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林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决策,进一步确定了高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是提高质量,并明确提出了“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为此,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大学生就业的时代内涵,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为重点,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为保障,形成了全员育人、全员促就业的工作格局。近5年,学校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一、认清就业工作新形势,准确把握大学生就业的时代内涵
1.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也是高等教育一个常议常新、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的话题。但不管其外延如何变化,人才培养的最根本内涵永远是培养什么人和为谁服务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当祖国最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就是成功的教育;当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置国家大局于不顾,置民族需要于不顾,踌躇不前,甚至逃避困难,追求个人享乐,这就是失败的教育。作为国立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是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学校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祖国石油工业进行人才培养,坚持鼓励和引导优秀毕业生到石油石化企业急需的岗位上就业,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成就事业已成为我校大学生就业的优良传统。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成就他们的事业,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实现生命个体发展的愉悦,走向自身的完美。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成就他们的事业才是大学生就业的最终目的,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试想,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及自身得不到发展,他们就无法自信地步入社会,就难以成就事业和报效国家,也就辜负了千万个家庭的期盼和希望。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要针对毕业生个人实际,从他们未来事业发展的角度引导他们到合适的岗位就业。
3.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是时代最强音
当前,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服务国家需要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而言,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找到了自己成就事业的理想之地。众所周知,石油企业大部分远离中心城市,工作地点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对艰苦,特别是西部油田经常要在沙漠、戈壁中作业,风险大、条件艰苦。当前,石油行业通用的勘探、开发等专业的人才数量明显不足,尤其是专业基础扎实、懂管理、熟悉国际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已经直接影响到科技强企以及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因此,作为一所石油特色鲜明的高校,培养和输送企业急需的高素质石油人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
二、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向前延伸
1.面向国家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学校紧密围绕石油石化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完善和发展与国家、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学校已建成5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国际石油石化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学校以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加强学科布局结构调整和交叉融合,进一步突出特色,凝练学科方向,逐步建成以重点学科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与环境、石油地质与流体资源等7个学科群。2006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项目”进入“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了优势学科,同时依托优势学科,加强石油石化主干专业建设,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的每个本科专业都对应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作为支撑,以石油工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这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做好了铺垫。
2.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依托已有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围绕“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专业课按照“宽口径的专业面向与柔性化的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原则,在拓宽专业面向的同时,设置了柔性化的专业方向,如石油工程专业设置了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提高采收率与油气田化学三个专业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了石油工程材料、腐蚀与表面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理论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包括人文素质、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数理、石油科技和体育等类型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并在课外教学环节中设置了入学教育、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就业指导等内容。同时,学校构建了校、院(系、部)两级教学行政管理体系,建立了一套健全的教学规章制度,形成了点面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围绕企业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针对石油石化企业对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的强烈需求以及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特殊要求,学校与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大港油田等11家企业开展了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到就业全面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之路。针对石油石化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国际化石油人才的急迫需要,学校自2001年起开始组建“国家合作班”培养国际石油工程管理人才,2006年以来又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合作向俄罗斯、墨西哥等国派遣了200余名留学生,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持。同时,针对石油企业对高层次石油人才的迫切需要,学校自2000年以来在塔里木油田、长庆油田等45家企业组建了研究生企业工作站,通过加强教育引导以及研究生自身对企业的深入了解,不少研究生最终选择了留在工作站所在的企业。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不仅找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途径,而且满足了企业对高级石油专门人才的需求,也为学生成就事业和实现理想抱负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1.加强石油传统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祖国石油事业
长期以来,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为主要内涵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等石油传统教育已成为我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引导毕业生投身祖国石油事业的重要法宝。第一,将石油传统教育融入课堂教育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陈列馆和收看反映石油工业艰苦创业历程的纪录片,并结合重大活动让广大学生不断接受石油工业历史传统教育。教师通过生动的课堂教育等途径,帮助学生了解石油、认识石油、热爱石油。第二,积极开展以“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在33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每年暑假都有100多个社会实践团奔赴各石油石化企业。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成长成才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与未来的事业发展联系起来。第三,以弘扬石油传统为主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邀请石油企业家走进校园的举措,对激励学生扎根基层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年以来,已有中国海洋石油总经理傅成玉、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玉普等60多位国有大型企业的主要领导到校为学生作报告,介绍石油工业发展形势、企业发展战略,并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他们从基层成长的鲜活实例,深深地吸引并激励着大批毕业生立志到基层建功立业。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有50%以上的毕业生奔赴石油石化生产一线,近20%的毕业生投身祖国西部建设,石油主干学科的毕业生80%以上选择到石油石化企业就业。
2.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帮助毕业生正确选择就业单位
学生进入毕业、就业阶段,思想情绪,尤其是就业方面的困惑日益增多。如何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度过这段困难时期,也是学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方面。我校注重对毕业生进行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个人的“三贴近”教育。贴近现实,就是把就业面向,用人单位的要求、待遇、工作环境等如实地告知毕业生,以缩短他们到岗后的适应期。如利用假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深入一线,了解企业;利用建立在企业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站,让学生走进企业,增进对企业的了解。贴近生活,就是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家庭状况、个性爱好等,量体裁衣,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单位;对需求不足的专业,指导学生增加选修课,为他们举办模拟双选会,增强就业能力;双选会期间,及时给予他们现场指导。贴近个人,就是对毕业生遇到的实际困难或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如针对通用专业学生想今后到油田工作的想法,学校较早地实施了转专业制度。我校的“三贴近”教育综合考虑了毕业生个人、企业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在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
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已被学校纳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中,而且形成了“党委领导、部门负责、院系包干、全员参与、措施得力、常年抓紧”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和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负责人、辅导员及授课教师都关心就业、共同促就业的工作格局。学校把促进学生就业的重点放在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上,引导学生面向石油石化工业、面向基层、面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实施了招生——培养——就业的动态反馈机制;建立了招生计划听证制度,实施就业率与专业招生数量挂钩,对就业率低的专业限招、停招;建立了就业部门参与新办专业申请审批制度,2007年有两个专业因就业前景不好未通过审批。这些政策措施从制度上保障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2.增强市场意识,拓展就业渠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已不再远离社会之外,相反是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地融入社会发展中去。学校针对石油相关专业学生占多数的客观实际,筹建了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三大集团公司为主体的就业工作理事会,以加强与这些用人单位人才供给和需求信息的交流,听取和吸纳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及时改进学校的工作。同时,学校还积极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一方面,坚持“走出去”,积极参加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单位的人才引进工作会议和北京市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市人事局举办的企校交流会,拓展通用专业市场;积极与对我校专业有需求计划的用人单位联系;创建用人单位信息库,为就业工作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坚持“请进来”,努力办好校内大、中、小型毕业生就业宣讲、招聘会。我校每年都要举办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等大型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以及四大石油公司部分下属单位的中小型招聘会。2007年,学校举办校内招聘会100余场,通过此途径就业的学生人数占已就业学生的75%以上。
3.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为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全天咨询服务,随时接待面对面的个人咨询以及学生家长的电话咨询,并安排专人负责网上BBS答疑解惑;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心理”等选修课;加强就业信息网站建设,及时发布用人单位信息、招聘会信息和就业政策、求职技能,并将毕业生生源信息通过就业信息网向社会公布,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了快捷、高效的网络平台。尤其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学校一方面为他们安心学习和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参加“订单”班,可申请企业定向奖学金等。另一方面,对他们的学习状况、性格特征和就业意向进行认真分析,适时向用人单位推荐。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学校还和石油石化企业协商先期借款为他们还贷,以减轻他们的学习、生活压力。近年来,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率一直高于学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