然有外廊,但保证了室内有良好的采光,丰富了立面的形式,据说这种建筑风格来源于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外廊的作用是适应当地炎热的热带气候,连英国本土也没有这种建筑。所以被称为外廊式殖民地风格。

济南的外廊式的建筑基本在山大西校附近,建筑以砖木为主,大坡顶。楼的平面布局十分讲究,大体是t型,主入口向东,进门后是一个小小的走廊,走廊的南端一层为餐厅,客厅,书房,餐厅和客厅相连向南有宽大的外走廊,北边依次布置为卫生间次楼梯和楼梯间,向北突出的部分是楼梯间和储藏室,位置和尺度都十分科学,但局部还是济南民居的建筑特点,该楼西侧一问耳房,其檐部和山墙的处理手法是明显吸收了济南民居的特点。

济南的外来别墅主要是受德国风格影响较大,立面全部是毛石到顶,侧立面是各种狭小的双窗及方窗,体现一种粗犷的风格。齐鲁大学早期的石头别墅一般是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后面一般是一排平房,全石结构,平和而朴实。建筑的细节处理得也十分成功,整个建筑虽然都是西式风格,但在一些局部留下了一些中国工匠的手法,如在个窗楣上有一块枝叶生动的菊花雕刻,施工十分讲究,这也是当时的别墅的主要特征之一。

长柏路11号这座被修复的老舍故居不仅没有继承上面两座建筑的特点,在1948年的地图上,齐鲁大学南边的别墅并没有这座建筑的标注。我不能断定这座建筑是当年齐鲁大学的建筑风格,更不能断定这就是当年老舍先生在济南最后的住所。在这里,我可以想像老舍先生在1937年1月月15号的夜晚是多么悲伤,在国民党军队炸毁洛口黄河铁路大桥的巨响声后,老舍先生痛别妻子儿女,直奔火车站,挤上一列军车,从此踏上神圣的抗战的道路。从此老舍也再没有回到济南,一个多月后,老舍在抗战中心的武汉写下了著名的作品《吊济南》,在文章中老舍先生把济南称为“第二故乡”。

长柏路11号是否是当年的建筑已经不重要了,老舍故乡的人啊,是否该在这里树下一块石碑,铭记下这位深爱过济南的作家在济南的最后的足迹呢?

猜你喜欢
东村齐鲁老舍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齐鲁声音
Researchontheoriginofsalonphotography
“对话”小伙伴老舍
The Path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理发
水东村建设生态文明村
齐鲁书社
两个山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