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纪宁 邵文杰 葛丽梅
编者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和就业适应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教育质量决定的,并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本刊就首都高校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准确把握大学生就业的时代内涵,提高就业质量等问题,特邀北京邮电大学等部分高校结合各自的办学特色撰写文章,陆续发表,以飨读者。
随着1999年全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5年来,北京邮电大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学校就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以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布局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建立和完善了就业工作体系,实现了学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就业工作质量得到稳步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正确把握就业形势,积极应对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进入21世纪,由于隶属关系的调整,使得学校与原来所属电信行业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信息通信企业的关系由“近亲”变为“远亲”,学校毕业生也由“包销”转为“自销”。从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看,已经由原来的调整发展期进入到稳步增长期,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一些信息通信企业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裁员。这使得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必然要随之进行调整。另外,由于教育部实行就业与招生、专业设置适度挂钩的制度,使得就业程度相对较好的信息通信类专业受到许多高校的青睐。近几年,很多高校纷纷开办信息通信类专业或者扩大信息通信类专业的招生人数,更多的毕业生涌向信息产业,使得我校毕业生承受的就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学校及时审时度势,采取果断措施,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适度的扩招政策,另一方面结合学校实际和特色,想方设法保证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做好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赢得了主动。
1.科学规划专业建设,强化优势学科
学校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继续强化通信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已有优势、特色专业;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度创办具有战略意义和发展潜力的新专业,增设了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数字媒体与艺术等14个社会急需且发展前景良好的新专业,进一步调整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依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的原则,学校构建了专业大类平台,推进了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类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设置专业方向,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依托优势学科,积极发展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交叉学科专业,如与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合作开办的电信工程及管理、电子商务及法律等专业,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2.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开展了辅修专业培养、个性化专业培养及国际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辅修专业制度,鼓励学生拓展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2005年~2007年学校有166名学生取得了辅修专业证书。为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学校大胆探索个性化专业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提出交叉专业名称与复合知识结构培养方案计划,由学校审批执行。参与计划的学生可以跨学校、跨学院选修课程,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使其自主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心理意志等得到了很好的磨炼,毕业生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把应对就业工作的挑战与困难的落脚点放在了“提高育人质量,提升就业能力”上。近年来,学校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启动并大力实施了“质量工程”,逐步构建了运转通畅、效果显著的“五大系统”,育人质量稳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升。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
1.构建切实有效的质量监控系统
结合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制定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了包括领导组织系统、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信息与调控系统在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领导组织体系由校院两级领导小组构成,校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制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总体工作规划,指导并组织全校教学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研究解决教学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重要问题;院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本院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解决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问题。
学校结合校院两级管理的特点,建立了“两层面、多渠道、多阶段”的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两层面”是指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这两个层面有机结合开展工作;“多渠道”是指包括校、院、处各级领导检查、专家检查、学生信息员反馈、学生评教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收集渠道;“多阶段”是从教学过程角度讲,指对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考试以及一些教学环节如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的检查等而言。学校教学教辅单位依据教学质量标准对相应教学环节进行检查或评价,学校教务处、各学院教务科通过上述渠道收集教学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学校通过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将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获得的关于各环节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给各学院,学院结合自身层面获得的信息解决相关问题,将有关信息反馈给相应教学环节的教师,督促教师或相应负责人落实整改。
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在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作用,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处理与反馈的信息网络平台,为质量监控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快捷的反馈手段。学校每学期都通过学生评教系统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并授权各级部门浏览检查有关学生评教结果。学生评教系统在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了解教学状况、解决有关问题和教师改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构建完备的专业实践教学系统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学校充分利用学科专业优势,整合多个学院的教学资源,在原有校内通信实习基地基础上,组建了校内跨学院通信类实习基地;同时本着教育为本、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与企业合作创建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学校已经建有47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习场所,9个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保障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有效开展。
学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构建了由实验教学、实习与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社会实践等环节组成的分层次、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在实验教学方面构建了有基础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等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逐步改变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教学体系。积极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并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内容中。学校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要求和特长选择、组织实验内容,并依据自己的实验方式和特点开展实验活动,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建设具有先进实验教学理念、现代化实验教学设备、一流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验室的综合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强化实践教学管理,落实实践教学大纲要求,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实验开出率达到96%。
完善的制度、规范的管理、稳定的实习基地、有效的实习教学指导保证了实习和实训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实习,学生不仅验证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在实践中提高了专业技能,对生产实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拓展了专业知识面,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实习,也加深了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3.构建科学的教师激励系统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坚持科学规划、整体优化、总量增加、质量提高的原则,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如积极推荐、选派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的高校、科研机构进行访问、进修或科研合作。通过举办岗前培训,组织新教师学习教学文件,使青年教师明确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规范及要求,尽快适应教师岗位;实行新进教师指导制和试讲制,积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举办现代教育技术、双语教学培训和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比赛,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促进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大力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公派出国留学。这些举措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了教学的整体水平,学生网上评教优良率达到90%以上。
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速引进高层次人才。近3年,学校共引进教师37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5人,占引进教师总数的65.3%,有效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从总体来看,学校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发展趋势良好、满足教学工作需要、适应学校发展要求、符合学校定位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学校通过人事制度改革,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把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把教学工作量作为岗位聘任的主要条件,定期组织开展教学名师奖、教学成果奖、教学观摩奖、优秀教学团队等各种教学比赛和评奖活动,有力地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近年来,学校建成5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4 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3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8本北京市精品教材;获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6人次,在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有13人获奖。
4.构建高效的教学管理系统
学校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理念为指导,按照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了一支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专职管理人员、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教务员组成的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优良、服务意识强的教学管理队伍,保证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高效率、高水平运行。学校重视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定期开展教学管理人员业务学习和交流,邀请教学管理专家作专题报告,支持青年管理人员参加各类进修、学习,注重将高学历、懂教学、善管理的教师充实到教学管理队伍。
多年来,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开展教学管理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围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学分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不断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管理实践,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
5.构建优良的教学服务支持系统
学校牢固确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保证本科教学基本设施的优先投入。通过科学合理规划校园,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完善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对图书馆、信息网络中心等教学辅助部门加大建设力度,并充分合理地调动和使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很好地满足了学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高水平的育人质量铸就了持续高水平的就业质量
以高水平的育人质量为基础,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使学校持续多年保持了高水平的就业率和毕业生满意度。5年来,我校本科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根据最近的一次问卷调查,在满分为10分的评价标准下,学生毕业满意度的均值为7.11分,其中满意程度大于等于6分的比例为81%,分数大于等于8分的比例达到49.2%。
1.积极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多年来,学校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成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有计划地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这一方面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择合适人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让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进一步了解社会,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2.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强化“领导主抓,中心统筹,以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注重就业工作干部的培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推进就业管理的全程化,结合学校就业工作的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教育;针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简历和不同类型的求职职位随时进行个性化咨询和指导,分析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帮助他们及时消除焦虑情绪和走出困境。
3.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做好特殊群体的就业工作
加强对经济困难、学业完成有困难等有求职困难的毕业生的指导与服务,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重点推荐,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和岗位;高度重视新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4.加强就业引导,进一步优化就业结构
全面落实上级《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精神,教育毕业生以“服务社会、服务西部”为信念,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基层、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邀请成功校友,特别是到西部、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的校友回学校举办讲座和交流会,丰富毕业生的视野,转变毕业生的择业观念。
总之,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已经走上了“高质量生源——高质量育人——高质量就业——高质量生源”的良性循环轨道。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将按照党和国家的工作部署,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赵纪宁系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