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修彦
峨眉山上有一群猴子,与生活在那里的僧人和睦相处着———他们互不搭理,相安无事,各自成为对方的风景。旅游业兴起之后,四面八方的人涌向峨眉山,涌向了猴子。他们带来了猴子喜爱的包谷、香蕉,也带来了对猴子的爱。于是景观出现了:游人一到,猴子们便欢天喜地奔向游人,索取游人手中的“爱”。
这种条件反射殃及未携来“爱”的游人。没有像以前一样得到爱的猴子,便开始在行人的身上寻找“爱”,抓口袋、扯行李,对女性尤甚。许多人说泼猴好色,并把它们命名为色猴。
中央电视台请来的动物专家讲到这里时,很严肃地提出了一个命题———爱我,就不要理我!
专家说,猴子需要爱,但更需要独立和自由。游人对猴子的爱更多的是一种取悦,一种居高临下地欣赏,一种功利性很强而又十分自私地猥亵。他们忽视了作为生命尊严的特质……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行为和情结何尝不是这样:爱鸟,施之以精美的饲料,把它关在美丽的笼子里临风而挂;爱犬,将铃铛系在它的脖子上,套上绳索,左右不离;爱子女,无微不至到了“溺”的地步;爱爱人,以金屋去实现爱的全部内涵……
爱就意味着相互支持,而不是达到占有;爱就意味着彼此独立,而不是无条件的投靠。
爱我,就别理我!